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的注意事項
1、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2、患者以俯臥位為主,充分露施術部位。
3、拔罐時的吸附力過大時,可按擠一側罐口過緣的皮膚,稍放一點空氣進入罐中。初閃拔罐者或年老體弱者,宜用中、小號罐具。
4、拔罐順序應從上到下,罐的型號則應上小下大。
5、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時間要短。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6、針刺或刺血拔罐時,若用火力排氣,須持消毒部位灑精完全揮發(fā)后方可拔罐。否則易灼傷皮膚。
7、留針拔罐時,要防止肌肉牽交牽拉而造成彎針或折針,發(fā)現后要及時起罐,拔出針具。
8、拔罐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fā)涼等癥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因難等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臥位平放,墊高壯舉部,輕者可給予少量溫開水,重者針刺入中、合谷。必要時,可用尼可剎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靜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9、拔罐時間過長或吸力過大而出現水泡時,可涂龍膽紫,覆蓋紗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后用利凡諾紗布外敷固定。
患者在過饑、過飽、過勞、過渴、高熱、高度水腫、高度神經質、皮膚高度過敏、皮膚破損、皮膚彈性極差、嚴重皮膚病、腫瘤、血友病、活動性肺結核、月經期、孕期,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
1,不要拔的太用力,時間太長,防止起泡2,拔完后用手輕輕揉幾下,小心不要受風
在拔罐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拔罐過程中忌受風,注意保暖2、罐內皮膚的變化3、方法:(1)面部,一般不拔罐。因為面部毛細血管豐富,容易留下紫痕而影響美觀,甚至燙傷造成毀容。(2)胸部,不留罐為好。(3)腹部,宜用閃罐法。(4)頸肩上肢部,可根據需要采用留罐法。(5)腰背部、臀部及下肢部,宜用留罐法。4、拔罐后當天不要洗冷水澡,最好不要吹空調。
孕婦、婦女月經期、肌肉枯瘦之人、6歲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腫病、心力衰竭、活動性肺結核、急性傳染病、有出血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頭、前后陰、心臟搏動處、大血管通過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發(fā)過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療法。
(1)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
(2)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投火法拔罐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燙傷皮膚。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用貼棉法時,須防止燃著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準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病人的皮膚。
(3)在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fā)生彎針,并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贊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面積,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徑。出血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5)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6)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7)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人,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8)拔罐后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 (淤血),為正?,F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涂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一、拔罐的禁忌癥:
1、有出血傾向的疾病禁用拔罐,如血小板減少癥、白血病、過敏性紫癜。
2、新傷骨折、瘢痕、惡性腫瘤局部、靜脈曲張、體表大血管處、局部皮膚彈性差者禁用。
3、婦女月經期下腹部慎用,妊娠期下腹部、腰骶部、乳房處禁用。
4、心、腎、肝嚴重疾病以及高熱抽搐者禁用。
5、皮膚過敏、外傷、潰瘍處禁用。
6、五官部位、前后二陰部位不宜用。
7、酒醉、過飽、過饑、過勞、大渴、大汗、大出血等禁用。
二、拔罐的注意事項:
1、拔罐時應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夏季避免風扇直吹,冬季做好室內保暖,避免感受風寒。
2、注意清潔消毒。施術者雙手、受術者拔罐部位均應清潔干凈或做常規(guī)消毒,拔罐用具必須常規(guī)消毒。
3、拔罐可使皮膚局部出現小水泡、小水珠、出血點、瘀血、瘙癢等現象,均屬正常治療反應。一般陽證、熱證多呈現鮮紅色瘀斑;陰證、寒證多呈現紫紅色或淡紅色瘀斑;寒證、濕證多呈現水泡、水珠;虛證多呈現潮紅或淡紅。若局部沒有瘀斑,或雖有潮紅,但起罐后立即消失,說明病邪尚輕、病情不重或病已接近痊愈。
4、一般拔罐后3小時之內不宜洗澡。
5、拔罐過程中若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目眩、心慌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發(fā)冷、神昏仆倒等癥狀,此為暈罐,應立即停止拔罐,讓患者平臥,飲溫開水或糖水,休息片刻,多能好轉。暈罐嚴重者,應針刺或點掐百會、人中、內關、涌泉、足三里、中沖等穴位,或艾灸百會、氣海、關元、涌泉等穴位,必要時及時送入醫(yī)院進行急救。
拔罐的注意事項 1、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
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2、患者以俯臥位為主,充分露施術部位。
3、拔罐時的吸附力過大時,可按擠一側罐口過緣的皮膚,稍放一點空氣進入罐中。初閃拔罐者或年老體弱者,宜用中、小號罐具。
4、拔罐順序應從上到下,罐的型號則應上小下大。 5、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時間要短。
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6、針刺或刺血拔罐時,若用火力排氣,須持消毒部位灑精完全揮發(fā)后方可拔罐。
否則易灼傷皮膚。 7、留針拔罐時,要防止肌肉牽交牽拉而造成彎針或折針,發(fā)現后要及時起罐,拔出針具。
8、拔罐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fā)涼等癥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因難等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臥位平放,墊高壯舉部,輕者可給予少量溫開水,重者針刺入中、合谷。必要時,可用尼可剎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靜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9、拔罐時間過長或吸力過大而出現水泡時,可涂龍膽紫,覆蓋紗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后用利凡諾紗布外敷固定。
患者在過饑、過飽、過勞、過渴、高熱、高度水腫、高度神經質、皮膚高度過敏、皮膚破損、皮膚彈性極差、嚴重皮膚病、腫瘤、血友病、活動性肺結核、月經期、孕期,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
拔罐的注意事項
1、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2、患者以俯臥位為主,充分露施術部位。
3、拔罐時的吸附力過大時,可按擠一側罐口過緣的皮膚,稍放一點空氣進入罐中。初閃拔罐者或年老體弱者,宜用中、小號罐具。
4、拔罐順序應從上到下,罐的型號則應上小下大。
5、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時間要短。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6、針刺或刺血拔罐時,若用火力排氣,須持消毒部位灑精完全揮發(fā)后方可拔罐。否則易灼傷皮膚。
7、留針拔罐時,要防止肌肉牽交牽拉而造成彎針或折針,發(fā)現后要及時起罐,拔出針具。
8、拔罐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fā)涼等癥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因難等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臥位平放,墊高壯舉部,輕者可給予少量溫開水,重者針刺入中、合谷。必要時,可用尼可剎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靜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9、拔罐時間過長或吸力過大而出現水泡時,可涂龍膽紫,覆蓋紗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后用利凡諾紗布外敷固定。
患者在過饑、過飽、過勞、過渴、高熱、高度水腫、高度神經質、皮膚高度過敏、皮膚破損、皮膚彈性極差、嚴重皮膚病、腫瘤、血友病、活動性肺結核、月經期、孕期,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4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