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藝術手法也稱“表現(xiàn)手法”,作家、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xiàn)方法。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敘述、描寫、虛構、烘托、渲染、夸張、諷刺、抒情、議論、對比等手法。
2、現(xiàn)在可知的語文積極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常用的有八大類。分別是:
比喻、比擬、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夸張
3、寫作手法屬于藝術表現(xiàn)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夸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lián)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側面結合、比喻象征、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
4、表達技巧是指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guī)律和方法來表達文章的內容。表達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等);
②表現(xiàn)手法(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征 襯托 想象 聯(lián)想 照應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美景襯哀情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 ;
③選材剪材;
④行文的結構;
⑤意境的創(chuàng)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反復等)的運用等。
5、寫作特點包括藝術手法、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等。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點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應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
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不能成立。 3 [語文基礎運用]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⑵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lián)結。
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wěn)溫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lián)結。
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崗。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xiàn)本體,直接敘述喻體。
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的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
例如:“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這種極壞的作風……還在我們黨內許多同志中繼續(xù)存在著。 ④博喻。
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騎自行車翩翩而來的身著風衣的少女,是紅蝴蝶,是綠鸚鵡,還是藍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為生動;或化深奧為淺顯;或化抽象為具體;或化冗長為簡潔。
⑷下列幾種情況,雖有“像”“仿佛”等詞,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親。
(同類比較) 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聽見了她的心臟跳得非常厲害。
(表示想象) 我們這時代涌現(xiàn)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剛、李向群等。(表示列舉) ⒉比擬 ⑴比擬的特點 根據(jù)想象把物當做人,把抽象的概念當做人或物,或者把人當做物、把此物當做彼物來描寫。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把物當人來寫)。
例如: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②擬物(把人當物寫或把甲物當乙物寫)。
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了出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⑶比擬的作用 正確運用比擬,增加了語言的生動和形象性,可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chǎn)生鮮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對該事物的強烈的感情,從而引起共鳴。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點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關的事物的名稱來代替。 ⑵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
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的吼叫著。 ②材料代本體。
例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③標志代本體。
例如:誰料竟會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里呢,這豈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綽號代本人。例如:“蘆柴棒”,去燒火! ⑥專名代泛稱。
例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⑦具體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⑧部分代整體。
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聯(lián)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⒋夸張 ⑴夸張的特點 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
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jù),不能漫天浮夸,要給人以真實感。 ⑵夸張的種類 ①擴大夸張。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②縮小夸張。
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張。
例如: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⑶夸張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鮮明地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事物的感情態(tài)度,增加語言的生動性。
⒌對偶 ⑴對偶的特點 八字數(shù)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或相反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的排列在一起。 ⑵對偶的種類 ①按內容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對或相反的對偶形式。例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 [語文基礎運用]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②按形式可分為工對和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shù)、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均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按結構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
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既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句子對偶。
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對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齊,結構對稱,可以收到一種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詞句凝煉概括,富有表現(xiàn)力,能夠把相關事物間的關系表現(xiàn)得集中鮮明;是對立事物間的對比強烈,褒貶分明。 ③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便于傳誦記憶。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點 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⑵排比的種類 ①成分排比。
例如:。
B 針砭biān時弊 分道揚鑣biāo 飛揚跋bá扈hù 縱橫捭bǎi闔hé 斂聲屏bǐng氣 稗bài官野史 并行不悖bèi 奴顏婢bì膝 剛愎bì自用 麻痹bì大意 C 參cēn差cī不齊 差chā強人意 瞠chēng目結舌 魑chī魅mèi魍魎 吹毛求疵cī 蹉cuō跎tuó歲月 大筆如椽chuán 處chǔ心積慮 命運多舛chuǎn 悵chàng然若失 稱chèn心如意 相形見絀chù 一蹴cù而就 D 殫dān精竭慮 咄duō咄逼人 窮兵黷dú武 度duó德量liàng力 審時度duó勢 安步當dàng車 戶樞不蠹 dù 無的dì放矢 E 阿ē諛奉承 F 纏綿悱fěi惻cè G 殘羹gēng冷炙zhì 供gōng不應求 股肱gōng之臣 觥gōng籌交錯 呱gū呱墜地 H 引吭háng高歌 潔身自好hào 一丘之貉hé 曲高和hè寡 病入膏肓huāng 隨聲附和hè 一氣呵hē成 J 放蕩不羈jī 三緘jiān其口 戛jiá然而止 掎jǐ角之勢 時乖命蹇 jiǎn 含英咀jǔ華 踽jǔ踽獨行 老驥jì伏櫪lì 犯而不校 jiào 噤jìn若寒蟬 不脛jìng而走 K 不落窠kē臼 鏗kēng鏘qiāng有力 膾kuài炙人口 功虧一簣kuì 振聾發(fā)聵 kuì 喟kuì然長嘆 L 身陷囹líng圄yǔ 高屋建瓴 líng 丟三落là四 風聲鶴唳lì 暴戾lì恣睢suī 綠林好漢lù 模棱兩可léng 不稂láng不莠yǒu 大吹大擂lèi M 靡mǐ靡之音 所向披靡mǐ 未雨綢繆móu 脈脈含情mò 沒齒不忘mò 望風披靡mǐ 不蔓màn不枝 N 拈niān斤掂兩 赧nǎn顏茍活 寧nìng缺毋濫 寧死不屈nìng P 步履蹣pán跚 如法炮páo制 大腹便便pián 蚍pí蜉fú撼樹 暴虎馮píng河 臧否pǐ人物 否pǐ極泰來 心懷叵pǒ測 鞭辟pì入里 牝pìn雞司晨 一曝pù十寒 前仆pū后繼 Q 呼天搶qiāng地 煢qióng煢孑jié立 杞qǐ人憂天 強qiǎng詞奪理 金蟬脫殼qiào 罄qìng竹難書 R 繁文縟rù節(jié) 方枘ruì圓鑿 S 斗轉參shēn橫 莘shēn莘學子 頓開茅塞 sè 歃shà血為盟 海市蜃shèn樓 舐shì犢情深 眾口鑠shuò金 簞食sì壺漿 追本溯sù源 T 惝tǎng恍迷離 暴殄tiǎn天物 風流倜tì儻tǎng 蛻tuì化變質 W 剜wān肉補瘡 虛與委wēi蛇yí 心無旁騖wù 卑鄙齷wò齪 chuò X 長吁xū短嘆 瑕xiá不掩瑜 反躬自省 xǐng 沆瀣xiè一氣 邂xiè逅hòu相遇 絢xuàn麗多彩 謔xuè而不虐 Y 雍容揖yī讓 睚yá眥zì必報 斷壁殘垣yuán 良莠yǒu不齊 揠yà苗助長 自怨自艾yì 賣官鬻yù爵 Z 動輒zhé得咎 千載zǎi難逢 比肩接踵zhǒng 越俎zǔ代庖páo 載zài歌載舞 飲鴆zhèn止渴 鱗次櫛zhì比 炙zhì手可熱 別出機杼zhù 惴zhuì惴不安 安土重zhòng遷 。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自1993年問世,至今暢銷經(jīng)久不衰,已成為全國高中學生學習、教師備課的必備工具書,成為教輔圖書中的知名品牌。
全書根據(jù)語文高考的考查范圍,劃分成四大板塊,系統(tǒng)介紹相關知識和學習方法。
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 按新課標考綱分“字音”“漢字”“標點符號”“詞語”“句子”“修辭格”等基礎知識及“擴展語句,壓縮語段”“選用、仿用、變換句式”“語言簡明、連貫、得體”“語言表達創(chuàng)新題型”等語言運用能力部分。
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 包括“作家作品”“文學體裁”“詩文名句”“古代文化常識”四部分。
古代詩文閱讀 文言文部分包括“文字”“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古漢語基礎知識,及“文言文斷句及翻譯”“文言文文意理解”等文言文能力部分。“古詩詞鑒賞”著重介紹鑒賞方法,意在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高考難點。
現(xiàn)代文閱讀 包括“閱讀基本知識”“現(xiàn)代文閱讀考點分析”“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對應新課標考綱,以有序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鑒賞、探究能力。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jīng)·周南·關雎)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jīng)·小雅·采薇)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jīng)·王風·黍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 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jīng)·王風·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jīng)·鄭風·子衿) 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jīng)·秦風·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 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 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jīng)·鄘風·相鼠)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jīng)·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jīng)·小雅·車轄)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詩經(jīng)·小雅) 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jīng)·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jīng)·小雅·鶴鳴) 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jīng)·大雅·蕩) 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jīng)·大雅·抑) 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19、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周語) 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22、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 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 25、欲加之罪,何患辭。 (左傳) 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 28、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左傳) 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30、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31、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將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 3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42、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 4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 4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論語·述而) 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48、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論語·子罕) 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wèi)靈公) 5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wèi)靈公) 53、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 (論語·微子) 5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5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5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贫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6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 6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共有500多具體參看:/f?kz=27937672。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5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