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 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人。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鮑照:字明遠,南朝宋文學家。被認為是南北朝時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
鮑照與謝靈運、顏延之同時,合稱“元嘉三大家”。他還擅長寫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華。
感情豐沛,形象鮮明,并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
世稱杜工部、杜拾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400多首,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shù)十個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國現(xiàn)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阮籍:三國魏詩人。字嗣宗。
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tài)度。
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
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征、寄托,借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于散文和辭賦。
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狝猴賦〉。
陶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入劉宋后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
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 , “詩俠”之稱。
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南宋女詞人,濟南章丘人,婉約派代表詞人。
代表作《聲聲慢》。 黃遵憲:),廣東省梅州人 ,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清末杰出的愛國詩人、外交家。
張若虛: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其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
玄宗開元時尚在世。 其詩《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
孟浩然:孟浩然,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鹿門山。
韋莊:字端己,杜陵(今中國陜西省長安市附近)人,詩人韋應物的四代孫,唐朝花間派詞人,詞風清麗,有《浣花詞》流傳。曾任前蜀宰相,謚文靖。
王維: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外號“詩佛”。今存詩400余首。
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jīng)》,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
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 李賀: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李昌谷、李奉禮,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zhuǎn)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nèi)心苦悶,抒發(fā)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里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gòu)。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nèi)容>內(nèi)容來自用戶:lq70550古代詩歌的分類1、按體裁可以作如下分類:(1)古體詩:古體詩,指唐以前的詩歌,包括詩經(jīng)、楚辭、樂府詩等。
“歌”、“歌行”、“引”、“曲”、“呤”等詩歌也屬古體詩。特點是不講究對仗,平仄和用韻自由。
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等。注意:①先秦時期產(chǎn)生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
四言如《詩經(jīng)》、五言如《古詩十九首》、六言如屈原《離騷》。②樂府詩,源于西漢。
指樂府官署所采集、創(chuàng)作的樂歌,也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如漢樂府《上邪》、《孔雀東南飛》等。
標題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稱。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
(2)近體詩:也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在句數(shù)、字數(shù)、平仄、用韻上都有嚴格規(guī)定。
①絕句,從形式上看是四句。以五言、七言為主,稱五絕、七絕。
②律詩,從形式上說—般為八句。分四聯(lián),分別稱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分五言、七言兩體,稱五律、七律。
還有一種排律,每首至少五韻十句,也有多至百韻的。2杜甫《絕句首先,都對山水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給予了其他詩人作家無法企及的關注,且不惜以濃墨重彩描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南。
詩歌概念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jié)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fā)思想情感。
詩歌是有節(jié)奏、有韻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shù)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chǎn)、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chǎn)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薄抖Y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p>
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fā)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tǒng)稱詩歌。
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F(xiàn)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
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采集,并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段男牡颀垺犯菲f:"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后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
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chuàng)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后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shù)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
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
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絕一般只限于五絕。 “現(xiàn)代詩”名稱,開始使用于1953年—紀弦創(chuàng)立“現(xiàn)代詩社”時確立。
現(xiàn)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nèi)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jīng)營重于修辭。 “古典詩”與“現(xiàn)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于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xiàn)。
“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diào)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艾F(xiàn)代詩”強調(diào)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詩歌主要有以下幾部分: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zhì)的文學樣式。來源于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
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jié)合在一起,統(tǒng)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chǎn),如,《詩經(jīng)》《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shù)詩人的作品。
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chuàng)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jié)構(gòu)形式的美。
我國現(xiàn)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xiàn),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jié)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 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有“賦、比、興”?!睹娦颉氛f:“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p>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jīng)》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xiàn)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xiàn)手法。
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詩經(jīng)》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p>
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詩經(jīng)》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xiàn)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
取譬引類,起發(fā)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p>
如《詩經(jīng)》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xiàn)。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xiàn)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xiàn)以后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案琛⑿?、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lián)(一、二句)、頷聯(lián)(三、四句)、頸聯(lián)(五、六句)、尾聯(lián)(七、八句),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后產(chǎn)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發(fā)展于晚唐與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shù)不等、長短不一)
、詩余(由詩歌發(fā)展而來)。根據(jù)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diào)(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nèi))、中調(diào)(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diào)(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shù)”。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guī)定的字數(shù)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fā)展軌跡:《詩經(jīng)》→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字數(shù)不同可分為長調(diào)(91字以上)、中調(diào)(59-90字)、小令(58字以內(nèi))。詞有單調(diào)和雙調(diào)之分,雙調(diào)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shù)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diào)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套數(shù)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diào)。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xiàn)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fā)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zhì)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fā)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xiāng)、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fā)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zhàn)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fā)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首推蘇軾,其次辛棄疾,合稱蘇辛,為豪放派代表人物。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又與陸游并稱蘇陸;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F(xiàn)存詩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調(diào)歌頭·中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
追贈少師,謚忠敏。現(xiàn)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nèi)容。
藝術(shù)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
著名詞作《水調(diào)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詩歌的分類 詩歌按時代可分為古典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舊體詩)兩大部分。
古典詩歌又有古體詩(又名古詩、古風)、近體詩(又名今體詩、格律詩)、詞(又名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 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shù)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體詩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它有絕句和律詩兩種類型,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詞鼎盛于宋代,按字數(shù)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nèi))、中調(diào)(59—90字內(nèi))和長調(diào)(91字以上)三種形式。
詞調(diào)有定格,句有定數(shù),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shù)(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三)詩、詞、曲的有關知識 ①新詩·舊體詩 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后,新文化運動提倡的用白話寫的自由體詩,如《再別康橋》《我愛這土地》都是新詩。
今人用文言寫的格律詩稱為舊體詩,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陳毅的《梅嶺三章》。二者都是現(xiàn)代詩歌。
②古體詩·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是:近體詩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shù)、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的格律詩,古體詩則不講格律,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
③律詩·絕句(又叫截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qū)別主要在句數(shù)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
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lián),三四兩句為頷聯(lián),五六兩句為頸聯(lián),七八兩句為尾聯(lián);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④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無嚴格區(qū)別。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⑤樂府·新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chuàng)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
新樂府創(chuàng)于初唐。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shù)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⑥題目·詞牌 題目和詞牌的區(qū)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nèi)容的體現(xiàn),詞牌是一首詞的曲調(diào)名稱。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題目,揭示該詞是一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
詞必須有詞牌,但不一定有題目。分成兩段的詞上段稱為“上闕”(或“上片”),下段稱為“下闕”(或“下片”)(“闕”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⑦散曲 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和樂演奏的歌曲。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shù)兩種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調(diào)·天凈沙·秋思》只有“天凈沙”一曲。
而套數(shù)是合一個曲調(diào)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數(shù)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數(shù)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一宮調(diào),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jié)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guī)定。如《般涉調(diào)·哨遍·高祖還鄉(xiāng)》,它含有屬于“般涉調(diào)”這一宮調(diào)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⑧元雜劇 雜劇是宋金時期在諸宮調(diào)等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結(jié)合起來的戲曲藝術(shù)形式。在結(jié)構(gòu)上一般每本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時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如《竇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diào)。
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作出的規(guī)定;“唱”就是唱詞;“白”是賓白,賓白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婦女的稱卜兒。
⑨宮調(diào)·曲牌 曲牌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數(shù)、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如《長亭送別》中的《滾繡球》《叨叨令》《快活三》《四邊靜》《朝天子》《滿庭芳》《五煞》等都是曲牌。
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須屬于一種宮調(diào);一種宮調(diào)下有的有若干個曲牌;宮調(diào)是音樂術(shù)語,表示聲音的高低等,如《長亭送。
/f?kz=115769325/f?kz=122325796 什么是七言詩、五言詩詩? 律詩每首有四聯(lián)(即八句),每句五個字的是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每句七個字的是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律詩的第一、二句稱為「首聯(lián)」,三、四句稱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聨」?!割h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個字必須同韻。
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為唐代新興的詩體,因與古體有別而得名。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二種,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
絕句及律詩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絕句自漢魏五言古詩來。
七言絕句由南北朝樂(歌行)小詩演變而來 什么是格律詩? 格律詩是在字數(shù)、韻腳、聲調(diào)、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的詩。它規(guī)定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講平仄,嚴格壓韻,而且律詩的中兩聯(lián)要對仗等。
它是根據(jù)漢語一字一音,音講聲調(diào)的特點和詩歌對音樂美、形式美、精煉美的特殊要求而產(chǎn)生的,所以具有相當強的生命力而流轉(zhuǎn)不息。 格律詩對聲律的要求極為嚴格。
聲律包括壓韻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這里,我們簡單地說一下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
關于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王永義先生編了個歌謠,可供參考: 格律不難記,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為平仄平。
上下句要對,鄰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連同。
七絕重一遍,七律也就成。雙末押平韻,單末多仄聲。
七言去兩字,五言不費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體意思是:近體詩的格律不難記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應該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與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對立,鄰句,就是第一聯(lián)的末句和第二聯(lián)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個字一定要防止出現(xiàn)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鄰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個字應防止全平或全仄。
確定了絕句格律的步驟,再重復一遍就成了律詩的格律。律詩雙句末一字都是平聲,押一個韻,單句末一字多數(shù)是仄聲。
七言詩的格律去掉前面兩個字,注意,此時第四字應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詩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詩是平起還是仄起,是平收還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該句末一字。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shù)語:詩人們 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仄,按字義解釋, 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么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 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 類型。
如果讓這兩類聲調(diào)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diào)多樣化,而不至于單 調(diào)。古人所謂“聲調(diào)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 要因素。
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guī)則,一直應用到后代的詞 曲。
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gòu)成兩聯(lián)。
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lián)的錯綜變化,可以構(gòu)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
其實只有兩種基本 格式,其余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
試看下面的對照表: ⑴平仄腳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腳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腳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腳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gòu)成兩聯(lián),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lián)的平仄錯綜變化,可以構(gòu)成七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 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上稍有變化罷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粘對 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guī)則。 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
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 五律的“對”,只有兩副對聯(lián)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對”,也只有兩副對聯(lián)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聯(lián)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
由于韻腳的限制,也只 能這樣辦。這樣,五律的首聯(lián)成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聯(lián)成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仄仄平。
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詩體。
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但句式——每句五言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于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于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
唐代的五言古詩雖源于漢、魏,但決不因襲模擬,呈現(xiàn)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唐初陳子昂、張九齡等力追建安風骨,通過自己的感遇,表現(xiàn)出自己的性格,開啟了一代有思想、有個性、有藝術(shù)特色的詩風。
繼后李白、杜甫勃興,或抒發(fā)性靈,寄托規(guī)諷;或緣事而發(fā),憂國傷時;而王維、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譫婉約的作風參與其間,是繁星麗天的盛唐詩歌,閃爍著耀眼的光彩。中唐時期,又出現(xiàn)了韋應物、柳宗元等名家,也都能各以自己的品格啟迪后人。
例如: 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 王維的《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韋應物的《初發(fā)揚子寄元大校書》——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
今朝此為別,何處不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武陵春[1] 風住塵香:風停了,塵土里帶有落花的香氣。
塵香:落花化為塵土,而芳香猶在。陸游《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與此意同。
[2]日晚倦梳頭:按照古代的婦女習慣,一起床的第一件事應該就是梳妝打扮。而詩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無心梳頭,因為無人觀賞自己的容貌。
[3]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此句抒寫作者凄涼落寞的心境。
物是人非:風物依舊,人事卻已不同。這里是說,自己與丈夫(趙明誠)收集的金石、文物、書籍還在,可大宋朝廷卻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經(jīng)去世,自己流離失所,一切均已不可與往昔相比。
事事休:一切事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凄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xiāng)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xiàn)。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chuàng)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象幻想結(jié)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發(fā)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xiàn)在前面流水環(huán)繞小島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邊。
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
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癡情者的心理變態(tài),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發(fā)出韻味無窮的藝術(shù)感染力。
情都完了。 [4] 雙溪:浙江金華的一條河。
東港、西港二水流至金華匯合,稱婺港,又稱雙溪,是當時的游覽勝地。這里指的是李清照將要春游的地方。
[5] 擬:打算。 [6].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渡荊門送別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 公元725年,二十五歲的李白初次出蜀漫游,由水路乘船遠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cè)?,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币杂蝿拥囊暯菍懗隽司拔锏淖兓?,船由蜀地到荊門,山巒從作者的眼中一點一點的消失,奔騰的水從山巒中奔向江河中。
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p>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jié)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jié)海樓”的奇景。
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gòu)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shù)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lián),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苯鬟^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而又初次離別的他不可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
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jié)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2]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痹娙藦摹拔鍤q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
詩以。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