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謂人體解剖學姿勢? 答:人體解剖學姿勢即身體直立,兩眼向前平視,下肢靠攏,足尖朝前,雙上肢自然下垂于軀體干兩側,手掌朝前。
2.骨按形態(tài)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不規(guī)則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劍突。
4.成對的腦顱骨有:頂骨、顳骨,不成對的腦顱骨有:額骨、枕骨、蝶骨、篩骨。 5.鼻旁竇有四對,包括:額竇、篩竇、蝶竇、上頜竇。
6.肩胛骨上能觸及的骨性標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岡、喙突、內側緣。 7.椎間盤由纖維環(huán)和髓核構成。
8.胸廓是由12塊胸椎、12對肋和1塊胸骨借骨連結構成的。 9.下頜關節(jié)由:下頜頭與下頜窩構成。
其關節(jié)腔內有:關節(jié)盤。 10.椎間孔:是指相鄰椎骨的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所組成的孔,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
11.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相接處形成突向前方的橫行隆起,稱為胸骨角,可在體表摸到,他平對第二肋,為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12.翼點:在顳窩區(qū)內有額、頂、顳、蝶四骨的匯合處,稱為翼點,此處骨質比較薄弱,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經過,翼點處骨折時,容易損傷該動脈,引起顱內血腫。
13.椎間盤:椎間盤是上、下相鄰兩個椎體之間的纖維軟骨盤,由周圍的纖維環(huán)和中央部的髓核構成。 14.腹股溝管:腹股溝管是指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有一斜貫腹肌和腱膜的裂隙,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
15.試述椎骨的一般形態(tài)。 答:每塊椎骨均由椎體和椎弓兩部分構成。
椎體位于前部,呈短圓柱狀。椎弓試附在椎體后方的弓狀骨板,它與椎體圍成椎孔椎弓與椎體相連的部分較細,稱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跡,下方有椎下切跡,相連椎骨的椎上下切跡組成椎間孔。
兩側椎弓根向后內側擴展為寬闊的骨板,稱為椎弓板。每個椎弓伸出7個突起,即向兩側伸出一對橫突,向上伸出一對上關節(jié)突,向下伸出一對下關節(jié)突,向后伸出單一的棘突。
16.寫出鼻旁竇的名稱及開口部位。 答:額竇開口于中鼻道,下頜竇開口于中鼻道,蝶竇開口于蝶篩隱窩,篩竇的前、中篩、小房開口于中鼻道,后篩小房開口于上鼻道。
17.試述肩關節(jié)的構成、形態(tài)特點和運動? 答:肩關節(jié)由肩胛骨關節(jié)盂和肱骨頭構成。其形態(tài)特點:(1)股骨頭答,關節(jié)盂下而淺,周緣有盂唇加深,因此可作較大運動。
(2)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囊的上、后和前部都有肌和肌腱跨越,但前下部缺乏肌和肌腱加強而較薄弱。肩關節(jié)為人體最靈活的關節(jié)。
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及換轉運動。18.試述髖關節(jié)的構成、形態(tài)特點和運動? 答:髖關節(jié)有髖臼和股骨頭構成。
其形態(tài)特點:(1)髖臼周緣的髖臼唇增加了髖臼的深度,從而緊抱股骨頭。(2)關節(jié)囊緊張而堅韌,股骨頸前面全部在囊內,但股骨頸后面的1/3在囊外。
股骨頸骨折有囊內、囊外及混合骨折之分。(3)關節(jié)囊前方、前下方、后上方均有韌帶加固,后下方則較薄弱。
(4)關節(jié)囊內有股骨頭韌帶,連于關節(jié)窩與股骨頭之間,內含營養(yǎng)股骨間的血管。髖關節(jié)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及換轉運動,但運動幅度較肩關節(jié)小。
19.試述膝關節(jié)的構成、形態(tài)特點和運動? 答:膝關節(jié)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前方的髕骨共同構成。它的形態(tài)特點:(1)關節(jié)囊廣闊松弛,前壁有股四頭肌腱、髕骨和髕韌帶加強;外側有腓側副韌帶、內側有脛側副韌帶加強。
(2)關節(jié)腔內有前、后交叉韌帶,防止脛骨前后移動。(3)關節(jié)腔內還有呈“C”形的內側半月板以及呈“0”形的外側半月板,半月板有加強關節(jié)穩(wěn)固性和增加靈活性作用,還可以緩沖運動時震蕩,膝關節(jié)可作屈、伸運動,在半屈膝狀態(tài)下,可作旋內、旋外運動。
20.試述斜方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項部和背上部。
起點:枕外隆凸、項韌帶及全部胸椎棘突。止點:鎖骨外1/3、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岡。
作用:全肌收縮牽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上部尚可上提肩胛骨;下部可使肩胛骨下降。 21.試述膈肌的形態(tài)、裂孔、作用及通過的結構。
答: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間,向上凸隆呈弓窿形;外周是肌性部,中央部分使腱膜稱中心腱。膈上有三個裂孔:(1)主動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2)食管裂孔:位于主動裂孔的左前方,約平第10胸椎,有食管及迷走神經通過;(3)腔靜裂孔:位于食道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內,約平第8胸椎,有下腔靜脈通過。
作用: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圓頂下降,胸腔容積擴大,引起吸氣;舒張時,圓頂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小,引起呼氣。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可協(xié)助排便嘔吐及分娩等活動。
22.試述三角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肩部。
起點:鎖骨的外側段、肩峰和肩胛岡。止點:肱骨三角肌粗隆。
作用:使肩關節(jié)外展。 23.試述股四頭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大腿前面。起點:股直肌起自客前下棘,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分別起于股骨粗線內、外側唇;股中間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
止點:四個頭向下形成一個腱,包括髕骨的前面和兩側緣,向下延續(xù)為髕韌帶,至于脛骨粗隆。作用:是子關節(jié)強有力的伸肌,股直肌還有屈髖關節(jié)的作用。
24。.。
1.何謂人體解剖學姿勢? 答:人體解剖學姿勢即身體直立,兩眼向前平視,下肢靠攏,足尖朝前,雙上肢自然下垂于軀體干兩側,手掌朝前。
2.骨按形態(tài)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不規(guī)則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劍突。
4.成對的腦顱骨有:頂骨、顳骨,不成對的腦顱骨有:額骨、枕骨、蝶骨、篩骨。 5.鼻旁竇有四對,包括:額竇、篩竇、蝶竇、上頜竇。
6.肩胛骨上能觸及的骨性標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岡、喙突、內側緣。 7.椎間盤由纖維環(huán)和髓核構成。
8.胸廓是由12塊胸椎、12對肋和1塊胸骨借骨連結構成的。 9.下頜關節(jié)由:下頜頭與下頜窩構成。
其關節(jié)腔內有:關節(jié)盤。 10.椎間孔:是指相鄰椎骨的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所組成的孔,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
11.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相接處形成突向前方的橫行隆起,稱為胸骨角,可在體表摸到,他平對第二肋,為計數肋的重要標志。 12.翼點:在顳窩區(qū)內有額、頂、顳、蝶四骨的匯合處,稱為翼點,此處骨質比較薄弱,其內面有腦膜中動脈前支經過,翼點處骨折時,容易損傷該動脈,引起顱內血腫。
13.椎間盤:椎間盤是上、下相鄰兩個椎體之間的纖維軟骨盤,由周圍的纖維環(huán)和中央部的髓核構成。 14.腹股溝管:腹股溝管是指腹股溝韌帶內側半上方有一斜貫腹肌和腱膜的裂隙,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宮圓韌帶所通過。
15.試述椎骨的一般形態(tài)。 答:每塊椎骨均由椎體和椎弓兩部分構成。
椎體位于前部,呈短圓柱狀。椎弓試附在椎體后方的弓狀骨板,它與椎體圍成椎孔椎弓與椎體相連的部分較細,稱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跡,下方有椎下切跡,相連椎骨的椎上下切跡組成椎間孔。
兩側椎弓根向后內側擴展為寬闊的骨板,稱為椎弓板。每個椎弓伸出7個突起,即向兩側伸出一對橫突,向上伸出一對上關節(jié)突,向下伸出一對下關節(jié)突,向后伸出單一的棘突。
16.寫出鼻旁竇的名稱及開口部位。 答:額竇開口于中鼻道,下頜竇開口于中鼻道,蝶竇開口于蝶篩隱窩,篩竇的前、中篩、小房開口于中鼻道,后篩小房開口于上鼻道。
17.試述肩關節(jié)的構成、形態(tài)特點和運動? 答:肩關節(jié)由肩胛骨關節(jié)盂和肱骨頭構成。其形態(tài)特點:(1)股骨頭答,關節(jié)盂下而淺,周緣有盂唇加深,因此可作較大運動。
(2)關節(jié)囊薄而松弛,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囊的上、后和前部都有肌和肌腱跨越,但前下部缺乏肌和肌腱加強而較薄弱。肩關節(jié)為人體最靈活的關節(jié)。
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及換轉運動。18.試述髖關節(jié)的構成、形態(tài)特點和運動? 答:髖關節(jié)有髖臼和股骨頭構成。
其形態(tài)特點:(1)髖臼周緣的髖臼唇增加了髖臼的深度,從而緊抱股骨頭。(2)關節(jié)囊緊張而堅韌,股骨頸前面全部在囊內,但股骨頸后面的1/3在囊外。
股骨頸骨折有囊內、囊外及混合骨折之分。(3)關節(jié)囊前方、前下方、后上方均有韌帶加固,后下方則較薄弱。
(4)關節(jié)囊內有股骨頭韌帶,連于關節(jié)窩與股骨頭之間,內含營養(yǎng)股骨間的血管。髖關節(jié)可作屈、伸;內收、外展;旋內、旋外及換轉運動,但運動幅度較肩關節(jié)小。
19.試述膝關節(jié)的構成、形態(tài)特點和運動? 答:膝關節(jié)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前方的髕骨共同構成。它的形態(tài)特點:(1)關節(jié)囊廣闊松弛,前壁有股四頭肌腱、髕骨和髕韌帶加強;外側有腓側副韌帶、內側有脛側副韌帶加強。
(2)關節(jié)腔內有前、后交叉韌帶,防止脛骨前后移動。(3)關節(jié)腔內還有呈“C”形的內側半月板以及呈“0”形的外側半月板,半月板有加強關節(jié)穩(wěn)固性和增加靈活性作用,還可以緩沖運動時震蕩,膝關節(jié)可作屈、伸運動,在半屈膝狀態(tài)下,可作旋內、旋外運動。
20.試述斜方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項部和背上部。
起點:枕外隆凸、項韌帶及全部胸椎棘突。止點:鎖骨外1/3、肩胛骨的肩峰和肩胛岡。
作用:全肌收縮牽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攏;上部尚可上提肩胛骨;下部可使肩胛骨下降。 21.試述膈肌的形態(tài)、裂孔、作用及通過的結構。
答:膈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間,向上凸隆呈弓窿形;外周是肌性部,中央部分使腱膜稱中心腱。膈上有三個裂孔:(1)主動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動脈和胸導管通過;(2)食管裂孔:位于主動裂孔的左前方,約平第10胸椎,有食管及迷走神經通過;(3)腔靜裂孔:位于食道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內,約平第8胸椎,有下腔靜脈通過。
作用: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圓頂下降,胸腔容積擴大,引起吸氣;舒張時,圓頂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小,引起呼氣。膈與腹肌同時收縮,則能增加腹壓,可協(xié)助排便嘔吐及分娩等活動。
22.試述三角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肩部。
起點:鎖骨的外側段、肩峰和肩胛岡。止點:肱骨三角肌粗隆。
作用:使肩關節(jié)外展。 23.試述股四頭肌的位置、起止、作用。
答:位置:大腿前面。起點:股直肌起自客前下棘,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分別起于股骨粗線內、外側唇;股中間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
止點:四個頭向下形成一個腱,包括髕骨的前面和兩側緣,向下延續(xù)為髕韌帶,至于脛骨粗隆。作用:是子關節(jié)強有力的伸肌,股直肌還有屈髖關節(jié)的作用。
24。.。
解剖學復習綱要
層次結構類
一,額頂枕區(qū):(冠狀面至腦實質)1、皮膚,、淺筋膜,3、帽狀腱膜(1,2,3合稱頭皮),4、帽狀腱膜下疏松結締組織,5、顱骨外膜,6、顱骨外板,7、板障,8、內板,9、硬膜外腔,10、硬腦膜,11、硬膜下隙,12、蛛網膜,13、蛛網膜下腔,14、軟膜,15、腦實質
二,顳區(qū):1、皮膚,2、淺筋膜,3、顳淺筋膜,4、顳深筋膜,5、顳肌,6、顱骨外膜,7(后同額頂枕區(qū))
三,手掌掌心部:1、皮膚,2、淺筋膜,3、掌腱膜,4、掌淺弓及其分支,5、正中神經及尺神經分支,6、四條指淺屈肌肌腱及腱鞘,7、指深屈肌肌腱及腱鞘(7的橈側:四條蚓狀肌發(fā)出到達2345指背腱膜),8、掌中隔,9、掌中間隙,魚際間隙,10、外側骨間伸肌肌腱及內側骨間伸肌及肌腱,11、掌深弓,12、指間掌側肌3塊,指間背側肌4塊,13、掌骨
四,腮腺咬肌區(qū):1、皮膚,2、淺筋膜,3、腮腺鞘(頸封筋膜向上延續(xù)及咬肌筋膜構成),4、腮腺淺部,5、峽部,6、下頜支,7、深部
五,陰囊及睪丸的被膜:1、皮膚,2、淺筋膜(肉膜,有平滑肌),3、精索外筋膜,4、提睪肌,5、精索內筋膜,6、睪丸固有鞘膜的壁層,腔隙,內臟層(腹膜形成的結構),7、白膜
六,腹壁:1、皮膚,2、淺筋膜(臍以上一層,臍以下分兩層,淺層脂肪層camper筋膜和深層的膜層scarpa膜層),3、腹外斜肌及腱膜,4、腹內斜肌,5、腹橫肌,6、腹橫筋膜,7、腹外筋膜,8、壁腹膜
七,胸壁:1、皮膚,2、淺筋膜,3、深筋膜淺層,4、胸大肌,5、深筋膜深層,6、胸小肌,7、肋及肋間隙,8、胸內筋膜,9、壁胸膜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2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