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在甲骨文中寫作 ?!墩f文》解釋“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這說明中文里的“八”剛剛出現(xiàn)的時候,與方位區(qū)分有關(guān)。現(xiàn)在所謂的“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每柱兩個字,上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個字,所以稱為“八字”。
“八字”來源于《易經(jīng)》,是我國古代對人的命運規(guī)律的總結(jié),所以它與八卦有關(guān)。八卦是從上古結(jié)繩記事衍變而來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進步?!兑住は缔o傳》云:“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薄兑讉鳌氛J為八卦生于太極,八卦掛于太極之下,并以此為發(fā)布法律命令的工具。到伏羲氏的時候,因嫌結(jié)繩累贅,故改用“畫八卦”。后來發(fā)明了文字,“畫八卦”也就不再使用了。
由于八卦流傳了很久,所以人們忘記了它最早的起源與立法活動有關(guān),而將它與方位觀念聯(lián)系起來了。八卦之象被說成了八個方位之象: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這八個方位被稱為“八極”、“八維”。它派生出了很多帶八的詞語,如八柱、八荒、八音、八陣、八靈、八神等。
在中國古代,10以內(nèi)的數(shù)字都與天地對應(yīng),奇數(shù)代表天,偶數(shù)代表地。天大地大王亦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說明天子是喜歡土地的。八是“數(shù)之大者”,說明天子的胃口很大。古代天子享受用“八佾”,祭祀用“八簋”,用車需“八鸞”,馭臣用“八柄”,統(tǒng)率萬民用“八統(tǒng)”,治理國家用“八政”等。
八字算命始於唐朝時期,大概從那時開始,“八”的迷信色彩開始濃厚起來。但對“八”的崇尚與佛教有直接關(guān)系。由于釋迦牟尼的生日是中國農(nóng)歷的四月初八,所以中國人更加崇拜“八”字。這種崇拜也影響到法律,例如清代律例規(guī)定,四月初八不理刑名。中國人也對佛教進行了漢化,佛教的十八羅漢其實本來為十六羅漢。
廣東、香港等南方地帶是佛教盛行的區(qū)域,所以特別崇尚和迷信“八”。改革開放之后,這里的“八”的諧音“發(fā)”剛好與發(fā)財致富有關(guān),因此傳遍全國,幾乎所有中國人開始選擇“八”作為最吉利的數(shù)字,并且開始忌諱“四”和“七”,其實,此二者是傳統(tǒng)文化中是大紫大貴的數(shù)字。這種風氣將數(shù)字迷信推崇到了極致,例如浙C·88888的車牌號居然拍了166萬元,而騰訊公司的所謂“至尊QQ號碼”88888拍賣了26.02萬元。全國人民都在爭搶“8”這個數(shù)字。這種一窩蜂的毫無理性的數(shù)字崇拜的背后,是一種庸俗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精神。它是中國古代思想的墮落。在古代,八,別也;而在當下,8,發(fā)也。
在人類思想史上的第一個軸心時代,古希臘出現(xiàn)了數(shù)理和邏輯,畢達哥拉斯認為,數(shù)是萬物的本原,這是一種典型的抽象思維能力;而在中國古代,儒、道、墨等諸子百家建立的學說,皆源于“易”?!耙住笔侵袊脑軐W,有符號化的特征。然而不幸的是,這種元哲學后來被篡改了,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政治色彩?!稘h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之說:認為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為六十四卦,作卦辭和爻辭;孔子作傳以解經(jīng)。
博友大隱于朝在《從哲學角度看中國文明》一文中分析,“文王演易”的實質(zhì),就是“悍然將伏羲氏的先天八卦改為文王后天八卦,包含了驚天的陰謀”。在文王八卦中,乾卦由先天的正南方向變成了后天的西北方向,正好與西周勢力從西北方向而來暗合。相對于殷商王朝,周朝的建立就是一支來自于西北方向的侵略者。(這也讓我想起,人類遷徙到中國最早是從南方渡海而來的,但最后這里卻居然成為了“蠻夷之地”。)
八仙過海
[ bā xiān guò hǎi ]
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shù)。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lǐng)或辦法,互相競賽。
典 故
“八仙”指的是古代神話里的漢鐘離、張果老、鐵拐李、韓湘子、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這八位神仙。傳說八位神仙各有道術(shù),法力無邊,在人間懲惡揚善,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 相傳有一年,正逢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八位神仙也被邀請參加。他們各自離開修煉之地,準備駕云去參加蟠桃盛會,路過東海,只見那東海浩淼無垠,波濤洶涌,巨浪狂吼,一派驚心動魄的景象。呂洞賓靈機一動,說:“駕云過海,不算仙家本事。咱們不如拿出各自的法寶,踏浪過海,各顯神通,你們看好不好?”眾仙都齊聲說:“好!”,鐵拐李第一個過來。只見他把手中的拐杖往東海一拋,拐杖像一葉扁舟,輕輕浮在海面上,鐵拐李往上一跳,穩(wěn)穩(wěn)當當落在上面。眾位仙家一看,齊聲贊道:“好本領(lǐng)!”這時,漢鐘離拍了拍手里的響鼓也說道:“看我的!”隨手也把響鼓扔進了海里,他盤腿坐在鼓上,一副老僧模樣。 張果老笑咪咪地說:“還是我的招數(shù)最高明?!敝灰娝统鲆粡埣垇恚鄢梢活^毛驢,紙驢四蹄落地后,仰天長叫,張果老倒騎在驢背上,向眾仙揮揮手,踏浪而去。 呂洞賓不慌不忙地從背后抽出拂塵來,向海中一指,頓時霞光萬道,海水分成兩半,讓出一條寬敞大道來。只見呂洞賓微微一笑,悠悠然向路盡頭走去。 韓湘子見此,也不甘示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隨手拋到海中,自己騰空而起,單足站在上面,隨后又取出簫管,吹起悠揚的曲子來。曹國舅此時取出了法寶玉簡板,飄然而上。這是只有何仙姑與藍采和兩人還沒有動靜,只見藍采和取出花籃放進海中,花籃頓時變大數(shù)倍,花香撲鼻。他回頭一見仙姑沒拿任何法寶,就問道:“仙姑,是否愿意與在下一同渡海?”,何仙姑微微一笑,說:“多謝閣下厚意,你盡管先行,我隨后就到!”說著,從頭上取下一朵荷花放入水中,那荷花霎時就變成了一條荷花船,載著仙姑緩緩飄過海去。
“亂七”,指的是漢朝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的典故。
西漢文帝時期,劉邦分封了許多劉氏同宗的諸侯王。時間一長,他們都想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自封官吏,自征田稅,成了一個個各自為政的獨立王國。
漢景帝即位后,為鞏固皇朝的統(tǒng)治地位,聽從大臣晁錯的意見,采取一系列措施,將許多權(quán)力收歸了朝廷,并對部分重要地方,實現(xiàn)直接管轄。
在這種情況下,各諸侯國十分不滿。由吳王劉濞出面,串通了趙王、膠東王、濟南王、淄川王等六王,于公元前154年,七國聯(lián)合,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cè)”的口號,聯(lián)合發(fā)起了這場“七國之亂”。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景帝不得不將晁錯殺掉,換得了“七國退兵”。隨后,景帝重振朝綱,派出大將周亞夫領(lǐng)兵一個個平定了這七個諸侯國,這就是歷史上的“周亞夫平七亂”?!皝y七”一詞,由此產(chǎn)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四回:“一片瓦礫場上,橫七豎八,殺死的男子婦人,不計其數(shù)?!?/p>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八個成語,八處典故,八段故事傳千年:
仙山樓閣
《史記.封禪書》:“自威(齊威王)、宣(齊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碧瓢拙右住堕L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焙笠蚍Q仙人所居住的仙境為“仙山樓閣”。多用于形容奇異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龍陽泣魚
《戰(zhàn)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馀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無敢不安也?!踉唬骸粍t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踉唬骸沃^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nèi),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之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后遂以“龍陽泣魚”為失寵之典。
千金買骨
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招攬人才的迫切。戰(zhàn)國時郭隗以馬作喻,勸說燕昭王招攬賢士,說古代君王懸賞千金買千里馬,三年后得一死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馬。比喻若能真心求賢,賢士將聞風而至。見《戰(zhàn)國策.燕策一》。
罵坐灌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與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為田蚡賀喜的酒宴上,使酒大罵臨汝侯(灌賢)和程不識以泄怒。后遂用“灌夫罵座、使酒罵座、罵座”指酗酒任性而罵人,亦表示剛直不屈,不諛權(quán)勢;用“罵座灌夫”指剛直不屈的人。
漱石枕流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孫子荊(孫楚)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王濟),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孫楚認為歸隱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塵;漱石礪齒,遠離人間煙火。后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寫隱居或閑逸生活,或稱品質(zhì)的高潔無塵。
曾母投杼
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稇?zhàn)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又冈唬骸嶙硬粴⑷恕!椬匀?。……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后遂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參殺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讒言三及、三至之讒”等比喻受誣枉。
望帝啼鵑
相傳戰(zhàn)國時蜀王杜宇稱帝,號望帝,為蜀治水有功,后禪位臣子,退隱西山,死后化為杜鵑鳥,啼聲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慘的啼哭。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后遂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魄、古帝魄、蜀鳥”等指杜鵑鳥;用“子規(guī)啼血、杜鵑啼血”等指杜鵑鳥的哀鳴。常用以描寫哀怨、凄涼或思歸的心情。
山公啟事
晉代山濤任吏部尚書,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親自選題數(shù)人,寫成奏章,密啟皇帝選錄,然后公奏,故舉無失才,時稱為“山公啟事”。見《晉書.卷四十三.山濤傳》。后用以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唐.張九齡.《奉和吏部崔尚書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詩》:“山公啟事罷,吉甫頌聲傳?!碧?李商隱.《贈宇文中丞詩》:“人間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啟事來?!焙笏煊谩吧焦珕⑹?、名賢啟事、山公啟、山濤啟、山公鑒、山濤鑒、山公識”等稱揚薦賢舉能,知人明鑒。
臘八粥典故
說起臘八節(jié)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jié)的來歷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數(shù)了。
典故一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wèi)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fā)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quán)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chuàng)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
據(jù)說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jīng)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歷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中國漢族地區(qū),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臘八成了佛教節(jié)日。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jīng),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栋僬汕逡?guī)》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羞,以申供養(yǎng)?!彼略涸谶@天舉行誦經(jīng),
典故二
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里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guān)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fā)現(xiàn)屋里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里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公正的道理,為人的道義!
正義|道義|義氣|信義|情義|
桃園三結(jié)義
在古典小說故事《三國演義》中,有個叫劉備的。他和兩個兄弟關(guān)羽、張飛一起,在軍師諸葛亮的幫助下,東征西戰(zhàn),稱雄一方。劉備、關(guān)羽、張飛三人結(jié)拜兄弟的地方,就在河北省的涿州市。關(guān)于他們結(jié)拜兄弟的事,還有一段傳說。 離涿州市不遠處,有個村莊叫忠義店。這個村過去不叫這個名字,而叫“張飛店”,據(jù)說這是張飛的老家。張飛是賣肉的出身,他平時除了賣肉,就是習武練功。他不僅勇猛過人,而且武藝高強。平時他把豬肉放在門前的一眼井里,井口上壓著一塊千斤重石。因為沒人搬動石頭,所以肉也丟不了。他自以為自己力氣最大,就在井旁石上寫上兩行字:搬動石頭者,白割肉一刀。
一天,一位紅臉膛、長胡須、細眼濃眉的大漢,來到這里販賣綠豆,這人就是關(guān)羽。關(guān)羽路過張飛門口,看了石頭上的兩行字,微微一笑,走到井旁。只見他兩膀一叫勁,“嘿”地一聲,搬開了大石頭。關(guān)羽也不客氣,“唰”地一刀割走了半扇豬肉,放到自己的小車上,到集市上賣綠豆去了。店里的伙計見一位紅臉大漢移石割肉,就趕緊報告給張飛。張飛一聽火冒三丈,就到集市上找關(guān)羽算帳。 張飛來到集市上,見關(guān)羽的小車上還搭放著那半扇豬肉,知道這人就是移石取肉的人。他也不搭話,走上前去,抓起一把綠豆,一用勁把綠豆拈成了碎面,又抓起一把拈成碎面,左一把,右一把,眼看關(guān)羽的綠豆都成了豆粉。關(guān)羽忍不住,問為什么把綠豆拈碎,張飛說這是糟綠豆,二人爭著爭著,就動手打了起來。這兩人力大無比,人們都不敢過來勸架。這時,只見一位眉目慈善忠厚的漢子,肩上挑著一擔草鞋過來,這就是劉備。劉備上前,一手一個地把二人分開。三人互相通報了姓名,越說越投機,于是就一同到張飛的店中飲酒。后來,劉備、關(guān)羽、張飛在店后桃園里結(jié)拜成兄弟,干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
現(xiàn)在,涿州市的忠義店村,還保留有劉、關(guān)、張結(jié)義的“三義廟”。
哲理故事:舍身取義
釋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饑餓的老鷹追捕一只可憐的鴿子。
鴿子對老鷹說:“你放過我吧!你現(xiàn)在是在捕食,錯過我還有下一個;我現(xiàn)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條呢。”
老鷹說:“我何嘗不知道你說的道理!但我現(xiàn)在餓壞了,不吃了你我也沒法活。這個世界大家活著都不容易,不逼到絕路上我也不會緊追不舍的?!?
釋尊聽了慈悲心起,就把鴿子伸手握住,藏在懷里。
老鷹怒火中燒,只好跟釋尊理論說:“釋尊你大慈大悲,救了這鴿子一命,難道就忍心讓我餓死嗎?”
釋尊說:“我不忍你傷害這無辜的鴿子,也不想你白白餓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于是釋尊就取出一個天平,一邊放鴿子,另一邊放上從自己身上割下的肉。
這鴿子看上去雖小,但無論釋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無法托起它的重量。
當釋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時候,天平終于平衡了!
天地風云為之變色,真正的佛祖誕生了。
割袍斷義
管寧好學,結(jié)交了幾個后來很著名的學友,一個叫華歆,一個叫邴原,三個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當時的人把他們比為一條龍,華歆是龍頭,邴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他們最尊敬的大學者是當時著名的陳仲弓,陳仲弓的學識行為成了他們的追求目標。 但是,龍頭華歆和龍尾管寧之間,曾發(fā)生過一件著名的絕交事件,后人稱之為“管寧割席”,這是出于《世說新語》記載。
當時,他們求學的時候,常常是一邊讀書,一邊勞動,正是所謂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味的書呆子。有一天,華歆管寧兩個,在園中鋤菜,說來也巧了,菜地里頭竟有一塊前人埋藏的黃金,鋤著鋤著,黃金就被管寧的鋤頭翻騰出來了。 金子誰不喜歡呀!但是華歆管寧他們平時讀書養(yǎng)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貪念,見了意外的財物不能動心,平時也以此相標榜。所以這時候,管寧見了黃金,就把它當做了磚石土塊對待,用鋤頭一撥就扔到一邊了。
華歆在后邊鋤,過了一刻也見了,明知道這東西不該拿,但心里頭不忍,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這件事說明,華歆的修為和管寧比要差著一截。 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里讀書,外頭的街上有達官貴人經(jīng)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的,很熱鬧。管寧還是和沒聽見一樣,繼續(xù)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這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車馬過去之后,華歆回到屋里,管寧卻拿了一把刀子,將兩人同坐的席子從中間割開,說:“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后世的所謂割袍斷義,劃地絕交,就是從這里來的。
八仙過海 [ bā xiān guò hǎi ]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shù)。
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lǐng)或辦法,互相競賽。
典 故“八仙”指的是古代神話里的漢鐘離、張果老、鐵拐李、韓湘子、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這八位神仙。傳說八位神仙各有道術(shù),法力無邊,在人間懲惡揚善,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
相傳有一年,正逢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八位神仙也被邀請參加。他們各自離開修煉之地,準備駕云去參加蟠桃盛會,路過東海,只見那東海浩淼無垠,波濤洶涌,巨浪狂吼,一派驚心動魄的景象。
呂洞賓靈機一動,說:“駕云過海,不算仙家本事。咱們不如拿出各自的法寶,踏浪過海,各顯神通,你們看好不好?”眾仙都齊聲說:“好!”,鐵拐李第一個過來。
只見他把手中的拐杖往東海一拋,拐杖像一葉扁舟,輕輕浮在海面上,鐵拐李往上一跳,穩(wěn)穩(wěn)當當落在上面。眾位仙家一看,齊聲贊道:“好本領(lǐng)!”這時,漢鐘離拍了拍手里的響鼓也說道:“看我的!”隨手也把響鼓扔進了海里,他盤腿坐在鼓上,一副老僧模樣。
張果老笑咪咪地說:“還是我的招數(shù)最高明?!敝灰娝统鲆粡埣垇?,折成一頭毛驢,紙驢四蹄落地后,仰天長叫,張果老倒騎在驢背上,向眾仙揮揮手,踏浪而去。
呂洞賓不慌不忙地從背后抽出拂塵來,向海中一指,頓時霞光萬道,海水分成兩半,讓出一條寬敞大道來。只見呂洞賓微微一笑,悠悠然向路盡頭走去。
韓湘子見此,也不甘示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隨手拋到海中,自己騰空而起,單足站在上面,隨后又取出簫管,吹起悠揚的曲子來。曹國舅此時取出了法寶玉簡板,飄然而上。
這是只有何仙姑與藍采和兩人還沒有動靜,只見藍采和取出花籃放進海中,花籃頓時變大數(shù)倍,花香撲鼻。他回頭一見仙姑沒拿任何法寶,就問道:“仙姑,是否愿意與在下一同渡海?”,何仙姑微微一笑,說:“多謝閣下厚意,你盡管先行,我隨后就到!”說著,從頭上取下一朵荷花放入水中,那荷花霎時就變成了一條荷花船,載著仙姑緩緩飄過海去。
有人懷疑此典故乃后人偽造。
意思是;孔子馬虎,不認真。 孔子當年和一班弟子困守陳蔡的時候,衣食不足而一個個面有菜色,就教弟子仲由去討吃的。
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包子店,掌柜的說:“我寫一個字,你若認識,我就免費招待?!敝儆尚南?,我乃圣人門徒,別說一個字,就是十個字,又豈能有不認識的道理。
于是滿口應(yīng)承了下來。掌柜的寫了一個“真”字。
仲由說,這連三歲娃娃都知道,怎還好意思拿來考我,不就是一個“真”嗎?沒料想掌柜的聽了大怒,“明明白癡,竟敢口出狂言,冒充孔門弟子,小子們,快給我亂棒打出”。仲由狼狽而逃。
孔夫子說我去看看。掌柜的仍寫一個“真”字,孔夫子說,這是“直八”呀。
掌柜的大驚失色,忙說果然名不虛傳,學問果真了不得。酒足飯飽之后,仲由悄悄問,我怎么就搞不明白,明明是“真”字,怎就變成“直八”了。
孔老夫子嘆口氣說,你懂個什么啊,現(xiàn)在是認不得“真”的時代,如果你一定要認“真”,那就只有活活餓死了。(此典疑為柏楊所創(chuàng))。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