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語法簡析 ----詞類活用 東方鶴 Ⅰ.圖示: 一般活用:名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普通名詞作狀語 特殊活用: 使動(名詞使動 動詞使動 形容詞使動) 意動(名詞意動\形容詞意動) Ⅱ.簡析: (一)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名詞一般情況下只充當(dāng)句子的主語\賓語\定語,不能受副詞或能原動詞的修飾,更不能帶賓語,在古漢語中,名詞卻常常表示與它相關(guān)的行為或動作,充當(dāng)句子的謂語,后面可以帶賓語\補(bǔ)語,前面可以用副詞或能原動詞束修飾限制.這時名詞就活用為動語了. 例句: ① 驢不勝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殺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識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襪.(戴帽子,穿襪子) 其中①②句帶賓語,③④受能原動詞\副詞修飾限制. (二) 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形容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zhì)狀態(tài),在句中充當(dāng)謂語(不帶賓語)或定語.在古文中形容詞往往臨時改變它原有的語法功能,轉(zhuǎn)而表示與其相關(guān)的行為或發(fā)展變化,具有了動詞的性質(zhì)和語法功能.這就是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例句: ① 楚左尹項伯者,素善 侯張良.(與….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 王(說壞話) ③ 烈山澤而 .(放大火燒)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縮小,變?nèi)酰?(三) 動詞活用為名詞 古漢語中,動詞在特定情況下,失去動詞特點象名詞那樣來使用.這種現(xiàn)象叫做動詞活用為名詞.活用后,不再表示動作行為,而是表示與復(fù)動詞相關(guān)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產(chǎn)出的糧食) ②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埋伏的軍隊) ③ 審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詞活用的名詞 形容詞在漢語中,有時失去了它原有的特點,而獲得名詞的某些特點.這種現(xiàn)象叫做形容詞語用為名詞.活用后,從意義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質(zhì)和狀態(tài),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質(zhì)和狀態(tài)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猶不能恃無功之重.(尊貴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紅肥綠瘦.(紅的花,綠的葉) (五) 普通名詞作狀語 所謂普通名詞,是相對于時間名詞而言,時間名詞作狀語在古、今漢語中是很常見的,而普通名詞作狀語的情況就不同了.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很少見.而在古代漢語中則經(jīng)常出現(xiàn).普通名詞用在動詞前,一般是充當(dāng)主語.構(gòu)成主謂關(guān)系,而作狀語,就成了修飾關(guān)系. 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 比喻動作行為的情狀. 用名詞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來修飾. 例句: ①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 ② 有席春天下,倉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 天下云集響應(yīng).(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④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鳥翅一樣) ⑤ 斗折蛇行.(像蛇那樣) (2) 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 這是用對待名詞狀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態(tài)度對待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吾得兄事之.(把他當(dāng)作兄長來對待) ②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當(dāng)作父親來對待) (3) 表示工具或憑借 用名詞狀語所表示的事物來說明動作為所用的工具,依據(jù)或原料. ①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 黔無驢,好事者船載以入.(用船) ③ 失期,法當(dāng)斬.(依法) (4) 表示方位或處所 用名詞狀語證明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地點或方位. 例句: ①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前面) ② 義廟禮之.(在廟堂上) ③ 既東封鄭.(在東面) ④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往上,往下) 在現(xiàn)代漢語中,這種現(xiàn)象主要還殘存在一些成語,熟語或部分合成詞中. 如車載斗量,星羅棋布,土崩瓦解,禮賢下士,口誅筆伐.風(fēng)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寫體,漆是線等. (六) 使動用法 在漢語動詞謂語中,一般動賓關(guān)系的特點是,主語發(fā)出動詞謂語的動作,其賓語是謂語的支配對象.如“齊師伐我,”“公問其故.”等.而使動用法則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guān)系,真特點主要是主語使賓語實行動詞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例句: ①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與它同的諸侯來就拜) ② 外連衡而斗諸侯.(使諸侯互相爭斗) 兩句中的謂語,“朝”,“斗”都不是主語發(fā)出的動作行為,而是在主語的支配下有賓語來實行的動作行為. 表達(dá)這類句子的意思,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兼語短語充當(dāng)謂語來完成的,因而是動用法的實質(zhì),就是用動賓結(jié)構(gòu)的形式表達(dá)兼語結(jié)構(gòu)的內(nèi)容. (1) 名詞的使動用法 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發(fā)生與該名 詞有關(guān)的動作行為,前者一般是專有名詞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詞或方面名詞. 例句: 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長肉) ②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使他成為國相) ③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使之成為干肉,臘(XI) ④ 適燕者,北其轅,適楚者,南其轅.(使其車轅向北,使其車轅南) (1) 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的使動用法在古漢語中很常見,這是因為在上古漢語里,兼語結(jié)構(gòu)述設(shè)有完全發(fā)展成熟,需要用這種結(jié)構(gòu)來表述. ⑴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不及物動詞本來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上了賓語,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動用法. 例句: ①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 ② 選人不服,則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 操軍方連船 ,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使曹軍逃跑。
一些文言文語法知識,例如使動,狀語后置,重要的句式結(jié)構(gòu) 答:同學(xué)你好,具體知識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對應(yīng)的,主要要求同學(xué)們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等五種。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
(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
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
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問句 文言中的疑問句,一般要用疑問代詞(誰、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問語氣詞(乎、歟、耶等)提出問題。
用疑問代詞的,例如: 誰為哀者? (張溥《五人墓碑記》) 獨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司馬遷《鴻門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韓愈《師說》)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問語氣詞的,例如: 壯士,能復(fù)飲乎? (司馬遷《鴻門宴》)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xué)而》)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溝《六國論》) 三、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
(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zhì)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
(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
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qū)υ捴幸渤3J÷?。例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 )黑質(zhì)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
(柳宗元《捕蛇者說》) 沛公謂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司馬遷《鴻門宴》) (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計日以還。
……錄畢,( )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問:“( )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必以分人?!?/p>
( )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保ā蹲髠鳌げ芘姓搼?zhàn)》) 2.省略謂語。
與現(xiàn)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 )而竭。
(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
賓語前置就是把本因該在動詞后的此前放
狀語后置就是時間,地點等這類詞放在句后
一、判斷句。文言文的判斷句有下列幾種形式:
一……者,……也。(主語+者,謂語+也。)如“亞父者,范增也。”
二……,……也。(主語,謂語+也。)如“我,子瑜友也?!?
三……者,……。(主語+者,謂語。)如“博雞者,袁人?!?
四……,……者也。(主語,謂語+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貴者也?!?
五……,……。(主語,謂語。)如“劉備,天下梟雄?!?
六用“乃”“皆”“為”“則”“必”“即”“亦”等幫助表示判斷。如: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
.“環(huán)村居民皆獵戶?!?
.“我為趙將,……”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梁父即楚將項燕?!?
.“孫臏亦孫武之后世子孫也?!?
七文言文的否定判斷句,一般是在謂語前面加上副詞“非”。如“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
二、倒裝句
一主謂倒裝。如“甚矣,汝之不惠!”
二賓語前置
..⑴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賓語要前置到動詞或介詞前面。如“大王來何操”“沛公安在”。
..⑵在否定句中,帶有否定詞“不”“未”“莫”,代詞作賓語時,賓語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⑶用“之”“是”復(fù)指,賓語前置。“唯利是圖”“惟命是從”“句讀之不知”“何罪之有”
..介詞“以”的賓語不是代詞也可前置。如“一言以蔽之”
三定語后置
..⑴“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人馬燒死者甚眾”
..⑵“馬之千里者,……”“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
四介賓結(jié)構(gòu)(短語)后置
“何不試之以足?”“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
三、省略句
一省主語。如“(武陵人)便舍船,從口入?!?
二省賓語。如“權(quán)起更衣,肅追(之)于宇下?!薄熬吒妫ㄖ┮允隆?
三省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四省介詞。如“亮躬耕(于)隴畝?!?
四、被動句
一形式上有被動的標(biāo)志。
..⑴用介詞“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如“受制于人”“他日,見于王?!?
..⑵用介詞“為”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如“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⑶“為……所……”。先用“為”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再在動詞前頭加上“所”字。如“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⑷用“見”字表示被動。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⑸用“被”字表示被動。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二形式上沒有被動的標(biāo)志,只能從意念上去理解。如“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常見的就是這些。另外還有:連動句、兼語句、雙賓句、幾種凝固句式、復(fù)句等。如果需要我再補(bǔ)充回答。
文言文語法知識點
一、句子成分的劃分
句子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bǔ)語
1、主語和謂語在句子中,陳述的對象和陳述的內(nèi)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陳述的對象叫主語,回答“誰”或“什么”的問題,陳述的內(nèi)容叫謂語,回答“怎么樣”的問題。(主謂之間用“//”分開)。
例如:①語文老師//正在點名 ②今天天氣//非常暖和 ③鄰國之民//不加少
2、當(dāng)謂語的中心詞是動詞時,在動詞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賓語。(賓語用“﹏ ﹏”劃起來)。
例:①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②我們//需要創(chuàng)新精神。
③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④吾//師道也。
3、定語:在句子中起修飾限制主語、或賓語中心詞的作用。(定語用()標(biāo)出)。
例:①(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②(這樣龐大而復(fù)雜)的結(jié)構(gòu)//,該是(一項多么艱巨)的工程?。?
③(秦)//東割(膏腴)之地。 ④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4、狀語是修飾、限制用動詞或形容詞充當(dāng)謂語中心語的句子成分。(狀語用“〔 〕”標(biāo)出)。狀語一般在謂語中心語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時間、地點、范圍、情況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眾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威。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總之,一般的句式是:〔時間或地點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 二、文言文種特殊句式
(一)、賓語前置句
1、否定句中賓語前置 這類賓前的句子,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例: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作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3、介詞賓語前置
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于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現(xiàn)象。
例:①“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4、普通賓語前置
有時候為了強(qiáng)調(diào)賓語,通過一定語法手段將賓語放在動詞之前,稱之為普通賓語前置。 例:①唯利是圖、惟命是從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保ā稁熣f》)
(二)定語后置句
在現(xiàn)代漢語語法中,定語是修飾主語或賓語的中心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突出主語或賓語中心詞的意思,或是為了使語氣更流暢,把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后面,這種現(xiàn)象叫做定語后置。
例:①“人馬燒溺死者甚眾?!保ā冻啾谥畱?zhàn)》)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保ā哆^秦論》)
注意:有時候中心詞語與后置定語之間會用一個“之”字,即“中心詞+之+后置定語”,這時候這個“之”字就是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例: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保ā秳駥W(xué)》)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三)狀語后置句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會置于謂語之前。在文言文中,狀語若置于謂語之后,就叫做狀語后置。
例:①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赤壁賦》
②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勸學(xué)》
③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鴻門宴》
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于國也》
高中文言文專題復(fù)習(xí)——18虛詞 一、【而】 (一)用作連詞。
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guān)系。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
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xué)》)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
(《師說》) ⑤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2、表示遞進(jìn)關(guān)系。
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xì)說。
(《鴻門宴》) ②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③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xué)》) ④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⑤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guān)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勸學(xué)》)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xué)》) 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燭之武退秦師》)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勺g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③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
(《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國也》) ④夜縋而出(《燭之武退秦師》) ⑤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可譯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zhàn)》)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可譯成“以”“以此”“來”。 ①縵立遠(yuǎn)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
(《察今》) 【而已】復(fù)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后】譯為“才”,“方才”,表示時間的副詞。
①如優(yōu)孟搖頭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傳》)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后)出師表》) ③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送東陽馬生序》)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jìn)一層之意。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ā妒娚接洝罚?②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ā垛叶〗馀!罚?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一般可譯為“不久”,“一會兒”“后來”。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④權(quán)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戰(zhàn)》)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 用于賓語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問句中,若賓語是疑問代詞,這個疑問代詞放在動詞前)。
①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3、作定語,可譯為“這”“那““什么”。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③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雀東南飛》)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p>
(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p>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qiáng)調(diào)賓語。
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
是?!?/p>
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yè)文南向坐?!保ā妒酚?項羽本記》)意思是“業(yè)文面向南坐?!?/p>
各種賓語前置例子: 1)、疑問句賓語前置——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2)、否定句賓語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詞作賓語,則賓語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3)、敘述句賓語前置——敘述句賓語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詞作標(biāo)記。 宋何罪之有?(《公輸》) 4)、介詞賓語前置——把介詞賓語移到介詞之前,起強(qiáng)調(diào)作用。
(注:一般出現(xiàn)在疑問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戰(zhàn)》) 5)、方位詞賓語前置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鴻門宴》) 狀語后置: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bǔ)語。
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bǔ)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p>
“戰(zhàn)河南”即“戰(zhàn)(于)河南”,應(yīng)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洞倏棥罚骸案仓哉啤奔础耙哉聘仓睉?yīng)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狀語后置有三種情況: 1、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bǔ)語的位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仍作補(bǔ)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荀子《勸學(xué)》) 分析:此句中的“于藍(lán)”介賓短語,前者應(yīng)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后者“于藍(lán)”介賓短語應(yīng)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lán)青”。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jì)》)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3、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bǔ)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應(yīng)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魯迅《傷逝》)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rèn)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dāng)作怎樣。 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在客觀上產(chǎn)生某種動作行為,而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rèn)為(或以為)賓語具有謂語所表示的內(nèi)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觀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譯為“認(rèn)為。
”“以。
為。
”等。
1.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傷仲永》) 賓客:本為名詞,這里活用為意動詞。“賓客其父”是動賓結(jié)構(gòu),意為“以賓客之禮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傷仲永》) 利:是名詞活用作意動詞。
“利其然”即“以其然為利”(把這種情況視為有利可圖)。 例3:侶魚蝦而友麋鹿。
(《前赤壁賦》) 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 以…為友[編輯本段]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rèn)為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 例1:漁人甚異之。
(《桃花源記》) 異: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爱愔?,即“以之為異”(認(rèn)為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傷仲永》) 奇: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捌嬷保础耙灾疄槠妗保ㄕJ(rèn)為他才能非凡) 上述這些詞類活用現(xiàn)象,還不能概括所有情況。
比如數(shù)詞或者數(shù)量詞優(yōu)勢也可活用為動詞甚至是使動詞。[編輯本段]四.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qū)別 使動: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它是用動賓結(jié)構(gòu)表達(dá)使令式的內(nèi)容。 意動:認(rèn)為……怎么樣:余頗易之(我認(rèn)為甚是簡單 ) 使動用法。
文言文語法簡析 句式倒裝 古今漢語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況下,漢語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順序的。如主語在前,謂語在后;動詞謂語在前,賓語在后;修飾限制或在中心詞前,補(bǔ)充成份在謂語后。
但在古代漢語中,有些詞在充當(dāng)句子成分時,與現(xiàn)代漢語的位置順序不一致。有時賓語可以放在動詞謂語前面,定語可以放在中心語的后面,甚至有時候謂語還可以放到主語的前面等。
常見的倒裝有以下的五種: 1賓語前置:疑問句中 否定句中 出現(xiàn)結(jié)構(gòu)助詞 2定語后置:數(shù)量性定語后置 修飾性定語后置 “者”字短語作定語后置 3介詞并語前置4介詞賓語的位置, 5謂語前置(1) 賓語前置賓語在一定的語境中,要放在動詞謂語之前,這是古代漢語中最為突出的一種語序現(xiàn)象。一般地說這種前置是有條件的。
其類有三: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提前。 例如, ① 大王來 何操 ? ② 沛公安在 ? ③ 臣實不才,又誰 敢怨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許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誰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問代詞“何”、“安”、“誰”、“孰”、“奚”,都是用作賓語而置于謂語的前邊的。
例(3)的“敢”是能愿動詞,它必須與動詞連在一,所以“誰 ”用在“敢”之前。最有啟發(fā)性的是例(6),“欺天乎”當(dāng)然也是疑問句。
但由于“天”這個賓語是名詞。不是疑問代詞。
所以放在動詞“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要前置 常見的否定詞有:不、母、無、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聞 也 (未聞之) ③我無 爾詐 ,爾無我虞。
(無詐爾…) ④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問代詞作賓語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漢語中相當(dāng)嚴(yán)格的。
據(jù)統(tǒng)計,《左傳》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置于動詞前面的,并不那么嚴(yán)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況。
例如: ①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 何求 。 漢代以后,這種賓語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 為之 。
雖然漢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們可以認(rèn)為前置是沿襲先秦語法規(guī)則,是文人仿古的結(jié)果。
(三)賓語后有結(jié)構(gòu)助詞“是”、“之”等 為了突出賓語而把賓語提前,并在提前的賓語和動詞之間用上“是”或“之”,構(gòu)成“賓語+是(之)+動詞”的格式,例如:① 宋何 罪之有 ?②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 也。③ 將 虢是滅 ,何愛于虞?④ 我周之東遷, 晉鄭依 焉。
⑤ 王貪而無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⑥ 子曰:“求,無乃 爾是過 與?(責(zé)備你)其各例意思分別是:宋有何罪、說的是虞虢、將滅虢、依晉鄭、感蔡、過爾。
為了強(qiáng)調(diào)行為的單一性、排他性和論斷性,便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唯”、“惟”,構(gòu)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這種格式。
這種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語中,如“惟命是從”“唯利是圖”“唯才是舉”等。其他語句如:1惟余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馬頭就行了)2惟陳言之務(wù)去。 (只要是陳舊的語言就務(wù)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譯要體現(xiàn)出“只要…就”的意思來,如只要是命令就聽從,只要有利就圖,只要是人才就舉薦。
古漢語中,還有些沒有形式標(biāo)志的賓語前置,但并不多見。 (2)定語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里,定語一般都放在名詞中心語前面,用來修飾中心語。
但在古代漢語里為了強(qiáng)調(diào)和突出定語或者因為定語過長沒,而為了使語言更流暢,于是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后邊。今譯時,一般都應(yīng)提到中心語前面,其格式有三類 〈1〉數(shù)量性定語后置 ① 命子封帥 車--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2〉修飾性的定語后置 ①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 分別譯為:“長長的劍”(陸離,形容劍之長),“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
高高的廟堂,遠(yuǎn)遠(yuǎn)的江湖。 〈3〉“者”字短語作定語后置 ① 太子賓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負(fù)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
譯為“知其事的太子賓客:“突怒偃蹇,負(fù)土而出。爭為奇狀的石頭:“好事的少年”。
都因為有“者”字標(biāo)志而將定語后置 。(2) 介詞賓語前置 介詞結(jié)構(gòu)的賓語通常是在介詞后面,但在古代漢語中,也可放在介詞之前,主要以下兩種: 〈1〉疑問句中,介詞的賓語前置 ①許子 奚為 不自織? (為什么?) ②何以 戰(zhàn)? (憑什么?) ③客 胡為 若此 (為什么?) ④曷為 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為何?) ⑤ 學(xué) 惡乎始 ? 惡乎終 ? (從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詞賓語的前置。
為了強(qiáng)調(diào)介詞的賓語,雖無形式標(biāo)志,但也可以將賓語提到介詞之前。例如: ① 楚國 方城以 為城, 漢水以 為池。
② 楚戰(zhàn)士無不 一以當(dāng)十。 ③ 沛公北向坐,張良 西向待。
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 夜以 繼日”這類成語是古漢語的遺夠 (3) 介賓語短語的位置 介賓短語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補(bǔ)。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 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p>
“莫我肯顧”應(yīng)理解成“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yīng)理解為“操何”。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用來修飾動詞謂語。
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xiàn)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yīng)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p>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時人莫許之也?!钡谌?、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qiáng)調(diào)賓語。
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p>
(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
是?!?/p>
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yè)文南向坐?!保ā妒酚?項羽本記》)意思是“業(yè)文面向南坐?!?/p>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dāng)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
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xué)》)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介詞結(jié)構(gòu)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于”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bǔ)語的位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仍作補(bǔ)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23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荀子《勸學(xué)》) 分析 此句中的“于藍(lán)”介賓短語,前者應(yīng)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后者“于藍(lán)”介賓短語應(yīng)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lán)青”。 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24 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記》)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bǔ)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韓愈《師說》)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于”;“乎吾前”應(yīng)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2)承后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4) 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5.省略介詞“于”。
如:“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焉?!薄?/p>
句式嗎。。
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是基本句型。要注意的是特殊句:
省略句:文言文中最常見的特殊句式,基本上三句就有一句是。省略有很多類型,比如省主語啊,介詞啊,要靠你自己慢慢積累。給你兩個例子,“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判斷句:判斷句很好認(rèn),一般來說會出現(xiàn)判斷詞,典型的判斷詞是“者。。。也。。。”例子如: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倒裝句:倒裝也有很多種類型啊。直接給你例子,后面是現(xiàn)代語序,
1.賓語前置:“大王來何操?” 大王來操何?
2.定語后置:“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千里馬,一食或盡一石粟。
3.狀語后置:“貧者語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補(bǔ)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被動句:被動句比較簡單,一般就“見。。。于。。?!被蛘咭?,為。。。所。。?;蛘邽?。
臣誠恐見欺于王。
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至于取獨,樓上說的不錯,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是“之”,這種時候,之,一般看似可以翻譯成“的”,但是其實不是,是取獨。全稱其實叫: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就是說用在主語謂語之間。例子有很多,《逍遙游》里面就有很多:“夫風(fēng)之積也不厚”之類的。。。自己去找找吧。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2.94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