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
2. 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百分之而是就是陸地。
3. 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 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5. 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變化。
6. 德國科學(xué)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7. 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xué)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1D(巴拿馬運河連接太平洋和加勒比海),2B(土耳其海峽位于歐洲和亞洲之間)3D(常識)4不太確定,應(yīng)該是C 5A 6D(所有的經(jīng)線都經(jīng)過北冰洋) 7C
8應(yīng)該是南極洲吧? 9C(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10A(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 美洲 面積4206.8萬平方公里,其中北美洲約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約1800萬平方千米) 11C 12B(落基山脈和安弟斯山脈都屬于科迪勒拉山系,橫貫美洲西部) 13A 14D
第二、三章陸地與海洋和天氣與氣候考點說明一、陸地和海洋 1、運用地圖和數(shù)據(jù)描述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特點。 2、了解大陸與半島、島嶼的區(qū)別;海峽、海和洋的區(qū)別。 3、運用地圖說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4、理解地球表面海陸變遷事實依據(jù)和主要原因。 5、了解大陸漂移說的基本內(nèi)容,運用大陸漂移說解釋地球上海陸輪廓的形成。 6、了解板塊構(gòu)造學(xué)說的基本內(nèi)容,運用板塊構(gòu)造學(xué)說解釋地球上火山、地震的形成與分布規(guī)律。二、天氣 1、了解天氣與氣候概念的區(qū)別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 3、運用空氣質(zhì)量預(yù)報
七年級地理第二章 陸地與海洋練習題人教新課標
一、選擇題 1.關(guān)于全球海陸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全球陸地面積為海洋面積的兩倍多 B.全球海洋被陸地分割成四大洋,它們彼此相通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均位于五個大洲之間 D.東半球上的陸地大于海洋,北半球上的海洋大于陸地 2.關(guān)于七大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亞洲瀕臨三大洋,既跨東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B.南極洲幾乎全部位于南極圈以內(nèi),是跨緯度最廣的大洲 C.歐洲是全球七大洲中,惟一沒有熱帶和亞熱帶的大洲 D.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均為瀕臨三大洋的大洲 3.赤道和極圈都穿
八年級地理第1章 陸地和海洋 同步練習(一)
第1章 陸地和海洋 同步練習(一) 一、選擇題 1.地球表面面積廣大的陸地叫做( )A、大陸B(tài)大洲C 半島D島嶼 2.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是( )A北美洲和南美洲 B歐洲和非洲 C南美睡南極洲 D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極洲 3.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 )A蘇伊士運河B白令海峽 C巴拿馬運河 D直布羅陀海峽 4.地球上面積最大的大陸是( )A亞洲大陸B(tài)非洲大陸 C亞歐大陸D南美大陸 5.四大洋的面積從大到小排列依次為(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B太平洋、大西
福州市2005—2006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期末市質(zhì)檢考試 湘教版
? 4 .下列關(guān)于我國領(lǐng)土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我國陸地領(lǐng)土面積居世界第一
福州市2005—2006學(xué)年第一學(xué)期八年級期末質(zhì)量檢查??地理試卷 中圖版
? 1 .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是( ??? ) A .“一半陸地,一半海洋” ?
八年級下學(xué)期考試(中國的主要產(chǎn)業(yè))A[補充答案] 湘教版
1 .我國海洋運輸航線分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兩大部分。 2 .
2004年初中地理會考模擬試卷(二) 人教版
A、航空運輸 B、鐵路運輸 C、公路運輸 D、海洋運輸 3、2004年6月5日是第33個世界環(huán)境日。今年的主題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責。在各海洋污
重慶市永川中山中學(xué)2004年秋期初一地理上期期中考試題 新課標
在浩瀚的海洋中,有一顆美麗的星球,她披著藍色的面紗,載著無數(shù)的生靈,環(huán)繞著太陽在不斷地轉(zhuǎn)動,它就是 ?A、地球???&n
七年級地理下冊單元形成性檢測題(一) 新課標版
1.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在亞洲沒有分布的是( ) A.溫帶季風氣候 B. 溫帶海洋性氣候 C.地中海氣候 D.熱帶草原
2004年上學(xué)期初一地理月考試題 新課標版
1. 一個人面向南方,站在20°W經(jīng)線上,他的左邊是 A.北半球 B.東半球 C.西半球 D.南半球 讀右圖,X以東是大洋,以西為陸地;Y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qū)__珠江三角洲第一課時[反饋練習]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qū)__珠江三角洲的反饋練習 珠江,三角洲,反饋,練習,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qū)__珠江三角洲習題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qū)__珠江三角洲習題 海洋,開放地區(qū),珠江,三角洲,習題,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qū)__珠江三角洲第二課時[反饋練習]
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qū)__珠江三角洲的反饋練習 珠江,三角洲,反饋,練習,
第二章綜合測試題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綜合測試題 陸地,海洋,測試題,
①地理地帶范疇的概念,陸地自然帶指自然地理現(xiàn)象在地球表面的帶狀分布。它不僅存在于陸地,而且也表現(xiàn)于海洋。在陸地上,既有水平自然帶,又有山地垂直自然帶。每一自然帶都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并有一個占優(yōu)勢的、特有的景觀型,各帶之間沒有固定、顯著的界線,總是由一帶逐漸地轉(zhuǎn)變?yōu)榱硪粠?。大陸水平自然帶:水熱對比關(guān)系的差異是水平自然帶更替的主要原因。大體沿緯線方向延伸,沿緯度變化方向更替的自然帶,稱為緯度自然帶,主要由于太陽輻射強度自低緯至高緯的逐漸減小所致。大體沿經(jīng)線方向延伸,沿經(jīng)度變化方向更替的自然帶,稱為經(jīng)度自然帶,主要由海陸位置差異引起水分條件之不同所致。自然帶的特征通常以生物氣候來反映。大陸水平自然帶有赤道雨林帶、熱帶季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森林帶、溫帶森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極地冰原帶等。山地垂直自然帶:隨著山體高度的增加,自然帶依次更替的現(xiàn)象。其產(chǎn)生是由于溫度隨高度增加而減低造成水熱條件差異所引起。幾乎每個山區(qū)都有垂直分帶現(xiàn)象,但在不同地理地帶中有不同的表現(xiàn)。各緯度自然帶與相應(yīng)的垂直自然帶之間有明顯的相似之處。海洋自然帶:海水的溫度、鹽分、養(yǎng)分等都存在著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異,故海洋環(huán)境也存在著水平的分帶和垂直的分帶。例如,水平方向上可分為熱帶海域、亞熱帶海域、溫帶海域和寒帶海域等;垂直方向上可分為上層、中層和下層等。由于海水的流動性,加之海洋生物以動物為主,有較大的活動性,故分帶較大陸簡單。
②熱量帶范疇的概念,陸地自然帶指熱量最大范圍的緯度差異。它決定于太陽輻射能在地表的緯向帶狀分布。一般把南北半球各分為六個帶和亞帶: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寒帶。在綜合自然區(qū)劃中,
世界地理概況 第一節(jié)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世界海陸分布:陸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陸:亞歐(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 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 概念: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極洲跨東西半球 亞、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白令海峽 南美、南極——德雷克海峽 歐、非——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大洲面積: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太平洋:面積最大(將近一半)、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島嶼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熱帶海洋面積大 北冰洋:最小、緯度最高、水溫最低 海:一般面積較小,靠近大陸由半島和島嶼同大洋大致隔開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二、七大洲地形特色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亞洲 ⑴地形復(fù)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⑵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陸東緣有島弧帶,外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非洲 ⑴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⑵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⑶山脈少,分布在西北和東南角高原邊緣 歐洲 ⑴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⑵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⑶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 ⑴地勢東西高,中部低;⑵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qū),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⑶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⑴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⑵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 ⑴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⑵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 ⑴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⑵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zhuǎn)和自轉(zhuǎn)繞轉(zhuǎn)中心 太陽 地軸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周期 恒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恒星日(23時56分4秒)角速度 平均1o/日 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地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的關(guān)系:(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二:地球自轉(zhuǎn)的地理意義(1)晝夜更替(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fā)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轉(zhuǎn)的地理意義(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①晝夜長短的變化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北極圈以北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 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 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極圈以北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 晝夜平分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隨緯度的變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 離直射點越近高度隨季節(jié)的變化 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 越大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四:光照圖的判讀(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于俯視圖,判斷依據(jù)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zhuǎn)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jīng)度,東經(jīng)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zhuǎn)的方向.(2)判斷節(jié)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jīng)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有極晝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3)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jīng)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jīng)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jīng)線的地方時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jīng)線為18點,依據(jù)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jīng)度差(同側(cè)相減,異側(cè)相加),再轉(zhuǎn)換成時間,依據(jù)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4)判斷晝夜長短 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jīng)度數(shù)來推算(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區(qū)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五:晨昏線與經(jīng)線和緯線(1)根據(jù)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nèi)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nèi)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2)根據(jù)晨昏線與經(jīng)線相交關(guān)系判斷晝長和夜長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nèi)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jīng)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jīng)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七:區(qū)時,地方時的計算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jīng)度差.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jīng)度相差4分鐘來算.第三步:然后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于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第二單元 大氣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生物體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水汽和固體雜質(zhì)(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2):大氣的垂直分層(課本29頁圖2.1)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高層大氣 2000-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于高空飛行對流層 低緯: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xiàn)象復(fù)雜多變,與人類關(guān)系最密切二:大氣熱力作用(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越厚,反射作用越強,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yīng)①大氣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截留熱量而增溫,由于大氣對于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比較差,但是對于地面長波輻射吸收作用強,所以地面輻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氣吸收②大氣逆輻射是大氣輻射的一種,方向朝向地面,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二:大氣的熱力。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6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