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碑帖的鑒定與辨?zhèn)畏椒ū仄烫汀氨蓖仄?/p>
碑的原意是指無文字的豎石,后來,凡刻有文字的石頭皆可稱碑,這大約是漢以后的事。而今,除刻帖之外,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包括碣、墓志、塔銘、刻經、造像、摩崖、石闕、題名、橋柱、畫像題字等皆稱碑,當然,原來狹義所指的碑(詞廟之碑、家墓之碑等)及刻石也包括在其中。
重刻、翻刻、偽刻都是相對于原刻而言的。所謂原刻,即指當時書丹或摹勒上石鎮(zhèn)刻之碑。
重刻的情況有數種:第一,據原手跡重新刻石;第二,據原有的拓本重新刻石;第三,據摹寫本重新刻石。所謂翻刻,是原石尚在,因故不易得到而以拓本再刻,刻后再拓以行世。
其中,有的因名碑所在地偏僻遙遠,椎拓困難,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在宋、元、明諸朝皆有翻刻;有的是原刻損壞不清,而舊拓尚清晰,乃以舊拓翻刻。所謂偽刻,是原石久佚或根本無此石刻,碑商為牟利而僅據著錄或干脆杜撰寫刻椎拓,前者如秦碣石刻石,后者如漢《陽三老頌詞》等。
故對各類拓片,鑒定與辨?zhèn)问种匾?鑒定方法與步驟 須參考前人的著錄與鑒定。
清王胡的《金石萃編》,系總結前人論述的集大成之作。近人方若的《校碑隨筆》專以查考字跡損傷,對鑒定石刻拓本時代十分有用。
今人張彥生自幼從事碑帖業(yè),每見善本,必記其書刻、拓工、紙墨、裝演、流傳,進而考證其新舊字之損傷,原本、翻刻、偽刻之不同,積60余年之功,成《善本碑帖錄》一冊,由中華書局于1984年出版,極便參考。一卷碑刻到手,先看其名目,而要識別、熟悉此名目,得知先前有無著錄、存佚情況、拓本種數、有無真?zhèn)沃疇幍认盗星闆r,了解前人的成就是必不可少的。
看裝潢屬于何年代。現存的石刻資料拓本大多裝潢成冊,善本尤其如此,這一方面便于保存,同時也便于學習碑帖者臨摹。
碑刻拓本的裝幀與線裝書有些類似,有在背部托紙折疊的,稱折疊裝;從頭至尾可以拉開攤平的稱經折裝;不可拉開而將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對折起來,再將各頁中縫對齊,粘于另一包背紙上的稱蝴蝶裝。此外,還有豎翻的推蓬裝、剪開鑲貼的鑲嵌裱等等。
一般經名家收藏的本子裝幀必很講究,工料細膩熨貼,年代愈久紙色愈雅。尤其須注意那些表面看似華貴,而按工粗劣的拓本,如清末民初,北京琉璃廠曾出售過數種碑帖,有翻刻本《九成宮》、偽本《絳帖》等,外表華麗,專供人選作禮品,只要仔細辨別,就可見質量粗劣。
看題記跋語。古拓往往因流傳有緒,歷經名人收藏鑒別、作題記跋語于其上,其本身價值更能提高,鑒別者也往往迷信名家而深信不疑,殊不知作偽者正利用人們的這一心理而大做手腳。
比如,可以移花接木,將名人題跋割下裝裱到偽本上,或干脆作偽跋來抬高身價,所以一定要細看題跋內容是否符合碑刻內容,若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其中必有詐。 看印章。
印章與題記一樣,是考證、收藏的記錄,本來是鑒別真?zhèn)蔚囊豁椧罁?,因作偽者對其也妄加利用,故印章本身之真?zhèn)我渤闪藛栴}。偽印特征有:刻寫不佳、印色不純、年代不同的收藏印因一次性作偽而色澤竟可完全一樣、鈴印之處雜亂不規(guī)范。
整張拓片,印應鈴在首二行或末行以下空白處;裝裱本則鈴在首頁右下角或末頁空白處。若有多家藏印,則各家所鈴之印應是先四周繼而至中央。
看紙質。宋拓本以白麻紙為多,其色白中帶青灰,不如后來的宣紙白。
其紙漿較粗,故紙表面有小疙瘩。線紋間距不等。
有五六分,也有三四分。此紙有厚薄兩種,拓碑刻多用厚紙,如《九成宮碑》(云霞蔽本)。
至明代以后,紙線紋皆三四分長,比較工細。同時,明代又有白棉紙見用,其色白不亞于宣紙,拓本多見明前、中葉。
明末清初時,此紙質量降低,發(fā)黃且粗糙。清拓多用地方產紙,最著名者為宣紙,有料半、夾連、棉連、粉連之分。
清中葉后又出現了凈皮(小七刀),又名六吉棉連,該紙極薄,常用以拓銅器、玉器。 看墨氣。
舊拓特別是珍本往往用墨考究,墨色濃重黝黑,或紫光隱現,墨香四溢。偽作急于求成,意在獲利,用墨平淡或粗劣,拓時粗獷浮滑。
這一特征無法掩飾,惟須多看,對真?zhèn)味嘧霰容^方可掌握。看石花。
石花即石刻上經過天然風化而成的剝落損蝕痕跡。天然的石花非常自然,人工難以仿刻,偽本石花人為椎鑿痕跡明顯。
看紙色;作偽者為了做舊,絞盡腦汁欲令拓本古色古香,染色充舊便是其慣用手法。一般分別采用茶葉、顏料、明礬、瓦花等物熬汁染紙。
但假貨在色澤上與真品相較,或太過,或不及,總有破綻露出。看版別。
近代印刷工藝發(fā)達后,精印本往往酷似原本,若再加上染色等手法充舊,更易使人真?zhèn)坞y辨。區(qū)別時持原物在陽光下細看,影印本字口平滑、表面有油光、紙質不易吸水。
鋅版制品拓墨粗獷,字紋細處不夠挺刮。注意殘損程度、有無刮補。
有的舊拓原字豐腴,因年代關系,后來的新拓字體變得纖細,作偽者便用刀將拓本筆劃刮粗。有的拓本殘破,往往用紙墨相近的翻刻本或新拓本補配。
END 注意事項 碑帖拓片辨?zhèn)紊婕懊鎻V,有條件的須多看原拓,重刻及翻刻與之一比即可現真?zhèn)?。偽刻多系杜撰,有的謊稱原石在某地,于某時出土,系某朝某某作品。
年代:即制作拓本的年代。
一般來講,拓制時間越早越接近原物面貌,價值也越高。 原碑的內容:如果原碑記載的是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歷史典故,那么拓片本身也具有了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
書寫者:即原碑刻石或畫像磚(石)的作者。名家書法的原碑刻石拓片要比無名氏或小名家的拓片更有價值。
稀缺性:拓本流傳的數量越少,價值越高。比如碑帖拓片的祖本、孤本、珍本、善本,價值都很高。
如果原物遺存已毀,那流傳下來的拓本自然也有極高價值。 題跋:如果拓片上有名家題跋或鑒藏章,其價值要比單純的拓片高很多。
品相:拓片的品相也影響其價值。比如完整度、拓制工藝、裝幀形式等。
一般來講,卷軸拓片的價值要高于冊頁,宮廷制作的拓片要高于民間。
碑拓作為一個傳統(tǒng)古老的收藏品種,近幾年在國內藝術品市場日漸火爆的情況下卻整體表現較為冷淡,無論成交還是參與的人數都不甚理想,在眾多收藏品種中頗 有被邊緣化的感覺。
據雅昌藝術網不完全統(tǒng)計,近年國內上拍碑帖3106件,已成交1729件,總成交金額8471萬元,成交率57%。在這個統(tǒng)計中,應該 說大部分還是靠手稿、信札的成交在支撐,碑拓的成交比重所占不大。
在雅昌公布的2006年迄今為止“古籍善本碑帖排行榜”中,成交最高的碑拓——今年嘉德 春拍《龍門造像20種拓本》(成交額11萬元)才居第76位,可見碑拓行情之慘淡。 碑拓行情始終熱不起來,原因眾多。
首先,除了極個別宋拓名品外,絕大多數碑拓為清拓本,且孤本、珍本、善本罕見,價格較低,成交不活躍,流拍現象較為普遍。雖然2003年上海博 物館斥450萬美元巨資從海外藏家安思遠處購得《宋淳化閣帖》,但畢竟那是難得一見的宋拓(盡管后來引發(fā)爭議)。
2005年12月翰海秋拍也曾拍出一件 《宋淳化閣帖第6卷》,估價75萬元-90萬元,最后以396萬高價成交。相對于二者而言,目前市場中的碑拓絕大多數均在萬元以下,能超過10萬元以上的 鳳毛麟角。
在嘉德、翰海等大公司尚能拍出一些高價,如今年嘉德春拍《顏魯公爭坐位帖》6600元,《乙瑛碑》13200元,《爨寶子碑》16500元, 《朝侯小子殘碑》7700元,《李思訓碑》4400元。在許多中、小公司僅能拍出兩三千元,更不乏不少無底價。
當前國內碑拓行情之現狀由此可見一斑。 其次,相對于書畫、油畫等熱門品種而言,介入碑拓的藏家與投資人少得可憐。
嘉德和保利的油畫拍賣專場一次就能超億元,比國內這些年的碑拓成交總 額還高,為什么?因為參與的藏家多,特別是大量的新投資者都加入進來了,而碑拓則難以吸引藏家的熱情。究其原因,主要是獲利空間小,難以變現,大資金無法 進入。
油畫近一兩年走勢強勁,不少投資者介入后獲利效應突顯,引起連鎖反應。國畫也一樣,選擇對路獲利20%-30%不難。
碑拓則無法形成短期盈利效應, 幾十萬的投入要依靠多件才能完成,而且套現不易,種種原因難以吸引大資金的加盟,缺少場外新資金的涌入,碑拓的真正轉暖走強就遙不可期,僅靠一兩件天價拍 品是根本無法扭轉整體行情的走勢的。 碑拓收藏需要較深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需要一種發(fā)自心底的熱愛,而不是僅僅把它視為一種投資手段,所以目前的收藏者以書畫家、研究者和愛好者居多。
回顧歷史也是如此,熱衷于碑拓收藏的大多是文人墨客、書畫家和癡迷于此的愛好者。清康乾時金石學盛興,金農、黃小松、阮元、桂馥等藏家都是書畫高手。
朱家 ■之父朱文鈞先生為近代著名的金石大家、碑帖收藏大家,一生酷愛金石,收藏極富,建國初將所藏700余件漢唐碑拓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其中有重金購得的北宋 初拓未剜本《九成宮醴泉銘》,為今見最早的拓本;孤本如北宋拓漢《魯峻碑》、初拓漢《張遷碑》“務”字不損本、北宋《云麾碑》和《集王圣教序》、明拓《石 鼓文》等。近代大文豪魯迅也好藏碑拓,據查其遺留的碑拓多達6000多件,在數量上真堪稱碑拓收藏一大家了。
將碑拓作為一種高雅的人生雅好,恐怕比純粹投 資更適宜一些,我認為這種好的傳統(tǒng)有必要加以保留。 碑拓市場行情難以真正熱起來,既有市場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因素,其中缺少有價值的初拓、孤本、珍本、善本也是一大原因。
畢竟它不同于油畫、國畫,數量眾多可供選擇,如今不僅宋拓難見真容,連明拓與上佳的清拓也十分少見了。
1、拓片,顧名思義,就是將碑文石刻、青銅器等文物的形狀及其上面的文字、圖案拓下來的紙片。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和文化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收藏拓片顯然已經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由于古代的碑刻笨重且多易被破壞,所以很難保存,而拓片則輕盈、簡易,是對古代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的最佳保存途徑之一。
2、拓片種類繁多,主要有甲骨文拓片、秦漢瓦當拓片、歷代磚拓、古幣拓片、硯銘拓片、漢畫像拓片、碑拓、銅器拓片等。目前收藏最多的拓片當屬碑拓,中國古代碑帖內容豐富,無所不包,其內容大多是典章制度、戰(zhàn)功記錄、封疆定界、農業(yè)豐歉、社會治亂、宗廟立主、世族譜系、抗災濟民、掘井開路、立界買地、書札醫(yī)方、游覽題名等。
3、碑拓的收藏價值,首先在于它能完整地、準確地、生動地再現了古代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的神韻,即使是當今高科技技術也難以達到其“原汁原味”的效果。其次就是它所記錄、表現出來的內容,都是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
據考證,全國現已發(fā)現存世的碑帖(石刻)約達20萬件以上,這真可謂鴻篇巨制了。
擦墨拓法 :主要工具是細毛氈卷成的擦子。擦子要卷緊縫密,手抓合適為宜,將氈卷下端切齊烙平,把濕紙鋪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紙緊覆凹處,再用鬃制打刷有順序地砸一遍。如石刻堅固,紙上需墊毛氈,用木錘涂敲,使筆道細微處清晰,不可用木錘重擊。待紙干后,用筆在拓板上蘸墨,用擦子把墨汁揉勻,并往紙上擦墨,勿浸透紙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撲墨拓法:傳拓用的撲子用白布或綢緞包棉花和油紙做成,內襯布兩層,一頭綁扎成蒜頭型,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扎成大、中、小三種撲子。把撲包噴水潮潤,用筆蘸墨汁刷在拓板上,用撲子揉勻,如用雙撲子,可先在下面撲子上蘸墨,然后兩撲子對拍把墨汁揉均,再往半干紙上撲墨,第一遍墨必須均勻,撲三四遍墨見黑而有光即可。
蠟墨拓法:用松煙子和蠟調合,做成餅狀大墨團,將干紙貼在刻石上,用大蠟餅干擦,又名為干擦墨。在氣候嚴寒或洞窟潮濕地區(qū),均可使用干擦墨拓法。
鑲拓法 :用小撲子先拓大字邊緣,然后鑲補完整的方法。先把字邊拓好揭下,再全補上墨。摩崖大字題刻,多用此種拓法。
響拓法 拓善本碑帖,將透明薄紙平鋪在碑帖上,用筆雙鉤輪廓,然后用小撲子影拓。或在原碑帖上覆一層薄紙雙鉤填墨,也叫響拓。傳拓碑帖用墨,以晚清、民國初年碎墨最佳,將碎墨放入小罐內,加適當涼水,用木棍攪成墨汁,寫字不洇即可用。松煙桐油合香料制成的墨,或現在精制書畫墨汁,也是傳拓碑帖佳品。用煙子合膠做墨汁,或用煙子合蛋清做墨汁,必須在墨汁中加薄荷精、樟腦精等香料少許,可免去拓片的腥臭味。直接用黑煙子合水傳拓的最劣。
收藏書畫,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鑒別真?zhèn)魏驮鯓有蕾p作品這兩個問題。
收藏書畫的第一步是要懂得鑒賞書畫;鑒賞一詞包括鑒定和欣賞兩個意思。
學習鑒定,首先要豐富知識。我們不論喜歡古代書畫還是喜歡現、當代書畫,都離不開相應的知識。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產生的書畫作品不計其數。我們不妨先讀些美術史,這些知識是必備的,因為鑒定真?zhèn)闻c欣賞優(yōu)劣都需要這方面的修養(yǎng)。
進入收藏界,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平常心”。平和的心態(tài),不是一開始就具備的,是在鑒藏活動中逐漸修煉出來的。面對一件藏品,只有心氣平和才能慢慢品味其中的奧妙。這奧妙包括好的、壞的兩方面。只有平心靜氣才能審評得當,才不會上當受騙。
收藏入門之三大基本功
(一)搞懂江湖術語
搞收藏應該懂得一些行話。一個行業(yè)有一個行業(yè)的行話,帶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行業(yè)尤甚。收藏界便是如此。
開門:由成語開門見山演化而來,一般形容那些沒有異議的、一看便知的真品。
玩:內行人稱收藏者為“玩”,初次見面問“玩什么”,意思是你收藏什么。
交學費:指買入贗品所花費的冤枉錢。
釣魚:一些精明攤主的銷售手段。把鎮(zhèn)店之寶故意置露在外面不出售,為的只是吸引買家買入其他貨品(展品)。
撿漏:是指以較低的價格,慧眼識寶,買進了“大開門”的收藏品。
繃價:在市場上堅持要高價,從字面上即可理解。一般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想賣個好價錢,二可能是想嚇走顧客。
俏貨:物美價廉的藏品,購買俏貨須憑自己的眼力。
新貨:不管什么藏品,總有好賴,甚至有贗品。這時候,業(yè)內人會說“這個東西有點新”,給攤主留點面子。
品相:就其品而言,品相越好,價格相對越高。
蟲兒:通俗地說,就是壓箱子底的藏品,能夠讓觀者眼睛一亮的東西,甚至一屋子藏品也抵不過這一件?;蛘f,對一個行業(yè)十分熟悉,能鉆各種空子的人。
走眼:指用較高的價錢買了不值得的藏品或買了贗品。
掌眼:初涉收藏領域,不知如何入門,拜個師傅多多指教,師傅便為你“掌眼”。
(二)保持良好心態(tài)
何謂“古玩”?用一句淺顯的話講就是:老年間的玩意兒。既是玩意兒,它的意義就應在于“玩”。
既然是玩,免不了會玩出些名堂來。玩到寢食難安、難舍難分是常事。蘇東坡說:“吾薄寶貴而厚于書,輕死生而重于畫。”就是這個意思。玩是要花費心思的,這種心智的花費應該是平心靜氣,氣定神閑的。
(三)了解書畫各部位名稱
收藏、鑒定、經營書畫時,必須對書畫每個部位的名稱術語,有全面了解。
1.命紙:就是畫心的托紙,無論畫心是紙的還是絹的都有一層托紙。如把紙托揭掉,畫心則減色無神了,即無生命,故名“命紙”。
2.二層:揭下的托紙,有時稍加勻填,即能謂其真畫者,叫“二層”,又叫“魂子”,因其是畫心二層,是命紙畫的靈魂。也叫“混子”,是以假亂真的意思。
3.讓局:就是畫心四邊和裱邊之間留有一分寬的空隙。謂之“讓局”。
4.覆背:畫背后整個的裱紙。
5.隔界:在條幅的上下或者手卷的前后,裱工加上一條不同顏色的綾或絹叫“隔界”或叫“隔水”。
6.詩堂:直幅畫心上端,掛上一塊紙方叫“詩堂”。一因器心短,經過襯托后比較得體;二是為了題詩贊畫,所以叫“詩堂”,有人亦稱“玉池”。
7.畫桿:就是卷畫用的圓木桿,上端叫“天桿”,下端叫“地桿”。
8.絆:在畫幅背后地桿兩邊有兩條綾或絹,如葫蘆或云頭樣式的廂邊叫“絆”。
9.包首:就是在畫上首袖裱紙背后加裱一段絹或綾。
10.畫簽:在包首上端,天桿旁粘有一段紙條叫“畫簽”。它可題寫作者姓名和畫的內容以及收藏者的姓名、年、月。
11.曲圈:就是畫的天桿上的銅鼻,用它拴絲扣,以便懸掛。
12.扎帶:就是絲巾扣中間推的絹帶,用來捆扎畫軸的。
13.燕帶:就是畫幅裱工的上端,粘有兩條對稱的直帶叫“燕帶”。
作品形式:條幅、中堂、扇面、圓光、長卷、橫披。計算單位:尺、米。
全包裹、微透明
了解和田玉仔料的成因,就知道和田玉仔料呈渾圓狀,外表有厚薄不一的皮殼,顏色常有棗紅皮、秋梨皮等。渾圓狀的仔料,皮色必然是全包裹的,巧雕、人工開門子和分割成小塊的除外。皮呈微透明、亮亮的或叫“有油脂光澤”,手捂或手握1~2分鐘,即見其“出汗”。
顏色自然
仔料在河床中經千萬年沖刷磨礪,自然受沁,它會在質地松軟的地方沁上色,在有裂子的地方深入肌理。皮上的顏色應是由深變淺,裂隙上的顏色則由淺至深。這種皮色是很自然的,很喜人,搶眼而不礙眼,并且,色澤隨歲月增進愈顯親和力。皮色有層次感,皮肉呈漸變過渡狀
由于仔料的皮色是在原礫石表面慢慢形成的,是風化和水的解析作用以及大、小氣候循環(huán)制約等因素共同制造的,是分階段的,所以顏色沁入玉內有層次感,皮和肉的感覺是一致的,且呈漸變過渡狀。 皮似有一層不同顏色的毛氈
這類仔料多為石皮仔料。由于形成璞玉的特殊圍巖條件以及透閃石礦物的纖維交織結構,這類仔料盡管已風化磨礪為渾圓狀,但是其表面會有無數細細密密的“小砂眼”,呈毛氈狀,在10倍放大鏡下可以看出。 無皮色的仔料
無皮色的仔料多屬于山流水料,肉色即是皮色,皮色即是肉色,可呈深淺不同的綠色。所以,也有人按顏色對和田玉進行分類。不過無論是白玉、黃玉或墨綠色玉,其表面多少有層包漿或沁色。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6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