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趙括自小熟讀兵書,別人都爭論不過他,但在與范雎中被擊敗,死在亂軍之中
揭竿而起:秦朝,陳勝、吳廣不甘被壓迫,領(lǐng)著農(nóng)民起義
破釜沉舟:項羽在與秦軍的戰(zhàn)斗中,把煮飯的鍋砸碎,把船燒掉,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jìn)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最后擊敗秦軍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擺下鴻門宴,要殺劉邦,宴會上項莊裝作舞劍助興,其實是要殺劉邦
四面楚歌:劉邦和項羽大戰(zhàn),劉邦包圍項羽,令軍事唱起楚國的歌曲(因為項羽的軍隊都是楚國人),其實是要動搖楚軍軍心,令他們思鄉(xiāng)
聞雞起舞:晉代的祖逖為了報曉國家,每天雞叫就起來練習(xí)劍術(shù),然后再學(xué)習(xí)文學(xué),最后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
中流擊楫:也是祖逖,,組建起一支部隊,北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用船槳拍打著船舷,大聲說:“如果不能收復(fù)中原,我就再也不渡過這條江!”比喻雄心壯志
投鞭斷流: 苻堅南征,臣子都勸不要打, 苻堅說:以我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意思是我大軍人數(shù)眾多,怕什么長江天險,只要每人投下一根馬鞭子,就足以阻斷江流
草木皆兵、風(fēng)聲鶴唳:出自淝水之戰(zhàn),秦軍被包圍,看到草木以為是東晉的軍隊,聽到鶴在叫以為是東晉軍隊的號角。形容人在極度恐慌時,一有風(fēng)吹草動便疑神疑鬼的樣子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lǐng)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dān)心貽誤戰(zhàn)機(jī),心里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qū)?,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qū)u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yuǎn)的路程?!辈懿傧肓艘幌抡f,“不行,時間來不及?!?/p>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qū)дf:“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彼来丝碳词瓜旅钜蟛筷牸涌焖俣纫矡o濟(jì)于事。
腦筋一轉(zhuǎn),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這就是成語“望梅止渴”的由來,用來比喻某種愿望無法實現(xiàn),只能用幻想或大話來自我安慰。
2.完壁歸趙 戰(zhàn)國時代,趙王無意間得到了一塊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后非常想要據(jù)為己有,因此就派人到趙國,對趙王說秦國愿意以十五個城與趙國交換這塊玉。趙王心里非常舍不得,但是因為趙國國勢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怕秦王一不高興,就派兵攻打趙國。
為了這件事,趙王傷透了腦筋。 大臣藺相如知道這件事以后,就自告奮勇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他心里知道秦王雖然喜歡這塊玉,事實上根本不想用十五個城來交換。
到了秦國后,藺相如就抱著和氏璧、大聲對秦王說:「如果大王您不顧信用,想要搶我手上這塊寶玉,我就一頭撞上皇宮里的柱子,相信寶玉一定會粉碎!」秦王聽了雖然很生氣,但是怕他真的撞上柱子而摔壞寶玉,因此一點都不敢輕舉妄動。后來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時候,派人連夜把和氏璧送回去。
秦王雖然惱怒,但是因為知道自己行事不夠光明正大,怕傳出去成為笑柄,只好把藺相如放了。 人們用“完壁歸趙”比喻把原物完整無損地歸還原主。
3.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年輕的時候,就讀過不少兵書,常常在人們面前談?wù)撟鲬?zhàn)用兵的事情,即使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很多人認(rèn)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親卻認(rèn)為他夸夸其談,不能承擔(dān)重任。
有一次,秦國進(jìn)攻趙國。趙國大將廉頗采用了修筑壁壘堅守的方法。
后來,趙王聽信了秦國散布的流言,以為廉頗年老懦弱,不能低檔敵軍,就改派趙括代替廉頗。趙括到了前線,死搬兵書上的教條,完全改變了廉頗持久抗戰(zhàn)的計劃。
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便用計先截斷了趙軍的運糧后路,然后把趙軍團(tuán)團(tuán)包圍。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一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一下子盡被殲滅。
“紙上談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在紙上談?wù)撚帽?,即指在文字上談用兵的策略。后比喻與實際情況不切實際的空談。
4.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
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zhǔn)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xiàn)給您一匹好馬?!?/p>
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鼻囟烙挚戳丝茨侵宦?,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zhuǎn)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p>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dāng)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rèn)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hù)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5.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宋代理學(xué)大家。
進(jìn)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xué)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后來程顥死,他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yǎng)神,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離去。
等程頤睜開眼睛時,門外的雪已經(jīng)積了一尺多厚了,兩個人仍然站在那里。 “程門立雪”的原意是說: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
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
典故。
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literary quotation]。如:語出何典;典實(典故,史實);典證(出典和依據(jù)) 典 allusion; ceremony; law; standard; 典 diǎn (1) (會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本義:重要的文獻(xiàn)、典籍) (2) 同本義 [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 典,五帝之書也…莊都說,典,大冊也。
――《說文》。按,謂從冊,從大,古文從古文冊。
典,經(jīng)也。――《爾雅·釋言》不可為典要。
――《易·系辭》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司晉之典籍。
――《左傳·昭公十五年》不遠(yuǎn)而復(fù),先典攸高(重貴)。――丘遲《與陳伯之書》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后漢書·張衡傳》 (3) 又如:藥典;字典;釋典(佛經(jīng));法典;佛典;引經(jīng)據(jù)典;典志(記載政典的文籍);典墳(《三墳》和《五典》的省稱。 都是上古的典籍) (4) 常道,準(zhǔn)則 [norm]。
如:典型(常刑;常規(guī));常典(常法);典要(不變的標(biāo)準(zhǔn));典式(典范,法式) (5) 法律;法規(guī) [canon;law] 掌建邦之三典,輕典、中典、重典也。――《周禮·大司寇》 (6) 又如:典例(可依為準(zhǔn)則的成例);典常(常法,常規(guī));典誥(古代文體名。
典指常法;誥指詔令) (7) 典禮,儀節(jié) [ceremony]。如:盛典;開國大典;慶典(慶祝典禮);典重涂山(比喻典禮重要,規(guī)模宏大。
相傳涂山是夏禹娶涂山氏及會見諸侯的地方)。
1
成語出處 《戰(zhàn)國策·趙策二》:“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p>
《史記·趙世家》:“﹝ 趙武靈王 謂 肥義 曰:﹞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參閱 王國維 《胡服考》。
2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fù)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原指廉頗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后被人常用作表示真心誠意的向人道歉?!?/p>
3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4
】:《戰(zhàn)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陛V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
下:放下,系文言文中的使動用法。榻:狹長而較矮的床,實為一種坐具。如《孔雀東南飛》中有“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下榻就是放下榻。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物華天寶,龍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痹娋涫琼灀P滕王閣所在地洪州(今江西南昌)地區(qū)的杰出人才。使用了徐孺下陳蕃之榻的典故,稱道徐陳兩位賢士。徐孺,即徐孺子,名穉,東漢豫章南昌人,品行高潔?!跋玛愞健保龟愞畔麻絹?。陳蕃,時為豫章太守,他不接賓客,只接待徐孺子,并且特置一榻供他臥宿,徐走了就把榻掛起來?!逗鬂h書·徐璆傳》是這樣記載的:“蕃在郡不接賓客,惟@①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縣之。”《后漢書·陳王列傳》也有類似記載:“郡人周@②,高潔之士,前后郡守招莫肯至,唯陳蕃能致焉。學(xué)而不名,特設(shè)一榻,去則縣之?!彼躁愞麻匠闪硕Y賢下士的代稱?,F(xiàn)在借用“下榻”一詞來作為對客人住處的尊稱。
但是,“下榻”也有作“寄宿”用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鬧榭》:“我二人不回寓就下榻此間了。”現(xiàn)今也有人出外旅游訪問,在什么地方留宿,寫作在何處下榻。這就是“下榻”的后起之義了。
涸轍之鮒 莊周家貧,所以到監(jiān)河侯那里借糧米。監(jiān)河候說:“可以,我將要收到封地的稅金,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莊周忿然作色說:“我昨天來,路上聽到呼喊的聲音,四面張望見干涸的車轍中有一條鯽魚。我問它說:‘鯽魚,來,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說:‘我,東海的波臣。你能給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嗎?’我說:‘可以,我要去南方勸說吳、越的國王,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可以嗎?’鯽魚忿然作色說:‘我失去了我不能離開的水,困在這里,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卻要我等西江的水,還不如趁早到賣干魚的店鋪去找我呢!”
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 shī zhī dōng yú )
解釋 東隅:日出東方,故以東隅指早晨。也指東方。桑榆:傍晚日影落在桑榆樹梢,指黃昏.
出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解說 東漢劉秀即位為光武帝后,派大將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敗回營寨后,重召散兵,復(fù)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內(nèi)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漢光武帝劉秀下詔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芍^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終有所得,當(dāng)論功行賞,以表戰(zhàn)功。
投筆從戎 ( tóu bǐ cóng róng )
解 釋 :投:扔掉。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fù)
“投筆從戎”講的是東漢的班超的故事,后來用于形容文人從軍、棄文就武。
出 處: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超傳》:“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dāng)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后立功西域,封定遠(yuǎn)侯。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27章:“如果我現(xiàn)在是二十幾歲的青年,我要立刻~,雪此國恥?!?
他象同世交子弟閑話一樣,問了問賀人龍的家庭情形,“~”的經(jīng)過。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