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chǎn)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
行書的書寫特點
行書是介于真草間的一種書體。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于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wěn),近于楷書的稱行楷。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zhuǎn),在點畫的各種形態(tài)上都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jīng)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fā)現(xiàn)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行書的用筆有以下幾個特點:
[1]點畫以露鋒入紙的寫法居多;
[2]以歟側代替平整;
[3]以簡省的筆畫代替繁復的點畫;
[4]以勾、挑、牽絲來加強點畫的呼應;
[5]以圓轉(zhuǎn)代替方折;
書法等級考試理論知識 秦及秦以前 1. 篆書主要可以分為甲骨文、金文、小篆三大類。
2. 《石鼓文》是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 兩漢 1. “八分書”的特征是什么?(增加了波磔俯仰,字形由長趨扁,體勢展向左右兩邊) 2. 隸書的風格特點是什么?(謹嚴規(guī)矩、典雅肅穆、雄渾粗拙、散逸縱橫) 3. 文字學家把篆書向隸書的轉(zhuǎn)換過程稱作“隸變”,把隸書的定型稱作“隸定”。
4. 章草是漢代草書的主流,張芝被稱為“草圣”。 5. 《禮器碑》是漢代謹嚴規(guī)矩類隸書的代表作。
魏晉南北朝 1.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有篆、隸、真、行、草五種書體。 2. 草書可以分為小草、大草、狂草。
3. 今草書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世稱“二王”。 4. “書圣”是指王羲之,他的《蘭亭序》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
5. 王獻之的小楷代表作是《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鴨頭丸帖》是其行書代表。
6. 《圣教序》是唐代僧人懷仁集王字而成。 7.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作品。
隋唐五代 1. 初唐四大家是指虞世南、歐陽詢、諸遂良、薛稷。 2. 《九成宮醴泉銘》是歐陽詢晚年楷書的代表作。
3. 《雁塔圣教序》是諸遂良的作品。 4. 顏真卿的代表做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而他的《祭侄秀明文稿》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
5. 柳公權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6. 唐代狂草以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為代表。
7. 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被稱為唐代三大楷書家。 8. 楷書、草書兩極的高峰,使唐代書法足以雄視千古。
9. 李北海即李邕,為唐代善行書者。 宋元時期 1. 宋代書法四大家是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
2. 《黃州寒食詩帖》是宋代蘇東坡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書”之稱。 3. 米芾,人稱“米南宮”、“米襄陽”,有《笤溪詩帖》《蜀素帖》等名行書。
4. 宋徽宗趙佶所創(chuàng)“瘦金體”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 5. 元代的趙孟頫與顏、柳、歐并稱為楷書四大家,《膽巴碑》是其代表作。
明清時期 1. “漆書”是揚州八怪中的金農(nóng)創(chuàng)造的,“六分半書”是鄭板橋創(chuàng)造的。 2. 清代書家鄧石如最擅篆書。
3. 清代擅長《石鼓文》的是吳昌碩。 概述部分 1. 文房四寶是指紙、硯、筆、墨。
2. 書法中的任何一筆都包括起、行、收三部分。 3. 寫在書籍、書畫、碑拓前面的稱題,后面的稱跋。
4. 《說文解字?敘》中稱六書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 5. 五字執(zhí)筆是指ye 、押、鉤、格、抵。
6. 書法:(略) 7.筆法(指用筆的方法,是歷代書家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套手腕運動與毛筆相適應的用筆規(guī)律) 8.九宮(古代書家在實踐中總結出的結字規(guī)律,認為凡字均有八面,而八面點畫有皆拱向中心,即“中宮”,故而形成八面拱心之“九宮”。 9.中鋒側鋒: 據(jù)行筆過程中主毫在點畫中的位置而言,這是兩種主要用筆方法。
中鋒也叫正鋒,指行筆過程中尖鋒主毫始終走在筆畫的正中,點畫顯得飽滿圓渾;側鋒亦叫偏鋒,指行筆過程中尖鋒主毫偏在點畫的一側,筆畫顯得輕快飄逸、活潑灑脫。在書寫中,中鋒側鋒宜結合使用,可有所側重,但不宜偏廢。
10.提按: 提按是運筆過程中的一組相對的用筆方法。提是指筆在垂直方向由下向上用筆的動作;按是指筆在垂直方向由上向下的用筆動作。
書家作書時,提按要始終貫穿于用筆中,相互結合,所謂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能避免沉重、飄浮的毛病。 11.蠶頭雁尾: 是對隸書橫畫起筆、橫波收筆的形象說法,指隸書長畫起筆,回鋒飽滿,形如蠶頭,橫波收筆,頓筆斜提出鋒,狀如雁尾。
12.一波三折: 本義指寫捺畫時,起筆要束得緊,頸部要提得起,捺腳處要鋪毫飽滿,拓得開,如此一筆之中有三個轉(zhuǎn)折筆勢;后泛指在書寫點畫時,行筆中筆勢起伏,含委婉意。 13.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書法用筆的基本原則。
指運行時筆勢有來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運必有止,這樣才能氣韻飽滿、前后呼應,從而使筆畫含蓄、圓實有力。 14.內(nèi)撅(ye厭)外拓: 用筆的兩種不同方式,多用于行草書。
內(nèi)撅指筆意緊斂,王羲之多用此法;外拓指筆意放縱,以王獻之為代表。
書法的基本常識 【書法】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一。
是以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來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它的基本要求有:一是使用柔軟的毛筆,二是書寫形象豐富的漢字。
因此,其有兩義:一指毛筆字書寫的法則,主要包括執(zhí)筆、用筆、點劃、結構、分布等方法;一指以書寫漢字來表達作者精神美的藝術。就是借助于精湛的技法、生動的造型來表達出作者的性格、趣味、學養(yǎng)、氣質(zhì)等精神因素,其為側重于“心畫”。
二者相融合,便構成了中國的書法藝術。所以從書法構成的要素來說,包括了三個方面:一是筆法,要求熟練地執(zhí)使毛筆,還握正確的指法、腕法、身法、用筆法、用墨法等技巧;二是筆勢。
要求妥當?shù)亟M織好點畫與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承接呼應關系;三是筆意。要求在書寫過程中表現(xiàn)出書者的氣質(zhì)、情趣、學素和人品。
從書體、風格上說,更是多姿多態(tài),美不勝收。我國的書法藝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之所以成為一門藝術,主要取決于中國人善于把實用的東西上升為美的藝術,同時與中國獨特的文字和毛筆關系密切有關。
其文字以象構思、立象盡意的特點醞釀著書法藝術的靈魂,而方塊構形,燦然于目的姿質(zhì)又構成書法藝術的形式基礎。其工具,“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可生出方圓藏露、逆順向背的韻味,輕重肥瘦、濃淡濕澀的情趣,抑揚頓挫、聚散疏密的筆調(diào)。
斷連承接、剛柔雄秀的氣勢;再輔以專門制作的紙墨,使書法藝術更趨變幻莫測。韻味無窮。
書法不僅成為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而且居于所有藝術之首。書法在中國不僅舉世同好,千古一風,而且早已走出國門,成為傳播友誼的媒介,在東方世界頗有影響,也倍受西方世界的矚目。
【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等關系的方法。亦即整幅作品的“布白”。
亦稱“大章法”。習慣上又稱一字之中的點畫布置,和一字與數(shù)字之間布置的關系為“小章法”。
明張紳《書法通釋》云:“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
故云:‘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主’”。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評書法》云:“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是也。
余見米癡小楷,作《西園雅集圖記》,是紈扇,其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p>
可見,章書在一件書法作品中顯得十分重要,書寫時必須處理好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使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呼應,字與字之間隨勢而安,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如是自能神完氣暢,精妙和諧,產(chǎn)生“字里金生,行間玉潤”的效果。布白的形式大體有三: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或橫有行縱無列),三是縱無行,橫無列,它們或有“鏤金錯采”的人工美,或具“芙蓉出水”的自然美。
【筆法】寫字作畫用筆的方法。中國書畫主要都以線條表現(xiàn),所用工具都是尖鋒毛筆,要使書畫的線條點畫富有變化,必先講究執(zhí)筆,在運筆時掌握輕重、快慢、偏正。
曲直等方法,稱為“筆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jīng)·用筆祛》云: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于“永”字。
故元趙孟頫于《蘭亭跋》中云:“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墨法】亦稱“血法”。
一曰:用墨之法。前人謂水墨者,字之血也。
故臨地作書時極為講究。墨過淡則傷神彩,太濃則滯筆鋒。
必須做到“濃欲其活,談欲其華?!彼谓纭独m(xù)書譜·用墨》云:“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
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p>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述書下》云:“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 ”用墨作風,一方面往往因時因人而異。如北宋濃墨實用,南宋濃墨活用;劉墉喜用濃墨,夢樓專尚淡墨。
另一方面,又常因書體風格、紙張性能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二曰:磨墨之法。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墨譜》云:“研墨如病,蓋重其調(diào)勻而不泥也?!毖心獩?,涼則生光。
墨不宜熱,熱則生沫。蓋忌其研急而墨熱。
又李陽冰曰:“用者旋研,無今停久,久時塵埃相污,膠力隳亡。如此泥鈍不任下筆矣?!?/p>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云:“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運行近折?!薄胺材ツ坏糜贸幊厮?,令墨滯筆冱,須以水滴汲新水臨時斟酌之”,“凡書不得自磨墨,令手顫、筋骨大強,是大忌也。”
【結體】亦稱“結字”、“間架”“結構”。指每個字點劃間的安排與形勢的布置。
漢字尚形,書法又是“形學”(清康有為)故結體尤顯重要。元趙盂頫《蘭亭跋》:“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p>
漢字各種字體,皆由點劃聯(lián)結,搭配而成。筆劃的長、短、粗、細、俯、仰、縮、伸,偏旁的寬、窄、高、低、欹、正,構成了每個字的不同形態(tài),要使字的筆劃搭配適宜、得體、勻美,研究其結體必不可少。
正如清馮班在《純吟書要》中所云:“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間架既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
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
編輯導讀內(nèi)容簡介本書是書法自學叢書中的怎樣學習行書分冊。
書中采用講評結合、文圖并茂的形式,選用標準規(guī)范的圖例,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經(jīng)據(jù)典、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行書的名稱、源流、特點、筆法、結體、章法等,同時介紹行書的代表書家及其傳世佳作。通過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講解示范、評點分析和臨摹練習,使初學者逐步了解掌握書法的基礎知識,初步掌握行書的基本技法,同時也不斷提高對書法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意識,為步入書法藝術殿堂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本書目錄前言第一章 實用性最強的書體?行書第二章 行書的筆法第三章 行書的墨法第四章 行書的結字第五章 行書的行氣和章法第六章 行書的臨摹和先分后合練習法第七章 行書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附圖后記精彩書摘字,體現(xiàn)出人的第二面容;寫好字,是工作的門面和需要。無論從有一手好字,以適應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的需要;還是要成為一個書法家、藝術家,以名傳四方,展示自我價值,學好練好行書字都是非常必要的。
就軟硬筆而言,硬筆書法雖然產(chǎn)生的最早(我國古代的甲骨文及后來的金文),但隨著毛筆的出現(xiàn)硬筆也逐漸被非日常化,一直到近代鋼筆傳入我國,硬筆開始慢慢變得日?;?,在這期間軟筆(即毛筆)技藝的被一代代大師錘煉的爐火純青,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的“世界”,各具“風騷”成一家之特色而“自立門戶”,各成體勢(如:顏體,趙體,歐體等)。
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毛筆線條豐富,易于變化,抒發(fā)或表達(如情感)。毛筆的好多東西可以應用或指導硬筆書法。
如最基本的筆法,體勢,結構間架,章法等。呵呵,記得好評哦。
這可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敲的,是我的心得總結。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4.14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