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立面圖是啥東西我不會,可以給你截下畫視圖和剖面(視)圖的基本知識。
基本視圖:
向視圖:
斜視圖:
局部視圖:
單一剖切視圖、單一斜剖、單一圓柱剖。單一圓柱斜剖、幾個平面平行剖。幾個平面相交剖。復合剖。旋轉剖。階梯剖等(可得到全剖、半剖和局部剖視圖)
斷面圖:有移出斷面和重合斷面等,建議看看有關教程吧?。。。?!
在與房屋立面平行的投影面上所作房屋的正投影圖,稱為建筑立面圖,簡稱立面圖。
其中反映主要出入口或比較顯著地反映出房屋外貌特征的那一面的立面圖,稱為正立面圖,其余的立面圖相應地稱為背立面圖和側立面圖。但通常也按房屋的朝向來命名,如南立面圖,北立面圖、東立面圖和西立面圖等。有時也按軸線編號來命名,如①~⑨立面圖或A~ E 立面圖等。 按投影原理,立面圖上應將立面上所有看得見的細部都表示出來。但由于立面圖的比例較小,如門窗扇、檐口構造、陽臺欄桿和墻面復雜的裝修等細部,往往只用圖例表示。它們的構造和做法,都另有詳圖或文字說明。因此,習慣上往往對這些細部只分別畫出一兩個作為代表,其它都可簡化,只需畫出它們的輪廓線。若房屋左右對稱時,正立面圖和背立面圖也可各畫出一半,單獨布置或合并成一張圖。合并時,應在圖的中間畫一條鉛直的對稱符號作為分界線。
房屋立面如果有一部分不平行于投影面,例如成圓弧形、折線形、曲線形等,可將該部分展開到與投影面平行,再用正投影法畫出其立面圖,但應在圖名后注寫“展開”兩字。對于平面為回字形的房屋,它在院落中的局部立面,可在相關的剖面圖上附帶表示。如不能表示時,則應單獨繪出。
立面設計采用的主要處理方法有:門窗的安排與墻面的虛實對比;利用陽臺、雨篷、凹廊等使墻面凹凸變化,產生生動的陰影效果;墻面作水平劃分、垂直劃分或分格式劃分;利用墻面材料質地與色彩的變化,給人以不同的美感。
根據(jù)平面上水平方向的各種尺寸及剖面上垂直方向的尺寸,畫出建筑物四個不同方向上的立面,并對平面、剖面加以調整、統(tǒng)一和加工,以達到美觀的目的。
擴展資料
根據(jù)建筑外觀的構成元素來劃分,建筑外立面設計的元素包括建筑入口、墻體、屋頂、門窗、細部以及環(huán)境。
1、人口。建筑人口的設計在建筑外立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建筑外立面的人口與建筑臺階、坡道、雨篷、標志、裝飾構筑物等共同組成建筑的人口與門頭,成為建筑外觀中重要的組成元素之一,也是建筑外立面設計重要推敲的部位。
2、墻體。墻體在建筑外立面中占有絕大部分的面積,對建筑外立面的形式、風格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墻體在設計時要滿足承重、圍護、分隔空間等使用功能的需求,同時對不同的建筑結構形式,墻體所起的作用也有區(qū)別。
3、門窗。門作為建筑的構成元素,意味著建筑的入口,同時也具有堅固的防護性。門的設計需要注意門的尺度、開啟方式、造型、門與周邊界面的處理、門的細部設計等。
窗戶在設計時,需要考慮窗戶的尺寸是否符合相關規(guī)范的要求,窗口的尺寸還應符合熱工技術指標的要求。窗口的尺寸還應滿足采光通風的要求,滿足窗地比等指標要求。
窗戶在設計時還需考慮隔聲、保溫隔熱等物理指標性能,外墻窗戶的設置還要考慮室內空間的劃分和空間的高度,形式要與建筑的形象、風格統(tǒng)一協(xié)調。
4、屋頂。屋頂在設計時也需要考慮建筑的保溫、隔熱等物理指標的要求,在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屋頂需要設置保溫層,增加建筑的保溫性;而在夏熱冬暖等地區(qū)需要考慮屋頂?shù)母魺嵩O計,需要設置通風層、蓄水屋面、種植屋面等,達到降低室內溫度的作用。同時屋頂應做好防水設計,設置防水混凝土、高分子防水材料、改性瀝青等防水層。
5、細部。建筑外立面的細部設計可分為功能性細部設計和裝飾性細部設計兩種。功能性細部設計是功能性構件本身的細部設計以及與其他構件之間連接處的細部處理,而裝飾性細部設計是指線腳、雕塑、圖案、紋樣等,是從美觀的角度對建筑的外立面進行裝飾。
6、環(huán)境。與建筑人口連接處的硬質鋪裝設計要求流線應便捷,使行人能夠方便地到達建筑入口。對于小型的,人流量少的建筑可以采用道路連接;對于大型的,人流量多的建筑需采用廣場的形式連接以滿足疏散的要求,廣場的面積應符合相應的規(guī)范和要求。此外,對于大型的建筑還應至少有兩個口部與城市道路連接。
在建筑場地允許的情況下需設置汽車停車位(場)和自行車停車位(場),停車位(場)的設置需滿足相關規(guī)范的要求。人流的流線與車流的流線應分開設置,停車位(場)最好采用綠籬與其他場地分隔。
綠化設計、環(huán)境設施設計、水體設計、雕塑等是屬于景觀設計方面的要求,滿足停留、等候人群的觀景需求,也滿足建筑綠化率的要求,同時也體現(xiàn)建筑人性化的設計,拉近人與建筑的距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建筑外立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建筑立面設計
建筑外立面設計的造型手法:
1.加法——將基本的幾何形體進行各種組合,從而產生抽象而又豐富的立面形式。
2.減法——將基本的幾何形體,按照形式構成規(guī)律進行消減,對建筑進行切割,減去原形體中不足的地方,使之成為新的形態(tài)。
3.凹凸——使建筑產生虛實變化。
4.重復——將有個性的單體更加突出。
5.穿插——是一種相交的形態(tài),將面與體相交、體與體的穿插相交,也可以是虛實兩部分的穿插,構成新的形態(tài)
6.旋轉——將一個或幾個部分圍繞一個中心運動的概念性過程,改變形式空間的方向,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對應關系。
7.斷裂——有意識的將形態(tài)進行斷裂破壞,激發(fā)觀者的藝術參與性.可以突破過分的完整形態(tài)的封閉和沉悶。
8.拉伸——可以使建筑的某一部分成為重點突出.
9.錯位——移動的方向保持不變.
10.仿生——不是簡單的模仿動物\植物,而是吸收他們生長的機理及自然生態(tài)的規(guī)律,結合建筑自身的特點進行一種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其中包括:形態(tài)仿生,結構放生,功能仿生材料仿生。
建筑外立面設計的原則:
1.時代性原則:立足于時代又要超越時尚,把握時代的根基 ----- 經典與傳統(tǒng)首先,要立足于時代,既要從時尚中尋求靈感,又要超越時尚把握住內在的本質。一方面是對經典永恒價值有選擇的借鑒,另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內在精神有目的的傳承。因為,經典和傳統(tǒng)積淀了很多真正反映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技術條件、文化價值、氣候條件等有價值的原則和經驗,其中對當代有現(xiàn)實意義的基因就會顯現(xiàn)出來,并長久的發(fā)揮作用。
2.地域性原則:一個民族或地域的建筑特色,來源于本國本區(qū)域建設資源的最佳利用。(廣義講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體現(xiàn)地域特色和文化,使人們在精神上有歸屬感。自然資源,如地形、光線、風和氣候等;人文資源,如種族、身份、歷史、風俗,以及構造方法等。建筑立面裝飾應該在尊重地方自然資源預人文資源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才能體現(xiàn)地域特色、文化,使人們在情感上得到一種認同和歸屬。
3.大眾性原則:
第一,建筑立面裝飾不應是設計師個性化的體現(xiàn)和實驗性的產物,而是綜合社會、經濟、技術、文化等諸多因素的設計。
第二,建筑立面裝飾應該注意到人們的生活經驗和審美習慣,創(chuàng)造出能夠為廣大群眾所理解和認同的裝飾,做到“雅俗共賞”。由于建筑最終是為大眾服務的,所以設計師更應該從大眾的需要出發(fā)進行設計,使設計與大眾聯(lián)系起來。
建筑立面:建筑立面是指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間直接接觸的界面,以及其展現(xiàn)出來的形象和構成的方式,或稱建筑內外空間界面處的構件及其組合方式的統(tǒng)稱。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86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