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唐朝女詩人。其父為宮廷樂官,安史之亂入蜀逃避戰(zhàn)禍,定居成都。薛濤幼年喪父,生活無著,落入娼籍。早年居成都浣花溪,善制詩箋。蜀中產紙甚佳,制以為箋,早有盛名,杜甫已有“蜀箋染翰光”詩句,這句詩是為高適而言,高適時在蜀西為官。成都浣花溪自古以來就是產箋之地,屢見于記載,唐末韋莊有《乞彩箋歌》也說:“浣花溪上如花客,綠閣深藏人不識。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本褪侵秆阡交ㄏ乒{。明朝何宇度《益部談資》說“蜀箋古已有名,至唐而后盛,至薛濤而后精?!泵髡軐W詮《蜀中名勝記》及萬歷刻本“薛濤小傳”都說薛濤僑居百花潭,東制深紅小彩箋。 詩歌唱和,多是一張紙上寫一首律詩或絕句,但當時的紙張尺寸較大,以大紙寫小詩,浪費倒不要緊,要緊的是不和諧、不好看。薛濤便讓造紙工匠特地改小尺寸,做成小箋,自己又發(fā)明了新奇的染色技法,能染出深紅、粉紅、明黃等十種顏色,這就是所謂的“十樣變箋”,這不是普通的信箋,而是專門的詩箋。[1] 據(jù)《唐音要生》載:詩箋始薛濤,濤好制小詩,惜紙長剩,命匠狹小之,時謂便,因行用。其箋染演作十色,故詩家有十樣變箋之語?!赌霖Q閑談》載:澆花人多造十色彩箋,于是薛濤另模新樣,小幅松花紙,多用題詩。《往都談資》載:花箋古已有名,至唐而后盛,至薛詩而后精。薛濤一生酷愛紅色,她常常穿著紅色的衣裳在成都浣花溪邊流連,隨處可尋的紅色芙蓉花常常映入她的眼簾,于是制作紅色箋紙的創(chuàng)意進入她的腦海。薛濤最愛寫四言絕句,律詩也常常只寫八句,她嫌常用的紙張尺幅太大,一直有制作適于寫詩的小巧紙箋的想法。薛濤所居住盼浣花溪畔,是當時四川造紙業(yè)的中心之一,于是,薛濤指點工匠制成了這種既便于攜帶又便于交流且?guī)в袀€人色彩的“薛濤箋”,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個人定制”產品。
不僅如此,后世更有人認為,薛濤從此以技術專利入行,進入了造紙業(yè)。南宋記錄各地地理風物的專著《方輿勝覽》中,就說薛濤濤”蜀妓也,以造紙為業(yè)”,《蜀箋譜》甚至把薛濤與當時的造紙名家“謝公”謝師厚相提并論。無論如何,脫了“樂籍”,失去官家的供給,薛濤以制箋為經(jīng)濟來源倒也說得通。
蘊含女性特有的美妙才思,紅色的“薛濤箋”配上以薛濤俊逸的行書書寫的清雅脫俗的薛濤詩,一時間廣為風行,成了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后來,甚至官方的國札也用此箋,流傳至今。特點據(jù)載:薛濤用毛筆或毛刷把小紙涂上紅色的雞冠花、荷花及不知名的紅花,將花瓣搗成泥再加清水,經(jīng)反復實驗,從紅花中得到染料,并加進一些膠質調勻,涂在紙上,一遍一遍地使顏色均勻涂抹。再以書夾濕紙,用吸水麻紙附貼色紙,再一張張疊壓成摞,壓平陰干。由此解決了外觀不勻和一次制作多張色紙的問題。薛濤用自己設計的涂刷法,做出了小彩箋。為了變花樣,還將小花瓣灑在小箋上,制成了紅色的彩箋。薛濤使用的涂刷加工制作色紙的方法,與傳統(tǒng)的浸漬方法相比,有省料、加工方便、生產成本低之特點,類似現(xiàn)代的涂布加工工藝。顏色分類薛濤名箋有十種顏色: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殘云。何以特喜紅色,一般認為紅是快樂的顏色,它使人喜悅興奮,也象征了她對正常生活的渴望和對愛情的渴望。這可能就是薛濤喜愛紅色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薛濤可能有意打破當時一味黃色的沉悶枯燥的色調。
據(jù)《方輿勝覽》記載:中唐時期,“元和初,蜀妓薛濤洪度以紙業(yè),制十色小箋,名薛濤箋,亦名蜀箋?!薄堆鳌吩疲骸皾?,僑止百花潭,躬撰深紅小箋,裁箋供吟,應酬賢杰,時謂之薛濤箋?!?/p>
1000多年前的薛濤不但會做詩,還擅長書法,平時與文人騷客過從甚密,按今天的話來說其人文化素質甚高。她生活中每天要和紙墨打交道,對紙質的要求自然也十分明確,不但要求紙質細膩、融墨如意,還要在視覺上有色彩、有花紋。而當時四川的紙張大都比較粗糙且色澤單調,遠遠不能滿足文人們的要求,薛濤就考慮自己制造優(yōu)良的紙種。手工造紙工藝相當復雜,既要有好的造紙原料,又要有好水。好在成都地區(qū)盛產竹、麻、木芙蓉等原料,又有水質極好的浣花溪,該溪水含鐵量低懸浮物少,硬度不高,抄造出的紙張潔白光滑,“凡紙張所取之色皆不變而益光艷。”薛濤先是在浣花溪百花潭畔買了房子,和著名詩人杜少陵等作了鄰居。然后雇了工匠辦起了造紙作坊。她設計的產品是一種便于寫詩、長寬度適宜的箋紙,以十張為一榻,使用十分方便。薛濤根據(jù)前人用黃薜葉染紙的原理,以芙蓉為原料,煮爛后加入芙蓉花末法,制造彩色箋紙。薛濤箋有十種顏色:深紅、粉紅、杏紅、明黃、鵝黃、深青、淺青、深綠、銅綠和淺云等十色。薛濤還用途刷加工方法制作色紙。她在紅花中取染料,再加入膠料配制成涂料涂在紙上。這種涂刷加工與傳統(tǒng)的浸漬染色方法相比,節(jié)約了染料,降低了成本。所以,薛濤也被認為是涂布加工紙的創(chuàng)始人。
薛濤發(fā)明的薛濤箋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產生于唐代。
唐代名箋紙,又名“浣花箋”、“松花箋”、“減樣箋”、“紅箋”。
“薛濤箋”形制是紅色小幅詩箋,九世紀初造于成都郊外浣花溪的百花潭。這種紅色小箋曾被薛濤用以寫詩與元稹、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人相唱和,因而名著于文壇。薛濤箋雖只深紅一色,但顏色、花紋甚精巧鮮麗,在我國制箋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歷代均有仿制。(“元和之初,薛濤尚斯色,而好制小詩,惜其幅大,不欲長,乃命匠人狹小為之。蜀中才子既以為便,后裁諸箋亦如是,特名曰薛濤焉?!K易簡《文房四譜》”
宋代發(fā)展了胭脂版紙箋也稱薛濤箋。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