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一種以有節(jié)奏的、形象生動的語言,高度凝練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發(fā)強烈的感情的文學(xué)作品。
(在詩中有戲劇,而在戲劇中也有詩)(詩的害乎錘鍛)(詩,一定是杰作,再不就是絕無存在價值的東西)(詩是會呼吸的思想,會焚燒的字)。我們常說的詩又指《詩經(jīng)》。
《詩》三百,始終于周,《詩》,上通于道德,下止于禮義形式。中國古代把不合樂的叫“詩”,合樂的叫“歌”。
統(tǒng)稱為詩歌。按有無故事情節(jié)又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按語言是否有韻律,又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
“詞”:屬于詩的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是民間歌謠發(fā)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句子長短不一,賦》。
注:“詞”與“辭”在“言詞”這個上是同代,一般只說“辭”,不說“詞”。漢代以后逐漸以“詞”代“辭”。
“詞”后來又逐漸按一定的曲調(diào)來填寫,即詞牌;如“滿江紅”“蝶戀花”“江城子”“西江月”“浪淘沙”等,它由曲名發(fā)展而成,例如“西江月”原本是唐朝教坊展柜唱的曲名,后來以這種形式填詞,便逐漸成為一種詞牌。[1] 宋代。
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diào)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詞分為小令(58字內(nèi)),中調(diào)(59~90字),大調(diào)亦稱長調(diào)(91字以上)。
詞一般分上下兩闋也稱之為“片”。詩后人奉為經(jīng)典;楚辭以其忠君意志的一再表達、比興手法的完整運用,影響后代詩歌創(chuàng)作,形成創(chuàng)作傳統(tǒng)。
《詩經(jīng)》與《楚辭》因此也時常被認(rèn)作古代詩歌將源頭追溯到《詩經(jīng)》與《楚辭》。詩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xué)體裁,它飽和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精煉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jié)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jié)構(gòu)形式的建筑美。
我國現(xiàn)代詩人、文學(xué)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xué)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xiàn),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jié)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边@個定義性的說明,實際上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飽和著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和幻想。
第四、語言的音樂美 詩歌語言特別要求富有音樂性,音樂美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shù)感染力。詩歌語言的音樂性因素,包括節(jié)奏、音調(diào)、韻律等。
詩句要求節(jié)奏鮮明、音調(diào)和諧,符合一定的韻律,吟誦動聽感人,具有音樂美。詞的特點 詞是合樂的歌詞,所配合的音樂是隋唐以來新興的燕樂。
對音樂的依附性,決定了詞在體制風(fēng)格上一系列的特點。 首先,詞必須有詞調(diào),詞調(diào)是填詞時所依據(jù)的樂譜,詞調(diào)的名稱叫詞牌。
有的詞牌原來和詞的內(nèi)容有關(guān),如白居易的《憶江南》,內(nèi)容是回憶江南的風(fēng)物、生活。但后人依據(jù)《憶江南》這個詞牌填詞時,僅取其曲調(diào),而內(nèi)容不必與江南有關(guān)。
這樣一來,詞牌僅僅表示一種曲調(diào)而已,于是有的詞人就在詞牌之下另注明題目。如蘇 風(fēng)波62字 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甘草子4河 傳61字何滿子74字 黃河清慢98字賀新郎116字 減字木蘭花44字 錦纏道66字 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臨江字滿庭芳95字 摸魚兒116字 邁陂塘116字 南歌子52字 南鄉(xiāng)子56字念奴嬌100字 卜算子44字 菩薩蠻44字 普天樂46字 清平樂46字 鵲橋仙56字青玉案67字沁園春114字青門引42字 如夢45字蘇幕遮62字水調(diào)歌頭95字 雙雙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踏莎行58字 唐多令60字天仙子68字 烏夜啼36字望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 相見歡36字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謝池春66字 憶江南27字 憶王孫31字謁金門45字憶秦娥46字虞美人56字 一落索46字 阮郎歸47字一斛珠57字玉樓春56字一剪梅60字 漁家傲62字 一叢花78字 御街行78字雨霖鈴字 祝英臺近77字 晝夜樂98字 燭影搖紅96字 訴衷情33字定西番35字 詩的格式 五絕:仄起 平起 五律:仄起 平起 七絕:仄起 平起 七律:仄起 平起 編輯本段相關(guān)書籍1、《全唐詩》2、《全宋詞》6、《樂府詩集》7、《中國當(dāng)代詩人詞家代表作大觀》(1—4卷)8、《百年絕句大典》9、《百年律》10、《詩韻合璧》相關(guān)詩句 西施故里浦陽江詩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浦陽通錢塘 古居游客日三千 浣紗銀河落九天 ——易道風(fēng)水道師尉湯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 西施圣殿詩 五千載金鼎寶殿 一萬年玉容天仙 畫的是山河壯麗 唱的是國歌太平 ——易道風(fēng)水道師尉湯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2] 題詩紅粉池詩 苧蘿山下天宮匠 紅粉池名地共長 池邊留影多才女 碧波青蓮好鴛鴦 ——易道風(fēng)水道師尉湯渺 公元2011年辛卯仲夏[2]。
杜甫——詩圣
李賀——詩鬼
郊寒島瘦:孟郊 賈島
元輕白俗:元縝 白居易
大李杜:中唐 李白杜甫
小李杜:晚唐 李商隱杜牧
王維: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初唐四杰:王勃 駱賓王 楊炯 盧照鄰
唐宋八大家:韓愈 柳宗元(唐)蘇洵 蘇軾 蘇轍 歐陽修 王安石 曾鞏(宋)
宋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 辛棄疾
宋詞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她晚年的作品嚴(yán)格上屬于豪放派) 柳永
暫時就想到這么多
七絕和七律實際上就是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
七言詩代表一句詩(2句詩是做一聯(lián))由7個字組成,同樣也有五言詩。
一首絕句由2聯(lián)組成。
一首律詩由4聯(lián)組成,分別為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格律概述】
【近體、古體】
【用韻】
【四聲】
【律句】
【粘對】
【孤平和三平調(diào)】
【對仗】
【什么是詞】
【詞的種類】
【二單調(diào)、雙調(diào)、三疊、四疊】
【詞學(xué)名詞解釋】
【對聯(lián)之格律】
【對聯(lián)之習(xí)俗】
【對聯(lián)之起源】
【對仗之路】
【對聯(lián)之特征】
【對聯(lián)的分類】
【漢語四聲與對聯(lián)】
【對聯(lián)的詞組結(jié)構(gòu)】
【古典詩詞概述】
【平仄詩二十八式格律表】
太多了 說不完
押韻、對仗與平仄 絕句為134句押韻 律詩為2468句押韻,1句可押可不押。
絕句無所謂對仗與否 律詩的三四、五六句式需要押韻的。 平仄就無所謂了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2-25 12:58 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zhǔn)。
(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jǐn)?shù)、句數(shù)平仄、用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lián)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nèi)相間,聯(lián)內(nèi)相對,聯(lián)間相粘” 2、除首尾二聯(lián)外,必須要對仗; 3、一韻到底的平聲韻。 一、先辨漢字的四聲和平仄 根據(jù)字音讀來的高低長短、緩急升降,古人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調(diào)。
古之“入聲”字讀音在普通話中已基本消失?,F(xiàn)在,平聲又分陰平和陽平,與上聲、去聲構(gòu)成現(xiàn)在的“四聲”,即“媽麻馬罵”,前兩為平,后兩為仄。
入聲字的發(fā)音都較短促,對于詩詞的朗誦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當(dāng)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學(xué)、雪、絕”等字,都是入聲。
現(xiàn)代南方地區(qū)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聲,如在上海廣東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聲字從“衣、低”等平聲字中區(qū)分出來。不過,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漸地學(xué)習(xí)和掌握了。
二、律詩的平仄交替特點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們現(xiàn)在開始講解律詩的平仄問題了,有些格律書,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讓初學(xué)者一看就覺得頭暈,以致于把格律看成為表達內(nèi)容的鐐銬,這其實是很不科學(xué)的。律詩的格律,本來就是根據(jù)漢語的聲調(diào)總結(jié)出來的,照著格律寫出來的詩讀起來抑揚頓挫,能有更好的音樂效果。
其實,律詩的格律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則,怎樣交替呢?請聽我慢慢說來。 一般來說,在七言句當(dāng)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間隔開的(如第二個字是平聲,第四個字必然是仄聲,第六個字則又是平聲,反之亦然。)
五言近體相當(dāng)于七言近體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況也了然于心。 再記住念對格律: 1、對,每聯(lián)的對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須相對。
如首句的二四六字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賈亭西”,則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 。 2、粘,我們習(xí)慣上把律詩的八句分為四聯(lián)。
首句與次句合成為首聯(lián),第三四句合成為頷聯(lián),五六句合成為頸聯(lián),七八句合成為尾聯(lián)。聯(lián)與聯(lián)之間的平仄關(guān)系,即下一聯(lián)出句的平仄必須和上一聯(lián)對句類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譬如,首聯(lián)對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腳低”,那么頷聯(lián)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須為(仄平仄)譬如“幾處早鶯爭暖樹”。 綜上所述,掌握各種形式的近體詩的平仄格式的關(guān)鍵是確定第一句的平仄。
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確定的,故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關(guān)鍵是要會用近體詩平仄交替的特點和粘對格律。以前有人認(rèn)為非死記硬背不可,其實是騙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領(lǐng)。
其實,只要掌握了上面說的這個規(guī)律,對近體詩的平仄就會了如指掌,而且不會忘記,也不會發(fā)生錯誤。 至于平仄的的變格和拗救,籠統(tǒng)地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不對的。
這個問題有點復(fù)雜,另用篇幅講它。 先記住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體詩每句第一個字。
孤平是針對七言近體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體的“平平仄仄平”這兩種入韻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將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聲,這就犯了孤平。
孤平就是孤孤單單的“平聲”字。因為改動之后,這兩個句子中除去“韻腳”那個平聲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個平聲字了,這就叫犯孤平。
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這兩種。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這種入韻句式,在詩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字,而且不是誰去“犯”的,所以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體詩的大忌,不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能違犯。為了避免孤平的出現(xiàn),故上述兩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須用平聲。
如果在實際作詩過程中,非用仄聲字不可,為了避免孤平的發(fā)生,就需要“救”,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孤平拗救。所謂孤平拗救,是說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況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來補救,以避免孤平。
具體辦法是,將上說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這就成了拗句,但卻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詩的拗救還有兩種常見形式,一種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換,使之成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
如果是五言,只須把前面兩個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常見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這樣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聲,成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
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詩體。
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dāng)自由,但句式——每句五言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于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于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
唐代的五言古詩雖源于漢、魏,但決不因襲模擬,呈現(xiàn)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唐初陳子昂、張九齡等力追建安風(fēng)骨,通過自己的感遇,表現(xiàn)出自己的性格,開啟了一代有思想、有個性、有藝術(shù)特色的詩風(fēng)。
繼后李白、杜甫勃興,或抒發(fā)性靈,寄托規(guī)諷;或緣事而發(fā),憂國傷時;而王維、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譫婉約的作風(fēng)參與其間,是繁星麗天的盛唐詩歌,閃爍著耀眼的光彩。中唐時期,又出現(xiàn)了韋應(yīng)物、柳宗元等名家,也都能各以自己的品格啟迪后人。
例如: 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王維的《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fù)問,白云無盡時。
韋應(yīng)物的《初發(fā)揚子寄元大校書》——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
今朝此為別,何處不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古代詩詞講究音韻聲律。
我們在閱讀鑒賞時,就需要懂得一點音韻聲律的知識,從而體會詩歌的內(nèi)容,品味詩歌的意趣。古代詩詞的音韻聲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音韻 押韻是詩詞的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所謂韻,就是音韻相同的讀音;用漢字來表達,就是韻母相同的字。
而押韻,就是在某一詩句句末用一個韻母相同的字來收尾。因為押韻的位置通常都在句末,所以一般都把押韻的地方叫韻腳。
古代詩歌一般都是逢雙句押韻,單句不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押韻的位置是固定的。
而詞則不同,有時兩句押一次韻,有時三句押一次韻,也有少數(shù)逐句押韻的,押韻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押韻一般有這樣幾種情況: ⑴雙聲疊韻。
雙聲(兩字聲母相同)和疊韻(兩字韻母相同)的字,不僅音韻和諧,而且對意思的表達也有積極作用。 ⑵重言疊字。
古詩中常見疊字,既雙聲又疊韻,深得聲韻之妙。疊字在詩歌里有多種表達功能:①摹聲,使聲感更強;②狀物,使物更加生動形象;③敘事,使事增加情致;④抒情,加重感情濃度。
⑶按詞定韻。選擇什么樣的韻腳,對詩的情調(diào)作用很大。
一般地說,韻字開口度越大則愈容易表現(xiàn)昂揚之情,相反音阻愈大則愈容易與凄婉之情吻合。平聲韻切于慷慨之意,仄聲韻合于悲抑之情。
(二)平仄。 平仄是構(gòu)成古典詩詞錯綜音韻的最重要的因素,古代詩詞十分注重平仄。
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講詩詞的格律,就是講平仄的格式和規(guī)律。平,就是平聲,指的是某個字的讀音的聲調(diào)不升不降;仄,就是仄聲,就是某個字的讀音的聲調(diào)或升或降。
平仄的形成和四聲關(guān)系極為密切。四聲,是漢字音律的具體表現(xiàn),是漢字的不同聲調(diào)應(yīng)用于詩詩詞格律中的名稱。
所謂四聲,就是漢字的四種聲調(diào):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平聲是平調(diào),上聲是升調(diào),去聲是降調(diào),入聲是短調(diào)。
五言詩的平仄有這樣四個基本句型: ①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 ②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③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④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所謂平起、仄起,主要是看第二字,因為第二個字是節(jié)奏點(以下七言的句型,二、四、六字是節(jié)奏點),節(jié)奏點的平仄是不準(zhǔn)更動的。 七言詩在五言基礎(chǔ)上加以變化(每句前再加兩個與前兩字相反的平或仄),也構(gòu)成四個基本句型: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將上述八個基本句型交錯使用,就可派生出所有的律詩和絕句的平仄格式。
到了明清時期,研究詞的人把前人每一種詞調(diào)的作品的句法、平仄、韻例等分別加以概括,從而建立了各種詞調(diào)的平仄格式,并注明字?jǐn)?shù)、押韻位置等。這就成了詞譜,供作者填詞之用。
/f?kz=115769325/f?kz=122325796 什么是七言詩、五言詩詩? 律詩每首有四聯(lián)(即八句),每句五個字的是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每句七個字的是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律詩的第一、二句稱為「首聯(lián)」,三、四句稱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聨」?!割h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個字必須同韻。
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為唐代新興的詩體,因與古體有別而得名。近體詩分為絕句、律詩二種,四句為絕句,八句為律詩。
絕句及律詩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絕句自漢魏五言古詩來。
七言絕句由南北朝樂(歌行)小詩演變而來 什么是格律詩? 格律詩是在字?jǐn)?shù)、韻腳、聲調(diào)、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的詩。它規(guī)定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講平仄,嚴(yán)格壓韻,而且律詩的中兩聯(lián)要對仗等。
它是根據(jù)漢語一字一音,音講聲調(diào)的特點和詩歌對音樂美、形式美、精煉美的特殊要求而產(chǎn)生的,所以具有相當(dāng)強的生命力而流轉(zhuǎn)不息。 格律詩對聲律的要求極為嚴(yán)格。
聲律包括壓韻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這里,我們簡單地說一下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
關(guān)于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王永義先生編了個歌謠,可供參考: 格律不難記,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為平仄平。
上下句要對,鄰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連同。
七絕重一遍,七律也就成。雙末押平韻,單末多仄聲。
七言去兩字,五言不費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體意思是:近體詩的格律不難記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應(yīng)該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與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對立,鄰句,就是第一聯(lián)的末句和第二聯(lián)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個字一定要防止出現(xiàn)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鄰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個字應(yīng)防止全平或全仄。
確定了絕句格律的步驟,再重復(fù)一遍就成了律詩的格律。律詩雙句末一字都是平聲,押一個韻,單句末一字多數(shù)是仄聲。
七言詩的格律去掉前面兩個字,注意,此時第四字應(yīng)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詩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詩是平起還是仄起,是平收還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該句末一字。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shù)語:詩人們 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
仄,按字義解釋, 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么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 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 類型。
如果讓這兩類聲調(diào)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diào)多樣化,而不至于單 調(diào)。古人所謂“聲調(diào)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 要因素。
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guī)則,一直應(yīng)用到后代的詞 曲。
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gòu)成兩聯(lián)。
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lián)的錯綜變化,可以構(gòu)成五律的四種平仄格式。
其實只有兩種基本 格式,其余兩種不過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礎(chǔ)上稍有變化罷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號表示可平可仄。)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擴展,擴展的辦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個兩字的頭。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
試看下面的對照表: ⑴平仄腳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腳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腳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腳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gòu)成兩聯(lián),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這兩聯(lián)的平仄錯綜變化,可以構(gòu)成七律的四種平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 基本格式,其余兩種不過在基本格式的基礎(chǔ)上稍有變化罷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粘對 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guī)則。 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
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 五律的“對”,只有兩副對聯(lián)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對”,也只有兩副對聯(lián)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聯(lián)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
由于韻腳的限制,也只 能這樣辦。這樣,五律的首聯(lián)成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聯(lián)成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仄仄平。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3.0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