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園將蕪胡不歸本句的意思是“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還不回?”出自《詩經(jīng)·邶風(fēng)·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2、會有四方之事本句的意思是恰逢奉使之事,出自《論語·子路》:“使于四方?!?/p>
這里指陶淵明為建威參軍時自江陵出使建康這件事。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本句的意思是“認(rèn)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jīng)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
出自《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
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實迷途其未遠(yuǎn)本句的意思是“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yuǎn)”。
出自《離騷》——“回朕車以復(fù)路兮,及行迷之未遠(yuǎn);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jìn)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fù)修吾初服?!?、覺今是而昨非本句的意思是“覺悟到現(xiàn)在(歸隱)是正確的(選擇),當(dāng)初(做官)是失誤的(選擇)?!?/p>
出自《莊子·寓言》——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
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鬃釉疲骸蚴懿藕醮蟊荆瑥?fù)靈以生。
’鳴而當(dāng)律,言而當(dāng)法。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
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6、乃瞻衡宇衡,通“橫”。
衡宇,橫門,隱士居住的用橫木為門的簡陋居室。出自《詩經(jīng)·陳風(fēng)·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p>
意思是賢者安于貧賤。古代的人們常用“衡門”“衡宇”指貧賤者的居處。
7、三徑就荒意思是“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出自《太平御覽》——蔣詡,字元卿,杜陵人。
為兗州刺史,王莽為宰衡。詡奏事到灞上,稱病不進(jìn),歸杜陵。
荊棘塞門,舍中三徑,終身不出。8、審容膝之易安全句的意思是“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適”。
出自《韓詩外傳·卷九》——楚莊王使使賚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計之?!?/p>
即謂夫人曰:“楚欲以我為相,今日相,即結(jié)駟列騎,食方丈于前,如何?”婦人曰:“夫子以織屨為食,食粥毚履,無怵惕之憂者,何哉?與物無治也。今如結(jié)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過一肉。
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國之憂,其可乎?”于是遂不應(yīng)聘,與婦去之。9、感吾生之行休全句的意思是“感嘆我的一生將要結(jié)束”。
《莊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zhǔn)迹卸髴?yīng),追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
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zāi),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zé)。
其生若浮,其死苦休。不思慮,不豫謀。
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
虛無恬淡,乃合天德。10、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
全句的意思“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沒有希望的?!背鲎浴肚f子·天地》——堯觀乎華。
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使圣人壽?!?/p>
堯曰:“辭?!薄笆故ト烁弧!?/p>
堯曰:“辭?!薄笆故ト硕嗄凶印!?/p>
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yǎng)德也,故辭。”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萬民,必授之職。
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圣人,鶉居而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鄉(xiāng);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堯隨之,曰:“請問?!?/p>
封人曰:“退已!”11、或植杖而耘耔全句的意思是“有時扶著拐杖除草培苗”。出自《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p>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p>
12、聊乘化以歸盡全句的意思是“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出自《莊子·田子方》——仲尼曰:“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日出東方而入于西極,萬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則存,是入則亡。萬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
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郊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規(guī)乎其前,丘以是日徂。
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意思是:田園都將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表達(dá)了作者辭官歸隱后的內(nèi)心感受,他看穿了官場的惡濁,不愿同流合污;認(rèn)識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踐之未遠(yuǎn),回頭不遲;一種悔悟和慶幸之情溢于言外。
出自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原文節(jié)選: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譯文:
回去吧!田園都將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靈被軀殼所役使,那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發(fā)生的事尚可補救。
我確實入了迷途,但不算太遠(yuǎn),已覺悟如今的選擇是正確的,而曾經(jīng)的行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輕輕地飄蕩著前進(jìn),輕快前行,風(fēng)輕飄飛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陶淵明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州祭酒,到義熙元年作彭澤令,十三年中,他曾經(jīng)幾次出仕,幾次歸隱。
陶淵明有過政治抱負(fù),但是當(dāng)時的政治社會已極為黑暗。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dāng)時官場風(fēng)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歸隱。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
文章主旨:
這篇辭賦,不僅是陶淵明一生轉(zhuǎn)折點的標(biāo)志,亦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表現(xiàn)歸隱意識的創(chuàng)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鄉(xiāng)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設(shè)想日后的隱居生活,從而表達(dá)了作者對當(dāng)時官場的厭惡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詩人的一種“樂天知命”的消極思想。
作者簡介: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xué)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對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xiàn)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因為有實際勞動經(jīng)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xiàn)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jìn)步之處。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歸去來兮辭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陶淵明
舞一曲淡泊,遺萬世芬芳
一位老者,在落英繽紛的桃源深處,用人生舞著一曲淡泊,卻在進(jìn)退間遺萬世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無奈望著家徒四壁,望著操勞的妻,望著渴求的兒,迫于生活,他懷抱滿腹經(jīng)綸,依依惜別了故鄉(xiāng)的青山,故鄉(xiāng)的綠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滿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風(fēng)口浪尖,舞著一曲對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堅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遺萬世的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憤怒地望著錢財萬貫,望著昏暗的官場,望著佳肴美人的頹廢,迫于不滿,他懷抱滿心厭惡,毅然告別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參軍……
他曾在市俗紛亂歌舞升平的紙醉金迷里,舞著一曲對榮華享樂的淡泊,以輕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滿足地望著春色滿園,望著倦飛知返的鳥,望著涓涓細(xì)流的泉,為免于玷污,他懷抱滿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鄉(xiāng)的田園,故鄉(xiāng)的山水,遠(yuǎn)離塵市……
他曾在碩果累累田間豐收的滿目金色中,舞著對谷物滿倉的淡泊,以輕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一位老者感慨著,田園都將荒蕪了,以心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歸?
“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一位老者決然脫掉華麗的官袍,那些華麗如何比得上樸素?那些貪圖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币晃焕险呔瓦@樣斷絕了世俗,歸居田園,以山為缽,以水為酒,飲著歸真返璞,飲盡一生。
歷史的詩壇多少次風(fēng)起云涌,詩壇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變幻無窮……
然而,燈火闌珊驀然回首時,我依然可以看到這樣一位老者舞著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邊紛紛落下,遺留萬世芬芳。
“忘掉所有的一切又如何?只要記得這杯酒,就行了。” 他采來香得輕靈的菊花瓣,就著春雨秋霜釀到了下一次花開,和著殘照啼出的血喝下,醉在南山投下的陰影里,就像風(fēng)塵仆仆的旅人在寬廣的屋檐下安眠。
此中的真意,欲辯已忘言……
可是五柳先生,你寫了如此多的詩篇,卻可曾知道你真正想說的是什么?
愿言躡輕風(fēng),高舉尋吾契。我想要回去,卻再也找不到那條通往桃花源的清溪。那又怎樣?我還有南山,靜穆悠悠的南山,比安詳?shù)募覉@還要安詳。走在開滿菊花的疏籬下,就連那里的空氣都是芬芳。我又怎么會不快樂,怎么會不快樂?
有酒輒醉,脫帽看詩。這樣的生活本就一直屬于你,為什么當(dāng)年竟拋下它去做官呢?這不是你想要的嗎?
誤入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我的一生就這樣在我的眼前崩塌。那個連我自己都不認(rèn)識的地方,叫做官場。洗不清的骯臟,救不來的迷茫,刺不穿的混沌,沖不破的牢韁。而我當(dāng)初、我當(dāng)初……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徒設(shè)在昔心,良辰詎可待。人生短短數(shù)十載,有誰不想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fù)?為什么要逃避呢?這不是你想要的嗎?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我想要留名,卻再也找不到那方千載有余情的秦庭。我能怎樣?我夢回易水,那慷慨悲歌的易水,比凄愴的寒波還要凄愴,比蒼涼的哀風(fēng)還更蒼涼。走在不屬于我的燕京,就連那里的飛歌都是悲壯。我又怎么會不慨嘆……怎么會不慨嘆……
壯士拂劍,浩然彌哀。都說詩人唯一的財富就是消不去的疼痛。可你能不能告訴我,是終夜的哀傷更痛,還是宿醉后的清醒更痛?是靜穆悠遠(yuǎn)的你更真實,還是慷慨激昂的你更真實?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我的一生就這樣在我的眼前崩塌。那個連我自己都不認(rèn)識的地方,叫做酒鄉(xiāng)。理不清的頹喪,醒不來的惆悵,想不穿的沉淪,看不破的感傷。你問我,可我又去問誰,這世界怎樣把笑容撕裂,又把淚水掛在每個人的臉上?!
我知道他醉了,不能再回答我的問題,不能再回答世界的質(zhì)詢。
夕陽漸漸消融,黑暗吞沒了南山高大的輪廓,一如那些漸漸被歷史遺忘的名字。
他手中的酒杯落在地上,“當(dāng)”的一聲,卻不是激昂的羽奏,而是悲涼的商音——
陶淵明,本非桃源民。
見南山,日暮漸闌珊。
音無羽,夢回喑無語。
一聲商,留醉一生傷。
引用了伯夷、叔齊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達(dá)避世隱身之意。
野望 作者:王績 年代:唐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白話譯文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yuǎn)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qū)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回歸家園。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擴展資料:整體賞析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
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fā)了惆悵、孤寂的情懷?!皷|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p>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xiāng)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
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
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yuǎn)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闭f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墒?,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
南朝詩風(fēng)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chǎn)生特別的魅力。
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
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當(dāng)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
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jīng)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lián)抒情言事,中間兩聯(lián)寫景,經(jīng)過情──景──情這一反復(fù),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
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名家評論《唐詩直解》:淺而不薄。
《唐詩訓(xùn)解》:起句即破題?!扒锷毖a題不足,且生結(jié)意。
“落暉”應(yīng)“薄暮”,且生“返”、“歸”二句。《唐詩矩》:前寫野望之景,結(jié)處方露己意。
三、四喻時值衰晚,此天地閉、賢人隱之象也。故末寄懷《采薇》,蓋欲追蹤夷、齊之意,然含蓄深深,不露線索,結(jié)法深厚。
得此一結(jié),便登唐人正果,非復(fù)陳、隋小乘禪矣?!短坡上匿洝罚捍肆⒁庠?,“薄暮望”、“欲何依”,主句也。
下邊“秋色”、“落暉”、“牧人”、“獵馬”,俱是“薄暮望”之景;“皆”字、“惟”字、“歸”字,俱是“欲何依”之情。所以用“相顧”句一總頓住。
末句說出自己胸襟也。又:此詩說“無依”情緒,直趕到第七句。
若胸中稍有不干凈處,便要露出?!伴L歌”一言,壁立萬仞矣。
或問此句可以為主句否,蓋此句是胸中主見,不是詩中主句,所謂主中主也?!短圃娨狻罚何┯须[耳。
隋日式微,無功傷之而作,即詩人“北風(fēng)”“雨雪”意。然唐興之兆見矣。
《古唐詩合解》:王堯衢曰:此詩格調(diào)最清,宜取以壓卷。視此,則律中起承轉(zhuǎn)合了然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野望》。
您好。
蟬 唐代:李商隱原文: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這兩句轉(zhuǎn)向詩人自敘:我職卑祿薄,到處漂泊,早已丟下的家鄉(xiāng)田園,已是一片荒蕪。
《戰(zhàn)國策·齊策》里有一則故事,桃偶譏笑泥人:“你是用泥土做成的人形,一到發(fā)洪水的時候,你就完了。”泥人說:“我是西岸土做的人,洪水來了,盡管我會沒了人形,但我還可以被沖回西岸家鄉(xiāng)去。
而你呢,你是東國桃木做成的人,洪水一來,你還不知道漂泊到哪里去呢?”后來就用“梗泛”來比喻漂泊無定的生涯?!肮!?,樹木枝條。
“泛”,漂流。李商隱長年輾轉(zhuǎn)于各地為他人做幕僚,職位卑微,俸祿微薄,故稱“薄宦”。
“故園蕪已平”,從陶淵明《歸去來辭》的“田園將蕪胡不歸”化用而來。陶淵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鄉(xiāng)的田地快要荒蕪了,就辭官而去,歸隱田園,自得其樂。
自己也是仕途坎坷,處處碰壁,何不也像陶淵明那樣早日還鄉(xiāng)呢?可是,故園荒蕪,似乎已經(jīng)沒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進(jìn)亦難,退亦難! 這兩句在四處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傾訴中,透露出詩人的失意與蒼涼。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采納。
《歸去來兮辭》用典補說 鄭義廣 辭賦在寫作上一個很大的特征就是用典,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也不例外,但是高中語文第二冊教材及其配套教參都沒有作必要的提示。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篇作品,現(xiàn)就筆者目力所及,試補充如下。 一、田園將蕪胡不歸 《詩經(jīng)·邶風(fēng)·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二、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三、實迷途其未遠(yuǎn) 《離騷》——回朕車以復(fù)路兮,及行迷之未遠(yuǎn);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進(jìn)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fù)修吾初服。 四、覺今是而昨非 《莊子·寓言》——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時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
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fù)靈以生?!Q而當(dāng)律,言而當(dāng)法。
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五、三徑就荒 《太平御覽》——蔣詡,字元卿,杜陵人。為兗州刺史,王莽為宰衡。
詡奏事到灞上,稱病不進(jìn),歸杜陵。荊棘塞門,舍中三徑,終身不出。
六、審容膝之易安 《韓詩外傳·卷九》——楚莊王使使賚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計之?!?/p>
即謂夫人曰:“楚欲以我為相,今日相,即結(jié)駟列騎,食方丈于前,如何?”婦人曰:“夫子以織屨為食,食粥毚履,無怵惕之憂者,何哉?與物無治也。今如結(jié)駟列騎,所安不過容膝;食方丈于前,所甘不過一肉。
以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殉楚國之憂,其可乎?”于是遂不應(yīng)聘,與婦去之。 七、感吾生之行休 《莊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不為福先,不為禍?zhǔn)?,感而后?yīng),追而后動,不得已而后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
故無天災(zāi),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zé)。其生若浮,其死苦休。
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
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八、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 《莊子·天地》——堯觀乎華。
華封人曰:“嘻,圣人!請祝圣人?!薄笆故ト藟??!?/p>
堯曰:“辭?!薄笆故ト烁??!?/p>
堯曰:“辭。”“使圣人多男子?!?/p>
堯曰:“辭?!狈馊嗽唬骸皦?、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yǎng)德也,故辭?!?/p>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萬民,必授之職。
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圣人,鶉居而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于帝鄉(xiāng);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堯隨之,曰:“請問。”
封人曰:“退已!” 九、或植杖而耘耔 《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
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
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十、聊乘化以歸盡 《莊子·田子方》——仲尼曰:“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日出東方而入于西極,萬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則存,是入則亡。萬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
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郊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規(guī)乎其前,丘以是日徂。
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短短三百多字的文章,用典達(dá)十處之多,而且這些典故,除了直接取自道家的代表作《莊子》外,其余全是儒家典籍中的隱士題材。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p>
(《論語·泰伯》)接輿、蔣詡、北郭先生、荷蓧丈人等便是他們的代表。這些人大都生當(dāng)亂世,知道統(tǒng)治者不足與有為,又不愿“知其不可為而為”,于是就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避世保身。
再聯(lián)系陶淵明所處的東晉的時代環(huán)境,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和“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歸去來兮辭〉序》)之外,“窮則獨善其身”的隱士情結(jié)也是他辭官回鄉(xiāng)的一個重要原因。 ———————————————————————————————————————————— 這位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他歸納了10個用典的地方,剩下的你可以請教你的老師。
有的時候用典和借代不好區(qū)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
撫州臨川人(現(xiàn)為撫州東鄉(xiāng)縣上池里陽村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謚號“文”。
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
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鎮(zhèn)榜進(jìn)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xué)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
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jì)中國最偉大改革家。
王安石推行的變法,歷史上的評價多有不同。北宋時期,其反對派就以修史的方法進(jìn)行批評。
到了南宋,再次通過修史的方法對其改革進(jìn)行定性,指出王安石變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滅亡(有說法指出是南宋朝廷為了推卸皇室的責(zé)任)。以后歷朝歷代均以此作為依據(jù),對其變法做出這樣的判斷,以至于在宋元話本里有文章專門諷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鄉(xiāng)的一些文人出于同鄉(xiāng)的原因進(jìn)行了一些爭辯,例如陸九淵等。 歷史發(fā)展到近代,中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變故,改革的呼聲日益提高,所以對王安石變法開始進(jìn)行正面的評價,主要的人物有梁啟超、嚴(yán)復(fù)等,他們從社會現(xiàn)實需要出發(fā),呼吁改革精神。
以后對王安石變法的研究越來越多,并在民國時期有所推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王安石的評價主要從階級等角度出發(fā),以后逐漸取消了這種方法,從具體的利益角度來看他的變法。
主要研究者有漆俠、鄧廣銘等。 在海外,美籍華裔歷史學(xué)家黃仁宇就認(rèn)為,王安石的多項改革,涉及將當(dāng)時的中國進(jìn)行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以及數(shù)目字管理,但不見容于當(dāng)時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關(guān)技術(shù)能力而無法取得成功。
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長信,列舉實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fù)舊制。
〈答司馬諫議書〉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p>
正是王安石的寫照。 從文學(xué)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杰出的成就。
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fēng)靡一時的浮華余風(fēng)作出了貢獻(xiàn)。但是,安石的文學(xué)主張,卻過于強調(diào)“實用”,對藝術(shù)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
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xiàn)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風(fēng)范,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1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