通過學習,將具備了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1、熟悉國家體育衛(wèi)生的工作方針、政策及有關法規(guī);
2、掌握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yè)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
3、了解中外運動康復與健康方面的學術動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
4、具備獨立思考、合作精神和從事康復治療工作的實際能力。
進行運動康復療法應遵循的原則和注意事項有如下幾點: (1)對腦癱患兒的運動障礙宜盡早進行恰當?shù)闹委?,采用運動康復為主的綜合措施。
(2)根據(jù)生物力學和運動學原理以及神經(jīng)生理學的原理和神經(jīng)發(fā)育規(guī)律,改變異常的肌張力和運動模式,促進正確的肌肉、關節(jié)自主活動。 (3)按照嬰幼兒運動發(fā)育規(guī)律,即自上而下、由近到遠、從簡單到復雜的程序,逐項訓練,但可靈活運用,穿插進行,不必過于強求一項活動達到標準后再進行另一項訓練。
(4)根據(jù)腦癱患兒的臨床類型、病殘程度和范圍制定康復計劃,定期復查和修改計劃。 要有總目標和分目標,可將訓練項目分成數(shù)個階段進行。
(5)宜將運動康復的訓練項目貫穿在游戲和娛樂中進行。避免訓練項目枯燥乏味。
當患兒對訓練發(fā)生厭倦時,要立即停止訓練,切勿采取強迫手段,防止患兒對康復訓練產(chǎn)生恐懼和抗拒。注意安全,防止摔倒和創(chuàng)傷。
(6)發(fā)展患兒的實用性功能,運動康復與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相結合。 (7)重視家庭康復,動員和督促腦癱患兒的家庭成員與治療師密切配合,共同參與康復訓練。
(8)腦癱患兒的康復訓練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要持之以恒,切勿中斷。 每天訓練項目可分成多次進行。
(1) 正確的診斷。
科學合理的康復計劃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全面的診斷基礎上,錯誤或不完整的診斷會延遲、阻礙損傷的康復進程。如運動員腰椎被骨折(峽不連)常常合并專間盤突出,手法推拿時就不易強力側搬。
如果同時合并有滑椎時,背肌力量練習時,要不宜過伸。 (2)個別對待。
根據(jù)不同的年齡、病情、機能狀態(tài)選擇運動手段、預備姿勢及運動量以發(fā)展和改善肌肉的功能(力量、速度、耐力)及關節(jié)活動度。 (3)傷后的康復訓練以不加重損傷、不影響損傷的愈合為前提。
應盡量不停止全身的和局部的活動。而且,傷部肌肉的鍛煉開始得愈早愈好。
(4)康復訓練計劃遵循全面訓練、循序漸進、適宜大運動量的原則。在損傷愈合過程中,康復動作的幅度、頻率、持續(xù)時間、負荷量的大小等都應逐漸增加。
否則,會加重損傷或影響損傷的愈合,甚至會使損傷久治不愈而成陳舊性損傷??祻陀柧殤⒁饩植繉iT練習與全面身體活動相結合。
在損傷初期,由于局部腫脹充血、疼痛和功能障礙等,這時以全面身體活動為主,在不加重局部腫脹和疼痛的前提下,進行適當?shù)木植炕顒?。隨著時間的推移,損傷逐漸好轉或趨向愈合,局部活動的量和時間可逐漸增加。
康復治療學專業(yè)主要課程4、物理治療學:
主要是應用物理因子如電、光、聲、磁、水、蠟等作用于人體,并通過人體的神經(jīng)、體液、內(nèi)分泌等生理調節(jié)機制,來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一門學科。包括應用各種形式的主動和被動活動進行具體操練,以促使病人康復的一類療法。根據(jù)疾病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操練方法,制訂運動處方或運動療法方案,按照鍛煉身體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治療和訓練。運動療法是現(xiàn)代綜合療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康復治療學專業(yè)主要課程5、作業(yè)療法:
主要是為了復原患者功能,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從日常生活活動、職業(yè)勞動、認知活動中選擇一些作業(yè)項目,對患者進行訓練以緩解癥狀和改善功能的一種治療療法。
康復治療學專業(yè)主要課程6、言語療法:
主要介紹醫(yī)生與病人的談話技巧,邏輯性、藝術性,精其語言,讓病人感到你對他的病重視,對口吃、失語、發(fā)音不清、發(fā)音困難、聾啞患者進行語言訓練的一種康復方法。盡可能恢復其說、聽和語言交際能力。
心肌病的運動康復有幾個注意事項:首先是個體化原則,不同年齡、性別及興趣的患者需根據(jù)個人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運動計劃;其次是循序漸進原則,運動鍛煉第一步是恢復患者發(fā)病前的原有功能,例如生活自理能力,第二步才是在此基礎上恢復運動及工作能力,切忌盲目求快,發(fā)生意外;第三在運動訓練中要堅持持之以恒的原則,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因為如果中斷運動,原有訓練效應可以在數(shù)周內(nèi)完全消失;第四是要注意全面性原則,不能只注重某一肢體的活動,那樣易產(chǎn)生單個肢體的疲勞,不同肢體分別運動則不易產(chǎn)生疲勞,并且多樣化的全面運動還可以起到協(xié)調的促進效果。
心功能IV級的患者可由治療師在床上為其做被動的肩、肘、膝關節(jié)的活動,每次5?10分鐘,每日1?2次,并指導其如何在床邊小坐,下床吃飯洗臉,聽收音機;心功能II?III級的患者可在治療師監(jiān)護下進行踏車訓練等。
在發(fā)生了肌肉酸痛之后,我們可以采取做伸展運動、涂抹藥膏、冰敷、溫水浴及桑拿浴等方法減輕疼痛。
不過,以上方法都只能提供短暫的解脫,在運動時,我們就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根據(jù)不同體質、不同健康狀況科學地安排鍛煉負荷,不要一味逞強;2.鍛煉時,盡量避免長時間集中練習身體某一部位,以免局部肌肉負擔過重;3.做好準備活動,注意對即將練習的局部肌肉動得更充分;4.運動后要注意進行一般性放松練習,重視肌肉的伸展牽拉練習。
肌肉酸痛多是由于肌肉損傷所引致,正如其它運動創(chuàng)傷一樣,必須讓受損的肌肉得到足夠的時間康復。如果真的無可避免,在構成肌肉酸痛的訓練課后,就只好多給予一、兩天的時間休息了。
另外,不要一鍛煉完就沖向浴室洗澡,這很容易影響身體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心臟的負擔。尤其是蒸氣浴和桑拿浴,如果訓練后立刻使用很容易導致頭暈、惡心甚至心率衰竭。所以運動后做一些簡單的放松和伸拉練習,一定要等心率在每分鐘120次以下5-10分鐘、身體“冷卻”之后再去洗澡。
恢復性原則是體育運動的重要原則,它是指在長期的 運動訓練過程中,只有當運動員得到適宜的恢復,才能保證獲得理 想的訓練效果。
在運動結束后,人體的各器官功能活動已處于一 個很高的水平,必須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才能逐漸恢復到運動前狀 態(tài),這一階段的變化過程稱作恢復過程。 人體的各器官功能并非 是在運動結束后才開始恢復的,而是在機體運動過程中,隨著能量 物質分解后的再合成就開始了^復。
人體的消耗和恢復過程分為 三個過程:①運動時的消耗階段:這一階段恢復過程也在進行,但 消耗過程占優(yōu)勢,使能量物質減少,各器官、系統(tǒng)的工作能力下降。 ②運動后的恢復階段:運動停止后,消耗過程減弱,恢復過程明顯 占優(yōu)勢,此時能量物質和各器官、系統(tǒng)的工作能力逐漸恢復到原來 水平。
③超量恢復階段:在恢復到原來水平的基礎上,在一段時 間內(nèi)出現(xiàn)超過原來水平的情況,此時參加運動比賽或訓練考核效 果最好。 總的說來,在一定范圍內(nèi)訓練負荷量越大、消耗過程越劇 烈,超量恢復就越明顯,但若訓練負荷過大、訓練后連續(xù)恢復不足,會使恢復過程延長,造成過度訓練與過度疲勞,嚴重者會導致各種 運動性傷病。
部隊官兵在體能訓練中運用恢復性原則應注意以下幾點。(1) 恢復時間的安排安排恢復時間時,不僅要考慮個體特 征、疲勞程度和所涉及的人體功能系統(tǒng)等因素,同時要考慮到以下 因素:一是簡單運動與復雜運動相比,前者的恢復速度較快;二是 訓練程度越高,訓練中發(fā)生疲勞則越晚;三是運動越復雜,完成動 作時協(xié)同肌群就越多,疲勞出現(xiàn)較晚。
因此,在訓練課中可安排多 項內(nèi)容進行循環(huán)練習,推遲疲勞的發(fā)生,因為不同練習時參與的肌 肉群不同,未參與的肌肉群可以得到休息和恢復,使受訓者在訓練 課中的運動能力保持更長時間。(2) 訓練課后的恢復每節(jié)訓練課都會產(chǎn)生疲勞及代謝產(chǎn)物 的積累,訓練課后的恢復至少牽涉到三方面的任務,補充訓練課 中所消耗的能量物質、清除積累的代謝產(chǎn)物、修復訓練課中損傷的 組織。
因此,可在每個小周期最后一次訓練課中降低負荷,以便消 除前面訓練課尚未完全消除的疲勞,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大、中、小負荷的訓練課相交替,既能保證訓練又能促進恢復;二是在 訓練課后安排一些促進恢復的活動(整理活動),以加速疲勞的消 除速率;三是注意訓練課后的營養(yǎng)補充以及不同功能的恢復速率, 如力量訓練及長時間的大強度訓練后,應注意蛋白質的補充;四是 采取各種手段加速恢復,如課中、課后的心理放松,物理按摩、熱水 浴等。 (3) 過度訓練的消除過度訓練是由于長期的疲勞堆積而得 不到清除所致,其根源在于訓練中忽略了訓練與恢復的比率,受訓 者尚未從前面訓練中得到充足恢復便繼續(xù)進行大負荷訓練,引起 疲勞程度越來越深,形成過度疲勞。
在周期性訓練安排上,應在小 周期、中周期、大周期中安排“減負荷期”,以消除前面訓練可能形 成的疲勞堆積。
常用的訓練技術:1。
關節(jié)活動技術(1)主動運動患者主動用力收縮肌肉完成的關節(jié)運動或動作,以維持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訓練。常用各種徒手體操或器械體操。
(2)主動助力運動在外力輔助下,患者主動收縮肌肉完成的運動或動作。助力可由治療師、患者健肢、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
這種運動常是由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過渡的形式,其目的是逐步增強肌力。常用懸吊練習、滑輪練習和器械練習。
(3)被動運動患者自身或在治療師幫助下完成關節(jié)運動,以維持和增大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訓練方法。2。
軟組織牽伸技術牽伸是拉長攣縮或短縮軟組織的治療方法。 目的是為改善或重新獲得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伸展性,降低肌張力,增加或恢復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
根據(jù)牽伸力量的來源、牽伸方式和持續(xù)時間,可以把牽伸分為手法牽伸、器械牽伸和自我牽伸。臨床上主要用于軟組織攣縮、粘連或瘢痕形成引起的肌肉、結締組織和皮膚縮短、關節(jié)活動范圍降低等。
3。肌力訓練技術根據(jù)超量負荷的原理,由治療師施加阻力或患者利用自身重力提供阻力的動態(tài)或靜態(tài)主動抗阻訓練。
根據(jù)肌肉的收縮方式和抗阻形式可以分為等長運動、等張運動和等速運動。臨床上主要用于肌力較弱(4級或更低)患者的訓練。
4。步行訓練技術包括步行前訓練和步行訓練兩種。
前者是患者為準備完成步行練習進行的系列訓練,以提高患者站立、步行等體位的適應能力。后者是患者自身或利用不同步行輔助裝置進行步行能力的練習。
5。神經(jīng)發(fā)育療法是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xiàn)的治療腦損傷后肢體運動障礙的方法,其典型代表為Bobath技術、Brunnstrom技術、Rood技術等。
該技術均以神經(jīng)系統(tǒng)作為重點的治療對象,將神經(jīng)發(fā)育學、神經(jīng)生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法則應用到腦損傷后運動障礙的康復治療中。按照頭—尾,近端—遠端的順序治療,將治療變成學習和控制動作的過程。
6。運動再學習療法將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后恢復運動功能的訓練視為再學習或重新學習的治療方法。
它以生物力學、人體運動學、神經(jīng)生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為理論基礎,以作業(yè)或功能為導向,強調患者主觀參與,按照科學的運動學習方法對患者進行運動功能訓練。7。
有氧訓練有氧訓練是以增加人體吸入、輸送和使用氧氣能力為目的的耐力性訓練。也是提高機體有氧代謝能力的健身方法。
此種訓練方法簡便、易行,運動方式對技巧的要求不高,易于推行,其運動方式有步行、健身操、游泳、自行車、原地跑、登樓梯、跳繩等。人體生理負荷量是由鍛煉的強度、訓練的次數(shù)、每次訓練持續(xù)時間等決定的,而人體可以自監(jiān)自控訓練,因而安全有效。
一般采用中等強度的耐力性訓練,對心肺功能有良好作用,可提高負荷量,增加攜氧能力,并且對改善機體有氧的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的進程有促進作用,還可以增加肌肉的收縮力。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