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裝 寺院是一個莊嚴、神圣的地方,一進去就可以給人一種超然的感覺,自然我們的服裝也會對這種環(huán)境起著一種襯托作用。
去寺院參訪與禮佛時,我們最好穿著樸素大方,應避免穿顏色鮮顏及過于另類的服裝。由其女士進入寺院盡量不要穿得過于暴露與鮮顏。
因為不同場合有著不同的穿著要求。 無論男女入寺參訪應著寬松之衣,以便于禮拜,否則衣褲過緊,禮佛跪拜會很不方便。
我認為服裝的搭配通用原則是,莫過于得體大方,這樣無論在任何場合都會適用的。二、見僧人禮儀 在寺院當中,必然會遇到出家?guī)煾浮?/p>
出家人舍棄世間的五欲六蘭,每日在那種清靜的院落里修行梵行,他們代佛說法,開導群生,無論是他們的德行還是行持,都是值得我們去禮敬的。 通常來講,在寺中行走時遇見出家人應恭敬合掌,同時口中可以說:“阿彌陀佛”或“師父您好”,以示恭敬。
在這里需要注意幾點:1、在廁所中不得禮拜問訊;2、手中捧持經(jīng)典佛像時不得禮拜問訊;3、手捧其他雜物時不得問訊。 其時總的原則無非就是處處體現(xiàn)著恭敬即可。
至于如何稱呼,我們可稱僧人為法師或師父,若知道師父的法號則可直接稱某某師。三、進入殿堂 一個大的寺院會有很多的殿,例如: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等,那么我們進入殿堂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在進門的時候,要靠門的一側進入,在哪一側進入則先邁哪只腳,例如:在右側進入,那么我們則先讓右腳進去,反之亦然。
不得從中間進入,因為那樣會長養(yǎng)我慢心及不恭敬。 有些殿堂會有供果,見有的居士會隨意拿取,這都是不如法的,因為佛前的供品都是十方三寶物,我們若隨意拿取,罪過是非常嚴重的,還有的殿中會有法囂我們不可以隨意擊打,因為有的法囂是召集僧眾用的,若任意擊打會影響大眾的修學,罪過也是不言而喻的。
在佛殿當中我們可以繞佛,據(jù)經(jīng)典記載是有很多功德的,但我們要注意旋轉的方向,應該是自左向右,即順時針,不得逆旋,因正旋表示恭敬之意,這也是源泉于印度人的禮儀與習慣。 在殿堂中不得大聲嘻笑及大聲說話,不要亂扔雜物及吐啖,這些都是沒有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況且佛殿是供養(yǎng)佛菩薩的莊嚴圣地,我們一定要十分注意。
印光大師說,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受益,十分恭敬十分受益。所以我們處處要體現(xiàn)著恭敬之心,自然在心中就會有一種無形的約束,同時也可以收攝我們身心。
四、參加法會 在家學佛居士與寺院及出家僧眾的學修之一便是參加寺院興趣辦的各種大大小小法會。 通常會每逢佛菩薩圣誕日舉辦法會,內容多為集眾誦經(jīng)、禮懺、念佛、聽開示等。
參加法會期間一些大的寺院會人數(shù)眾多,那么自然會需要一種良好的秩序,所以一定要服眾寺院常住的安排,主要包括上殿和過常的時間、課誦內容等。 下面著重介紹一下關于參加法會時上殿誦經(jīng)的注意事項: 上殿應著海青及居士服。
海青是具有漢傳佛教特色及中國古殿服裝風格的服飾,為漢代人所穿著的服裝,一直延用至今。出家眾多著黃顏色及黑色海青,在家居士不可著黃色的海青,而一般穿著黑色及咖啡色海青。
穿著海青時最好搭配布鞋、長褲,若穿皮鞋及短褲會顯得不倫不類,有失莊嚴,另外海青的袖子很大,里面不宜放置雜物和經(jīng)書等,這樣走起路來會顯得很不雅觀。 在大眾集體誦經(jīng)的時候,個人的聲音不宜過大,以自己能聽清為宜,因為梵唄念誦以清靜莊嚴韻律和諧為主。
在于攝心以至安靜調服諸根。還有就是,人多的時候因為地方的差異所致,可能會存在不同方言及唱誦旋律的不同,如果一味大聲唱誦,必然會聽起來非常凌亂。
在大殿排班的次序依次是,出家男眾、出家女眾、在家男眾、在家女眾,所以在家居士都是站在后面的,而且是穿著海青的站在在家眾的前面,未穿著的站在最后面。五、住宿 上面談到入寺及參加法會,那么有可能我們是在異地參加法會,這就需要在寺院借宿。
一般來說若想在寺中住宿,首先應該到客堂,要說明來意,并出示相關證件,待支客師父及相關負責人允許方可入住。 要知道寺院的一切皆是十方常住物,在使用上一定要倍加節(jié)儉,珍惜自己的福報。
若不小心損壞常住物要按原價賠償,更不得偷盜寺院的東西。 寺院生活一般很有規(guī)律性,例如作息時間、過齋(吃飯)時間及以上殿時間等,這樣一來就需要我們的配合及自覺遵守寺院的安排,以免影響他人的學修生活,否則便失去了參訪的意義了。
六、其他 寺院會不定期的舉行講經(jīng)開示,這也是在家居士親近三寶的最好方式,經(jīng)云:“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這也是我們出入寺院及親近僧寶的最終目標和意義。
參加開示要以恭敬心聽法師講法,聽的過程中不要打斷法師說法不要交頭接耳,相互攀談及宣嘩。佛法應在恭敬中求,法師為代佛說法,教化眾生,人天所應恭敬,這就要求我們生起恭敬謙卑之心。
此外有很多寺院規(guī)模很大,會有很多部門和弘法工作要做,我們也可以憑偃師自己的一技之能參與到寺院的工作當中云,作義工,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在佛法的弘揚與傳播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光和熱以報三寶之洪恩。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11.69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