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山房藏書記
蘇軾 〔宋代〕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悅于人之耳目,而不適于用。金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有適于用,而用之則弊,取之則竭。悅于人之耳目而適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賢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見,各隨其分;才分不同,而求無不獲者,惟書乎?
自孔子圣人,其學必始于觀書。當是時,惟周之柱下史老聃為多書。韓宣子適魯,然后見《易》《象》與《魯春秋》。季札聘于上國,然后得聞《詩》之風、雅、頌。而楚獨有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所以時, 得見《六經》者蓋無幾,其學可謂難矣。而皆習于禮樂,深于品德,非后世正人所及。自秦漢以來,作者益眾,紙與字畫日趨于簡潔。而書益多,士莫不有,然學者益以茍簡,何哉?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吟誦,生怕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詞學術,當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擇,少時讀書于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擇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為李氏山房。藏書凡九千余卷。公擇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己有,發(fā)于文詞,見于行事,以聞名于當世矣。而書固自若也,未嘗少損。將以遺來者,供其無量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當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無所用于世,惟得數年之閑,盡讀其所未見之書。而廬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蓋將老焉。盡發(fā)公擇之藏,拾其余棄以自補,庶有利乎!而公擇求余文以為記,乃為一言,使來者知昔之正人見書之難,當今之學者有書而不讀為惋惜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象牙、犀角、珍珠、美玉這些奇特名貴的物品,盡管能夠使人賞心悅目,卻不實用。金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盡管具有實用價值,用過之后就會破損,取來就會用完。既能愉悅人的耳目又具有實用性;用過不會破損、取來不會用完;有賢達的人和無賢達的人都能夠依憑各自的資質而各有所得;品德崇高的人和聰明睿智的人都能憑借各自的天資而各有發(fā)現;資質天資不同但是只需求取就不會沒有收獲的,大約只要書本了吧。
從圣人孔子開端,人們的學習就必定都是從讀書開端。在那個年代,只要東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具有許多的書。韓宣子出訪魯國,才見到《周易》《象魏》和《魯春秋》。季札出訪地處華夏的魯國,這才得以欣賞到風、雅、頌的演奏。而楚國僅有左史倚相,能讀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五帝時的艱澀難明的古書。出世在那個年代的讀書人,能夠讀到儒家六部經典之作的人大約沒有幾個,他們的學習條件能夠說是十分艱苦的。但是他們都熟諳禮制和音樂,在品德上具有深沉的涵養(yǎng),這些都不是子孫的讀書人所能企及的。
自從秦漢以來,著書的人越來越多,紙張和文字筆畫一天天趨于簡潔,因此書本也隨之日趨豐厚,讀書的人沒有哪一個沒有書的,但是學習、讀書的人卻越來越不仔細,這是什么原因呢?我還趕得上見到那些老一輩的儒學先生,聽說他們小時候,想要找《史記》《漢書》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親自動手謄寫,日夜背誦,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歸還了。近年來書商間彼此曲折翻刻刊印書本,諸子百家的書,每天都有千萬撒播于世。關于讀書人來說,當今的書是如此多又如此簡單得到,照理說他們的文章詞采和學術造詣,應當比古人好上許多倍。但是現在參加科舉考試的年青士子,全都把書捆扎起來而不去閱覽,言談空空如也;漫無基礎,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的老友李公擇,年青時曾在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讀書。公擇脫離以后,山中的人思念他,便把他住過的當地命名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書共有九千多卷。公擇現已廣泛地涉獵了各類圖書,探討了它們的源流,采擷了其間的精華,而且細心品嘗了其間的甘旨,化為已有,體現于文章中,體現內行動上,因此聞名于當世。但是那些書仍然像它們本來的姿態(tài),并沒有絲毫的損毀。公擇計劃把這些書留傳給后來的人,供他們對書本無限的需求,從而滿意他們的智慧和天資所應當得到的常識。所以不把書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從前住過的僧舍中,這是品德崇高的人的苦心。
我現已是年老多病的人了,關于社會沒有很大的用處了,只期望能有幾年的空閑,遍讀李君藏書中我還沒有見過的書。而廬山本來就是我期望旅游而一向沒能去成的當地,大約我將終老于此了。我把公擇的藏書全都翻出來,拾取他剩下擱置的東西來補償自己的缺點,或許會有所收益吧!而公擇要我寫篇文章作為他的廬山藏書記,所以才寫下了上面的一席話,讓后來的人得知以前的正人見到書的困難,而當今的讀書人有書卻不讀,是十分惋惜的。
注釋
李氏:指李常,字公擇,南昌建昌人,曾做過齊州(今山東濟南)知州,是黃庭堅的舅父。
象:象牙。犀:犀牛角。珠:珍珠。玉:美玉。
怪珍:奇特名貴。
金石:金屬和石料。
五谷:上古時五種谷物的總稱,具體說法不同:有的以黍、稷、麥、豆、麻為五谷,有的則以稻、稷、麥、豆、麻為五谷,后世成為谷物的泛稱。
六材:古代制造弓所用的六種資料,即干、角、筋、膠、絲、漆。
弊:通“敝”,寒酸,損壞。竭:盡。
賢不肖:即賢與不賢,意即賢達的人和不賢達的人。
才:才能。
仁:即仁者,指品德涵養(yǎng)高的人。
智:即智者,指有聰明智慧的人。分:天資,資質。
“自孔子”二句:意即自從圣人孔子開端,人們的學習都必定是從讀書開端的。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其時的書是用熟牛皮編(即韋編)的竹簡,孔子卻因吃苦勤苦而致書被屢次讀破(即三絕,三是約數)。
柱下史:掌管王室藏書的官,常侍立殿廊柱下,因此得名。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謚號為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有《品德經》(又叫《老子》)一書。曾任東周王室柱下史。
韓宣子:名起,春秋時晉國大夫。適:到,去。據《左傳·昭公二年》記載,晉平公派韓宣子拜訪魯國,“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矣。’”《易》:即《周易》。《象》:據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引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六說,當指《象魏》,象魏本是宮門外懸掛法則使大眾知曉之處,后轉而指代法則,此《象》即指代魯國歷代政令。一說《易》《象》指《周易》的《象辭》。《魯春秋》:《春秋》本是其時各國史書的通稱,《魯春秋》便是魯國的前史書,經孔子修訂后成為現在專指的《春秋》。
季札(zhá):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令郎季札出訪魯國,魯國樂工為之歌《周南》《召南》《風》《雅》《頌》,他逐個加以評論。聘:出訪,指古代諸侯之間或諸侯與天子之間派使節(jié)問候。上國:華夏地區(qū)的諸侯國,此指魯國。
《詩》之風、雅、頌:即指《詩經》中的《國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
左史倚相:左史,史官名。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倚相,人名,春秋時楚國的左史。他學識淵博,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靈王曾對大臣子革贊揚倚相說:“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薄度龎灐贰段宓洹贰栋怂鳌贰毒徘稹罚合鄠鳛槿?、五帝時的古書,字句艱澀難明,久已失傳。
六經:儒家的六種經典著作,即《詩經》、《尚書》、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周易》、《春秋》以及早已失傳的《樂經》,也稱“六藝”。蓋:副詞,表明推測,意即大約、或許。
作者:寫書的人。紙與字畫日趨于簡潔:秦漢以來書寫資料由甲骨、竹簡轉變?yōu)榻z帛和紙,日趨便當,而文字也由繁難的大篆、大篆簡化為小篆、隸書,再簡化為楷體。這方便了書本的流通。
學者:學習的人。益:愈加。
茍簡:大意,草率。
老儒:老儒生,老學者。
市人:買賣人,此指書商。
幕刻:翻印。
倍蓰(xǐ):超越數倍。蓰,本意為五倍,此處泛指。
科舉:從隋朝開端,歷代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考試取士而得名。游談:空談。游:踏實不實。
廬山:在江西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南依鄱陽湖。相傳秦末匡氏七兄弟廬居此山,故亦名匡廬山。五老峰:廬山南面的一座高峰,如五位白叟并坐,因此得名。
凡:一共。
涉其流,探其源:指廣泛涉獵、探討了圖書、常識的源流演化。采剝:即采摘,采擷。剝,通“撲”,意即擊打,采摘,《詩經·豳風·七月》有“八月剝棗”。華實:即花和果實。華,通“花”,此作精華解。
膏味:甘美的滋味。行事:干事,意即待人接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象牙、犀角、珍珠、美玉這些奇特名貴的物品,盡管能夠使人賞心悅目,卻不實用。金石、草木、絲麻、五谷、六材,盡管具有實用價值,用過之后就會破損,取來就會用完。既能愉悅人的耳目又具有實用性;用過不會破損、取來不會用完;有賢達的人和無賢達的人都能夠依憑各自的資質而各有所得;品德崇高的人和聰明睿智的人都能憑借各自的天資而各有發(fā)現;資質天資不同但是只需求取就不會沒有收獲的,大約只要書本了吧。
從圣人孔子開端,人們的學習就必定都是從讀書開端。在那個年代,只要東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具有許多的書。韓宣子出訪魯國,才見到《周易》《象魏》和《魯春秋》。季札出訪地處華夏的魯國,這才得以欣賞到風、雅、頌的演奏。而楚國僅有左史倚相,能讀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五帝時的艱澀難明的古書。出世在那個年代的讀書人,能夠讀到儒家六部經典之作的人大約沒有幾個,他們的學習條件能夠說是十分艱苦的。但是他們都熟諳禮制和音樂,在品德上具有深沉的涵養(yǎng),這些都不是子孫的讀書人所能企及的。
自從秦漢以來,著書的人越來越多,紙張和文字筆畫一天天趨于簡潔,因此書本也隨之日趨豐厚,讀書的人沒有哪一個沒有書的,但是學習、讀書的人卻越來越不仔細,這是什么原因呢?我還趕得上見到那些老一輩的儒學先生,聽說他們小時候,想要找《史記》《漢書》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親自動手謄寫,日夜背誦,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歸還了。近年來書商間彼此曲折翻刻刊印書本,諸子百家的書,每天都有千萬撒播于世。關于讀書人來說,當今的書是如此多又如此簡單得到,照理說他們的文章詞采和學術造詣,應當比古人好上許多倍。但是現在參加科舉考試的年青士子,全都把書捆扎起來而不去閱覽,言談空空如也;漫無基礎,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的老友李公擇,年青時曾在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讀書。公擇脫離以后,山中的人思念他,便把他住過的當地命名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書共有九千多卷。公擇現已廣泛地涉獵了各類圖書,探討了它們的源流,采擷了其間的精華,而且細心品嘗了其間的甘旨,化為已有,體現于文章中,體現內行動上,因此聞名于當世。但是那些書仍然像它們本來的姿態(tài),并沒有絲毫的損毀。公擇計劃把這些書留傳給后來的人,供他們對書本無限的需求,從而滿意他們的智慧和天資所應當得到的常識。所以不把書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從前住過的僧舍中,這是品德崇高的人的苦心。
我現已是年老多病的人了,關于社會沒有很大的用處了,只期望能有幾年的空閑,遍讀李君藏書中我還沒有見過的書。而廬山本來就是我期望旅游而一向沒能去成的當地,大約我將終老于此了。我把公擇的藏書全都翻出來,拾取他剩下擱置的東西來補償自己的缺點,或許會有所收益吧!而公擇要我寫篇文章作為他的廬山藏書記,所以才寫下了上面的一席話,讓后來的人得知以前的正人見到書的困難,而當今的讀書人有書卻不讀,是十分惋惜的。
注釋
李氏:指李常,字公擇,南昌建昌人,曾做過齊州(今山東濟南)知州,是黃庭堅的舅父。
象:象牙。犀:犀牛角。珠:珍珠。玉:美玉。
怪珍:奇特名貴。
金石:金屬和石料。
五谷:上古時五種谷物的總稱,具體說法不同:有的以黍、稷、麥、豆、麻為五谷,有的則以稻、稷、麥、豆、麻為五谷,后世成為谷物的泛稱。
六材:古代制造弓所用的六種資料,即干、角、筋、膠、絲、漆。
弊:通“敝”,寒酸,損壞。竭:盡。
賢不肖:即賢與不賢,意即賢達的人和不賢達的人。
才:才能。
仁:即仁者,指品德涵養(yǎng)高的人。
智:即智者,指有聰明智慧的人。分:天資,資質。
“自孔子”二句:意即自從圣人孔子開端,人們的學習都必定是從讀書開端的。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其時的書是用熟牛皮編(即韋編)的竹簡,孔子卻因吃苦勤苦而致書被屢次讀破(即三絕,三是約數)。
柱下史:掌管王室藏書的官,常侍立殿廊柱下,因此得名。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謚號為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有《品德經》(又叫《老子》)一書。曾任東周王室柱下史。
韓宣子:名起,春秋時晉國大夫。適:到,去。據《左傳·昭公二年》記載,晉平公派韓宣子拜訪魯國,“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矣?!薄兑住罚杭础吨芤住?。《象》:據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引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六說,當指《象魏》,象魏本是宮門外懸掛法則使大眾知曉之處,后轉而指代法則,此《象》即指代魯國歷代政令。一說《易》《象》指《周易》的《象辭》?!遏敶呵铩罚骸洞呵铩繁臼瞧鋾r各國史書的通稱,《魯春秋》便是魯國的前史書,經孔子修訂后成為現在專指的《春秋》。
季札(zhá):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令郎季札出訪魯國,魯國樂工為之歌《周南》《召南》《風》《雅》《頌》,他逐個加以評論。聘:出訪,指古代諸侯之間或諸侯與天子之間派使節(jié)問候。上國:華夏地區(qū)的諸侯國,此指魯國。
《詩》之風、雅、頌:即指《詩經》中的《國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
左史倚相:左史,史官名。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倚相,人名,春秋時楚國的左史。他學識淵博,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靈王曾對大臣子革贊揚倚相說:“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相傳為三皇、五帝時的古書,字句艱澀難明,久已失傳。
六經:儒家的六種經典著作,即《詩經》、《尚書》、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周易》、《春秋》以及早已失傳的《樂經》,也稱“六藝”。蓋:副詞,表明推測,意即大約、或許。
作者:寫書的人。紙與字畫日趨于簡潔:秦漢以來書寫資料由甲骨、竹簡轉變?yōu)榻z帛和紙,日趨便當,而文字也由繁難的大篆、大篆簡化為小篆、隸書,再簡化為楷體。這方便了書本的流通。
學者:學習的人。益:愈加。
茍簡:大意,草率。
老儒:老儒生,老學者。
市人:買賣人,此指書商。
幕刻:翻印。
倍蓰(xǐ):超越數倍。蓰,本意為五倍,此處泛指。
科舉:從隋朝開端,歷代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考試取士而得名。游談:空談。游:踏實不實。
廬山:在江西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南依鄱陽湖。相傳秦末匡氏七兄弟廬居此山,故亦名匡廬山。五老峰:廬山南面的一座高峰,如五位白叟并坐,因此得名。
凡:一共。
涉其流,探其源:指廣泛涉獵、探討了圖書、常識的源流演化。采剝:即采摘,采擷。剝,通“撲”,意即擊打,采摘,《詩經·豳風·七月》有“八月剝棗”。華實:即花和果實。華,通“花”,此作精華解。
膏味:甘美的滋味。行事:干事,意即待人接物。
賞析
這是一篇別致的“勸學篇”。記敘了李氏力學苦讀的成就和家中藏書的情況,贊揚了李氏藏書以遺來者的仁者之心。同時它從前史視點考查了書本的開展及對社會的重要效果,批判了其時科舉士子“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浮浪風氣,強調了仔細讀書的必要性。全文結構清晰、敘議結合,是一篇關于古代藏書的可貴佳作,也是讀者了解宋代藏書狀況的參閱史料。
文章一開端就論說了書的名貴,作者舉了兩類東西作烘托,如“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使人見了喜愛、聽了悅耳的長處,但并沒有普遍運用的價值;金石草木絲麻等物品,有普遍的運用價值,但又有運用損耗和來源缺少的弊病。在這兩個烘托下,作者才引出書本的名貴——有上面兩類東西的長處,而沒有它們的缺點,不管什么人都能從中得到一些益處。運用這種比照辦法,既生動又淺顯,書的名貴價值一下就顯示出來了。“書中自有黃金屋”,也是平話名貴和讀書的長處,但意義庸俗,引人入邪。該文的比照辦法,內在健康,人人明白,富有新意。
“自孔子圣人,其學必始于觀書”這句話起著承上啟下的效果,意思是說從孔子起,人們就很注重讀書。那時書很少,只要周朝王室的書許多,求書很難。作者從不同視點舉了比如,一是楚國很大,但是只要左史官倚相能讀懂上古年代的書本;二是達官貴族如韓宣子、季札,也是到了魯國才見到《易象》和《詩經》這類書;三是其時一般讀書人,能見到六經的也很少。這些都闡明孔子年代求書很難,學習條件很差,但是那時候的讀書人卻學習得很好,“皆習于禮樂,深于品德”。作者選用博證法,有意增強可信程度,并非繁文縟節(jié),另一個效果能夠反襯古代讀書人的吃苦仔細?!胺呛笫勒怂啊?,既總結上文,又引出下文后世讀書人存在的問題。
第二段作者選用詳略結合的辦法,先概述自秦漢以來,書逐步多了,得到書本現已很簡單了,但學者卻“益以茍簡”,學習態(tài)度越來越不那么仔細了。這是從前史的視點作扼要的敘說,再從親自見聞方面加以證明。蘇軾先從自己聽見過老儒先生講起,“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是指求書難;“皆手自書,日夜吟誦,生怕不及”是敘說學習吃苦。
再寫所見,目睹現在書越來越多,求書極其簡單,但是“后生科舉之士”卻“束書不觀,游談無根”。前史視點從簡,所見所聞從詳,重點是落在批判后生科舉之士不愛讀書的壞習氣上。文章前面用“何哉”,后邊又用“此又何也”,兩相照應,都是質問不注重讀書是什么緣故,表明兩重嘆息。一問再問,問而不答,留給讀者去想,寓勸于問,意味深長。
涓涓流水歸大海,作者前面寫的襯托,意圖還是在于寫李君山房藏書的意義?!坝嘤压珦瘛笔墙淮宋?,闡明李氏與作者自己的聯系?!吧贂r讀書于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交待讀書和藏書的時刻和地點,這是寫記的基本要素?!吧街兄怂贾保菍懤罹臑槿松钍苌饺俗鹁??!安貢簿徘в嗑怼?,是闡明藏書的數量?!肮珦窦纫焉嫫淞鳌敝痢耙月動诋斒酪印边@段反映李君讀書仔細、獲益頗深,品行受人尊敬。“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之僧舍”闡明李君藏書的與眾不同,意圖為了“將以遺來者”,它運用重復的修辭手段,有意加以提及?!按巳收咧囊病保酱?,文章側重頌揚了李君藏書的善舉和忘我的質量。最后,作者表明要抓緊時刻好好閱覽李君藏書,以資自補的希望。同時趁寫記的時機,奉勸來者和今之學者要愛惜書的名貴,改變有書不讀的缺點。既與前面論說相照應,又完成了作記勸學的意圖。
全文首要選用了談論與敘說相結合的寫法,先議后敘,把書的名貴、求書之難、學者日趨不注重讀書的道理和現象寫透,再寫李君藏書的意義。文章內容層層襯托、前后照應,在談論中運用了比照、烘托、博證等方法,有力地加強了生動性和說服力。作者在言語方面很少用排偶句,大多是良莠不齊的散行句,顯得十分天然。
我們是專業(yè)的WordPress網站建設團隊,提供高品質的WordPress主題。新主題微信公眾號:www-xintheme-com,歡迎熱愛WordPress的每一位朋友關注!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6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