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齊天、福壽綿綿、福祿雙全、福壽無疆、福慧雙修
1.【成語】: 福壽齊天
【拼音】: fú shòu qí tiān
【解釋】: 福壽與天一樣高。是祝頌之辭。
2.【成語】: 福壽綿綿
【拼音】: fú shòu mián mián
【解釋】: 福多壽高。是祝頌之辭。
3.【成語】: 福祿雙全
【拼音】: fú lù shuāng quán
【解釋】: 福:福氣;祿:俸祿。既有福氣,又做官,享受俸祿。
4.【成語】: 福壽無疆
【拼音】: fú shòu wú jiāng
【解釋】: 疆:極限,止境。福分與年壽都無止境。是祝頌之辭。
5.【成語】: ?;垭p修
【拼音】: fú huì shuāng xiū
【解釋】: 原指福德和智能都達到至善的境地?,F(xiàn)指有福氣又聰敏。
詞目
福倚禍伏
發(fā)音
fú
yǐ
huò
fú
釋義
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zhuǎn)化。
出處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
之所伏?!?/p>
詞目
福至心靈
發(fā)音
fú
zhì
xīn
líng
釋義
福:幸運。意思是人運氣來了,心也變得靈巧了。
出處
清·翟灝《通俗編·祝誦》:“史炤《通鑒疏》引諺:‘福至心靈,禍來神昧?!?/p>
示例
自古道:“~”,三場完畢,沒有出岔子,等到出榜,居然高高的中了。(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十四回)
詞目
福壽齊天
發(fā)音
fú
shòu
qí
tiān
釋義
福壽與天一樣高。是祝頌之辭。
出處
明·無名氏《賀元宵》第三折:“俺從神圣降臨下方,慶賀了元宵,祝延圣主福壽齊天也。”
示例
會眾官同來稱賀,齊祝贊~。(明·無名氏《廣成子》第三折)
詞目
福壽綿綿
發(fā)音
fú
shòu
mián
mián
釋義
福多壽高。是祝頌之辭。
出處
元·鄭廷玉《忍字記》第一折:“則愿的哥哥福壽綿綿,松柏齊肩者。”
福、祿、壽、喜、財五福的來歷
“福星”手抱小兒,象征有子有女,人煙興旺,萬事足的福氣。代表平安、祥和,生活美好之意。
福星的來歷:據(jù)《新唐書》載,唐朝時期,陽城任道州刺史后,冒死上書給當朝皇帝,拒絕上貢太監(jiān),為當?shù)匕傩彰獬藶?zāi)禍。這個真實的故事后來被大詩人白居易寫進《道州民》詩中。于是,當?shù)厝碎_始把陽城當作福星供奉。
“祿星”身穿華貴朝服,手抱玉如意,象征加官進爵,增財添祿。也是官貴、權(quán)利,正義的化身。
祿星的來歷:祿星是主管功名利祿的星官,也認為他就是保佑考生金榜題名的文昌星,進入隋唐時期以后,科舉制度的興起讓祿星開始走紅??婆e考試使平民百姓有機會靠讀書做官改變自己的命運。
“壽星”手捧壽桃,面露幸福祥和的笑容,象征安康長壽。也是長命百歲,多福多壽,兒女滿堂的化身。
壽星的來歷:壽星即“老人星”,亦稱“南極老人”。由于道教養(yǎng)生觀念的融入,也使壽星形象發(fā)生相應(yīng)的改變,在永樂宮上千位神仙中,我們一眼就能將他認出,就是因為他那超級的大腦門兒。宋、元時代,壽星已成為高壽者的代稱,“老壽星”“壽星”“壽星老兒”等稱呼,既充滿對高壽者的敬意,同時也寄寓著人們對長壽者的祝愿。
“喜神”身著紅袍,長須喜面,面露喜慶,象征吉祥喜慶。洞房花燭、喜得貴子、金榜題名、喬遷新禧等皆拜喜神。
喜神的來歷;傳說喜神原本是拜北斗星神的一個虔誠女子,修道成仙時,北斗星君詢問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誤以為她祈要胡須,就賜了她長須,因為她笑時呈喜像而封為喜神,因長須,不再讓凡人看到她的形象,從此喜神專司喜慶,卻不顯神形。后世人也有將祖先畫像或商紂王視為喜神進行奉祀。對喜神的敬奉在各種禮俗活動中均很常見,尤其在婚禮中。
財神的來歷;財神的來歷頗為難考,因所祭祀的神明因地、因時不同,所供奉的財神亦不同。一般認為“正財神”為趙公明,“文財神”為比干、范蠡,“武財神”為關(guān)羽等,但是人們最熟知,供奉最多的還是“正財神”趙公明。
“正財神”趙公明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有功,死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并統(tǒng)領(lǐng)“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他們的職責都與財有關(guān),所以民間百姓奉趙公明為財神。
以上供參考。
福祿壽,中國吉祥文化 封建社會中,不同階層、地位的人對“?!钡睦斫庖膊槐M相同:對于農(nóng)民來說,有自己的土地,春種秋收,風調(diào)雨順,豐衣足食就是福;而平民百姓常年遭遇苛政、戰(zhàn)爭或災(zāi)荒的境地,能合家平安,生存下來就是福;商人卻往往算盤黃金萬兩、財源茂盛達三江才是福;文人學士的“?!庇钟胁煌?,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題名”是最大的“?!保焕夏耆税呀】?、長壽、有子孫膝下承歡看作是最大的“?!?。
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發(fā)展,隨著民俗文化的豐厚,福的內(nèi)容也愈加豐富。福寄托著民間百姓所有的美好憧憬,作為吉祥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了人們的理想與愿望,祈福的觀念潛移默化地融入各種民俗活動與神靈崇拜之中。
古人對福的認識是現(xiàn)實的也是辯證的。老子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至。”
這就是說,一種因素中往往潛伏著對立的另一因素,禍、福雙方是可以轉(zhuǎn)化的。老子在《太上感應(yīng)篇》中進一步闡述道:“禍福無門,唯人所召?!?/p>
認為禍、福雖難以預(yù)測,但可以靠人的努力去轉(zhuǎn)化、維護,從而爭取福的美好結(jié)局。 在吉祥圖案中,福的基本圖形標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民間神崇拜中的神,如天官、三星等神;另一類是借音闡義的吉祥符號和圖形,如蝙蝠、佛手、云紋等。
祿星司職 祿星文昌,文昌有六星,其中司祿星,緯書《春秋元命苞》稱“司祿賞功進士”,主文人之功名利祿。 祿星來歷及轉(zhuǎn)變 1. 主官祿的文昌星 祿星也是由一顆星辰演化而來的,他位于北斗七星的正前方,總與北斗七星相伴升起。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天官書》中記載,北斗七星正前方這六顆星統(tǒng)稱文昌宮,里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祿的祿星。到了北宋,文昌星漸漸成為祿星的代名詞。
2. 隨科舉制度受到歡迎 進入隋唐時期以后,科舉制度的興起讓祿星開始走紅??婆e考試使平民百姓第一次有機會靠讀書做官,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然而這是一條太過狹窄的羊腸小路。欲求卻不得,自然會尋求神靈的幫助,于是文昌宮里的那顆祿星就顯得特別明亮了。
到了北宋,文昌星漸漸成為祿星的代名詞。 四川綿陽梓潼縣的七曲山文昌大廟,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昌廟,也是天下所有文昌廟的祖庭。
在七曲山文昌大廟,宋代鑄成的鑄鐵神像,每尊重達12000斤?;蛟S因為神像過于沉重,難以損毀,躲過了千百年的刀兵戰(zhàn)火,得以保存至今,也因此使我們有幸一睹千年前文昌星的廬山真面目。
宋代文昌星的形象是一派朝廷大員氣度。幾位辦事員和貼身童仆侍立左右,更襯托出他高貴不凡的身份,廟中獨占鰲頭,蟾宮折桂,種種吉祥圖案隨處可見,營造金榜題名的美好意境。
這里是歷代讀書人的許愿福地,文昌星是他們的幸運之星。 3. 明代變身送子神仙 在明代,祿星又被賦予了一個全新的角色——送子神仙。
明朝初年的戲劇唱本中,就開始出現(xiàn)“祿星抱子下凡塵”的唱詞,看來早在四五百年前,祿星就已經(jīng)成為送子的神仙。這送子的職能,有些來歷不明。
在流傳的民間故事里,祿星被稱為送子張仙,一位姓張的神仙?!稓v代神仙通鑒》記載,這位張仙是五代時期的一位道士,名張遠霄。
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擅長彈弓絕技,百發(fā)百中,目標是那些作亂人間的妖魔鬼怪,五代至北宋時期,他在巴蜀地區(qū)已經(jīng)小有名氣。 北宋文人筆記中記載了一則張仙送子的應(yīng)驗故事,蘇洵在他的一首詩《張仙贊》中記載,他的兩個兒子蘇東坡和蘇轍,就是張仙托夢送來的。
蘇東坡和蘇轍兩兄弟參加同一年科舉考試,在同一考場上雙雙高中進士,一時轟動朝野。張仙也名聲大振。
祿星從一顆普通星辰下凡人間,演化為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科舉考試神,搖身一變成為送子的張仙,最終成為福祿壽三星中不可或缺的一顆燦爛明星。 福星職司 福星天官,當以賜福為職。
《三官燈儀》稱,“真都元陽,紫微宮主,自然大圣,賜福天官,統(tǒng)攝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長存”。 福星來歷及轉(zhuǎn)變 1. 本是主管農(nóng)業(yè)的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稱之為歲星、福星。
距今兩千多年前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占》中就有關(guān)于木星的記載。 古人經(jīng)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在木星活動的12年周期當中,氣候也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因為木星與太陽的活動周期規(guī)律相似。
在《史記》、《漢書》等史書中,都明確記載歲星是主管農(nóng)業(yè)的星官,地位崇高。從《史記·天官書》中的記載來看,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政府專門建造的廟宇來供奉歲星,而且這種祭祀制度一直持續(xù)到晚清。
2. 曾是怪獸模樣 現(xiàn)存最古老的星官畫像叫《五星二十八宿圖》,繪制于1300年前唐朝開元時期。圖里邊描繪金、木、水、火、土五星和28位星神形象。
排在眾星之首的福星,卻有著一副怪獸模樣:他的頭部似虎非虎,一雙豹目圓睜,身著簡樸長衫盤膝而坐,又酷似一位讀書人。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匹碩大的野豬。
這幅畫像的作者梁令瓚是中國古代天文技術(shù)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中唐時期著名的天文儀器制造家,也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畫家,他描繪的必定是當時大多數(shù)人所認可的星官形象。 3. 唐朝福星變清官 福星轉(zhuǎn)變是從唐朝開始,《新唐書》里記錄了一個真實的清官故事,一位。
萬壽山的故事:
萬壽山在元朝的時候叫做甕山。傳說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裝滿寶物的石甕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甕山泊。
公元1292年,科學家郭守敬開挖通慧河,將昌平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湖內(nèi),注入宮墻,接濟漕運,甕山泊始成為調(diào)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
由此至明,環(huán)湖先后建有多座頗具zd影響的寺觀,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護圣寺規(guī)模最大。萬壽山樓宇恢弘,漢白玉釣臺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魚垂釣。
擴展資料:
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臨昆明湖。明弘治七年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yǎng)馬的草料場。
乾隆十五年為慶?;侍罅畨鄢接趫@靜寺舊專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為萬壽山。并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兩坡舒緩而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
建筑群依山而筑,現(xiàn)存的是英法聯(lián)軍燒毀后慈禧重新建造的。從山腳的云輝玉宇牌樓,經(jīng)排云屬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shù)闹腔酆?,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萬壽山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