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法基礎是中職財會生一門必修學科,這門課原本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課,但是由于傳統填鴨式、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和單一的考試方法讓本來就不太愿意學習的中職生覺著它理論性太強,枯燥乏味,慢慢地失去了對經濟法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經濟法 由淺入深 學習興趣 實用型人才 教學方法
(一)學習過程要循序漸近,由淺入深
中職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自控能力不強,經濟法本身理論性較強,如果一開始就給學生講解很深的理論,學生就會產生懼怕的心理,所以老師在選材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開始的時候盡量選擇一些簡單的理論知識和習題,讓學生學習,等待學生入門之后,再適當地延伸。
(二)重視案例教學方法的應用,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
1、用案例教學法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案例教學法的出發(fā)點是激發(fā)學生個體探究動機,教師精心選擇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掌握知識,比如在講“經濟法律關系構成要素”中,用張三把錢借給李四,這一現實生活中簡單案例,提出誰是法律關系主體,誰是客體,誰是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欲,讓他們積極去探索,積極思考,通過研究、分析獲得一些見解后,組織學生討論,從而理解什么是經濟法律關系的三要素,即主體、客體、內容。案例的運用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思考的欲望,主動地尋找答案,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用案例分析解決經濟法中的問題。經濟法案例應來源于鮮活的現實生活,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討論案例,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這就為鍛煉提高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把握案例的關鍵,創(chuàng)造性地評價案例,敢于發(fā)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從而解決經濟法中的實際問題。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比如在講破產法時,我設計了一個企業(yè)頻臨倒閉的案例,然后問:假如你是這個企業(yè)的老總,你該如何走出困境,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小組討論基礎上進行全班討論,遇到焦點問題,還可進行辯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同學們踴躍發(fā)言,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在每個學生發(fā)言后要針對性地提出客觀的評價,對學生案例分析中出現的亮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最后我做總結性發(fā)言,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教學主題上來。
3、用案例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案例的實用性。經濟法案例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鮮活案件,具有較強的時代感和現實性,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增強觀察生活、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地案例,避免了枯燥地陳述,同時對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形成主動學習態(tài)度有很大的好處,達到開放式教學效果。
4、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但在具體操作中還要注意以下問題:選材時要注意難度適中,貼近生活。因為太難的案例讓學生不知從何下手,產生畏難情緒或依賴思想,造成冷場,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案情太簡單,答案一望而知,學生會感到索然乏味,同樣會降低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真實性強、貼近生活的案例,能夠拉近案例與學生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心理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教學效果會更好。案例教學中還可以充分運用《今日說法》、《經濟與法》、《律師視點》等視頻資料,變平面的聲音信息為音、畫、圖、文等多層次立體化互動傳播。要注意的是,老師必須精心選擇案例素材,在播放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在合適的時機停止播放,巧妙設問啟發(fā)學生思考甚至展開討論,待視頻播放完畢之后,老師針對節(jié)目中介紹不夠透徹或者有爭議、有疑問的地方進一步闡述。這樣不但可以吸引學生注意,活躍課堂氣氛,使師生非常愉悅的完成教學過程,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三)注重測試反復多樣,不拘于考試一種方法
由于中職生學習經濟法基礎的目的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就業(yè),再加上中職生本生懶散,學習動力不足的特點,因此在對中職生測試經濟法掌握情況時,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把平時作業(yè)和課堂案例分析情況設置成分值,把學生課堂表現按優(yōu)良可差分成四個等級,并做好登記。二是采用周考和月考的形式對重要的知識點進行反復的測試,鞏固學到的知識點。三是采用模擬法庭和案例辯論、知識問答的形式進行測試,增加考試的趣味性。
總之,循序漸近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提升學習信心,產生學習興趣;生動的案例教學有利于學生學會運用法律邏輯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綜合職業(yè)能力;形式多樣的測試方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讓我們的學生都能成為實用型人才?。ê颖笔∥浒彩芯C合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結果,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和展開的。
就其本身而言,它支配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在規(guī)定性,起著支配和指導教學過程的作用,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依據。恰當地制定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也為教學評價提供了參考依據。
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不能夠制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明顯制約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鑒于此,結合中職會計專業(yè)《經濟法基礎》教學實踐,就教學設計過程中如何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問題作出初步探討。
一、正確理解教學目標在傳統的教學理論中,一般把教學目標劃分為認知、動作技能、情感三個領域。在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中,一般把教學目標劃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領域,也就是新課程標準中提倡的“三維目標”。
如何理解三維目標,目前表達比較混亂,要想正確解讀,須從幾方面入手。其一三維目標是課程目標,而非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因此,教學目標不是三維目標的簡單疊加,而是圍繞教材內容對三維目標的細化,不同的課程內容而有所側重;二是三維目標三者是交融互進關系,“知識與技能”只有在學生積極反思、大膽。
(本文共計3頁) [繼續(xù)閱讀本文]。
經濟法基礎重點在于:
1、經濟法概論
(1)法和經濟法的概念
(2)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3)違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
2、會計法律制度
(1)會計法律制度概述
(2)會計核算
(3)會計監(jiān)督
(4)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
(5)違反會計法律制度的法律責任。
擴展資料:
經濟法特點: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新興的法律部門,與傳統的相鄰法律部門相比,其主要特點有:
一、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濟環(huán)境和經濟秩序。
二、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系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三、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fā)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而產生和發(fā)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的產物。
四、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經濟法
原發(fā)布者:鳳舞九天
法律關系
法律事實:法律事件(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法律行為
法的形式
判決書:非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為法的形式
法的分類
創(chuàng)制方式和發(fā)布形式:成文法、不成文法
內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普通法
法的內容:實體法、程序法
空間效力、時間效力或對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別法
主體、調整對象和形式:國際法、國內法
法的運用目的:公法、私法
仲裁(書面形式訂立)行政復議:書面訂立、口頭形式
仲裁原則:自愿原則、獨立仲裁原則、一裁終局原則(訴訟實行兩審終審原則)
仲裁委員會: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委員7-11人,法律、經濟貿易專家不得少于2/3
仲裁協議:書面形式訂立(口頭協議無效)
仲裁庭:1名仲裁員或3名仲裁員組成,3名組成的設首席仲裁員
仲裁開庭進行,一般不公開進行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發(fā)生法律效力
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fā)生法律效力
民事訴訟
民事訴訟范圍:民法、婚姻法、收養(yǎng)法、繼承法(合同糾紛、房產糾紛、侵害名譽權糾紛);經濟法、勞動法(破產、勞動合同糾紛);選民資格、宣告失蹤死亡;債務;宣告票據和有關事項無效的案件
審判制度:合議制度、回避制度(證人不需回避)、公開審判制度、兩審終審制度訴訟時效:普通(知道或應知道):行政復議的舉證責任,由被申請人承擔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因生產經營需要,協商后可延長時間的,每日不得
一科初級經濟法,主要是稅法,稅務稅種稅率方面的,在日常工作是常用的,需要理解并熟記。中間的幾章比較重要,比如流轉稅,增值稅,所得稅等,容易出綜合題
第一,要認真地看書,在看書的時候,不要想其他的,要提高學習效率。
看書后就要做這章的題,幾天后再重復一遍。
第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搞清哪章哪節(jié)有什么內容,
在大腦里有個分支概念。
第三,復習完后要做模擬卷,多做幾張,找出不足的地方
祝你順利通過
【摘要】:經濟法基礎是中職財會生一門必修學科,這門課原本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課,但是由于傳統填鴨式、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和單一的考試方法讓本來就不太愿意學習的中職生覺著它理論性太強,枯燥乏味,慢慢地失去了對經濟法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經濟法 由淺入深 學習興趣 實用型人才 教學方法 (一)學習過程要循序漸近,由淺入深 中職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自控能力不強,經濟法本身理論性較強,如果一開始就給學生講解很深的理論,學生就會產生懼怕的心理,所以老師在選材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在開始的時候盡量選擇一些簡單的理論知識和習題,讓學生學習,等待學生入門之后,再適當地延伸。 (二)重視案例教學方法的應用,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 1、用案例教學法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案例教學法的出發(fā)點是激發(fā)學生個體探究動機,教師精心選擇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掌握知識,比如在講“經濟法律關系構成要素”中,用張三把錢借給李四,這一現實生活中簡單案例,提出誰是法律關系主體,誰是客體,誰是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欲,讓他們積極去探索,積極思考,通過研究、分析獲得一些見解后,組織學生討論,從而理解什么是經濟法律關系的三要素,即主體、客體、內容。案例的運用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思考的欲望,主動地尋找答案,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用案例分析解決經濟法中的問題。經濟法案例應來源于鮮活的現實生活,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討論案例,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這就為鍛煉提高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把握案例的關鍵,創(chuàng)造性地評價案例,敢于發(fā)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從而解決經濟法中的實際問題。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比如在講破產法時,我設計了一個企業(yè)頻臨倒閉的案例,然后問:假如你是這個企業(yè)的老總,你該如何走出困境,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小組討論基礎上進行全班討論,遇到焦點問題,還可進行辯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同學們踴躍發(fā)言,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在每個學生發(fā)言后要針對性地提出客觀的評價,對學生案例分析中出現的亮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最后我做總結性發(fā)言,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教學主題上來。
3、用案例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案例的實用性。經濟法案例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鮮活案件,具有較強的時代感和現實性,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增強觀察生活、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地案例,避免了枯燥地陳述,同時對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形成主動學習態(tài)度有很大的好處,達到開放式教學效果。
4、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但在具體操作中還要注意以下問題:選材時要注意難度適中,貼近生活。因為太難的案例讓學生不知從何下手,產生畏難情緒或依賴思想,造成冷場,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案情太簡單,答案一望而知,學生會感到索然乏味,同樣會降低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真實性強、貼近生活的案例,能夠拉近案例與學生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心理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教學效果會更好。
案例教學中還可以充分運用《今日說法》、《經濟與法》、《律師視點》等視頻資料,變平面的聲音信息為音、畫、圖、文等多層次立體化互動傳播。要注意的是,老師必須精心選擇案例素材,在播放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在合適的時機停止播放,巧妙設問啟發(fā)學生思考甚至展開討論,待視頻播放完畢之后,老師針對節(jié)目中介紹不夠透徹或者有爭議、有疑問的地方進一步闡述。
這樣不但可以吸引學生注意,活躍課堂氣氛,使師生非常愉悅的完成教學過程,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三)注重測試反復多樣,不拘于考試一種方法 由于中職生學習經濟法基礎的目的是為了將來更好的就業(yè),再加上中職生本生懶散,學習動力不足的特點,因此在對中職生測試經濟法掌握情況時,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把平時作業(yè)和課堂案例分析情況設置成分值,把學生課堂表現按優(yōu)良可差分成四個等級,并做好登記。
二是采用周考和月考的形式對重要的知識點進行反復的測試,鞏固學到的知識點。三是采用模擬法庭和案例辯論、知識問答的形式進行測試,增加考試的趣味性。
總之,循序漸近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學生提升學習信心,產生學習興趣;生動的案例教學有利于學生學會運用法律邏輯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綜合職業(yè)能力;形式多樣的測試方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讓我們的學生都能成為實用型人才?。ê颖笔∥浒彩芯C合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0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