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服 騎 射
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他們雖然和趙國沒有發(fā)生大的戰(zhàn)爭,但常有小的掠奪戰(zhàn)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長褲,作戰(zhàn)騎在馬上,動作十分靈活方便。開弓射箭,運用自如,往來奔跑,迅速敏捷。而趙國軍隊雖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為步兵和兵車混合編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長袍,甲胄笨重,騎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戰(zhàn)中常常處于不利地位。鑒于這種情況,趙武靈王就想向胡人學習騎馬射箭。要學習騎射,首先必須改革服裝,采取胡人的短衣、長褲服式。
于是,武靈王于公元前302年開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為首的一些人的反對。武靈王為了說服公子成,親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說明學習胡服的好處,終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帶頭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極力反對。他們指責武靈王說:“衣服習俗,古之理法,變更古法,是一種罪過。”武靈王批駁他們說:“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襲的,有什么禮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據(jù)時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規(guī),根據(jù)不同的情況而制定禮儀。禮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蔽潇`王力排眾議,在大臣肥義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國改穿胡人的服裝,因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擁護。
武靈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接著訓練騎兵隊伍,改變了原來的軍事裝備,趙國的國力也逐漸強大起來,不但打敗了過去經(jīng)常侵擾趙國的中山國,而且還向北方開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為當時的“七雄”之一。郭沫若無其事961年秋游叢臺時曾賦詩一首,詩中說到“騎射胡服思雄才”,便是引用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的史績,這段事實見諸于《史記.趙世家》。如今,“胡服騎射”已經(jīng)成為了改革的同義詞。
毛遂自薦 旁白:“毛遂自薦”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說的是平原君的門客毛遂在趙國都城邯鄲被包圍的危急時刻,自告奮勇、力斥楚王的故事。
第一幕 說服楚王 平原君 力勸楚王 楚王 極力推脫 衛(wèi)兵 持戟站立 第二幕 毛遂自薦 (琵琶配樂,表達平原君憂慮的心情。) 隨從:吾君為何焦慮??? 平原君:哎!眼下我正要奉命去楚國求救兵,但我擔心楚國因為害怕秦國而不會輕易出兵。
所以,我打算先以好言好語相勸,以打動楚王,同意出兵,如果能成功,那就再好不過了。如果他不同意出兵,我再以武力威逼,只有他同意出兵,我等才能回來呀! 隨從:??!對,此行使命太重要了! 平原君:是呀,是呀,我家賓客千人,真正具備文才武略的人可是太少啰! 毛遂:吾君不必多慮,把我也算上,湊個數(shù)吧! 平原君:嗯?先生在我門下幾年了? 毛遂:三年。
平原君:哦,哈哈。世上有才干的人就像裝進布袋里的鐵錐一樣,它鋒利的錐尖立即就會露出來。
你在我這里已經(jīng)三年了,卻沒有一個人稱頌過你,也沒有聽說過你有什么本領(lǐng),可見先生沒什么才干,先生還是不去為好。 毛遂:那就請您把我裝進布袋里吧!要是早把我裝進布袋里,何止露出一點尖來,恐怕連錐子把都露出來了。
平原君:好,試試吧。來人! 衛(wèi)士:在! 平原君:備車出發(fā)。
第三幕 力斥楚王 平原君:極力勸說楚王。 楚王:一直猶豫不肯答應(yīng)。
毛遂:聯(lián)合抗秦的計劃兩句話就定了,談了半天,遲遲不定,是何道理? 楚王:噢?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我的門客。 楚王:還不快給我下去,我與你的主人談話,你上來干什么? (琵琶配樂襯托毛遂的慷慨陳詞,劇情達到高潮。)
毛遂:大王,你敢于這樣無理地申斥我,是憑借著你楚國百萬雄兵,如今我距離你不到十步遠,楚國的軍隊你也無法依靠啦!大王,你的性命就掌握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主君就在面前,你這樣無理地申斥我,你把我的主君又置于何種地位呢?我聽說商朝的成湯一開始只有七十里地盤,結(jié)果最終卻打下了天下;周文王也只有百里土地,而終使天下的諸侯向他稱臣,他們不是憑借著兵多地廣,而是能根據(jù)形勢發(fā)揮出威力。
而今,楚國有土地五千里,精兵百萬,這是稱霸天下最大的本錢呀!這樣一個強大的楚國,又有誰能戰(zhàn)勝得了呢?然而,秦將百起,無名小輩,帶著幾萬兵,頭一仗就占領(lǐng)了你們楚國的國都,第二仗,就燒了余林,第三仗就燒了你們祖先的宗廟,連你們的祖先都受到了侮辱,這百年的仇怨,連我們趙國都感到羞辱,難道大王您就不感到恥辱嗎?趙楚聯(lián)合抗秦是為了楚國,而不是為了我們趙國呀!大王。 楚王:嗯,是的,是的,正像先生所說的那樣,我一定用我楚國的全部力量與趙國聯(lián)合抗秦。
毛遂:那么,定下來沒有呢? 楚王:定了!定了! 毛遂:好!來人,取雞狗馬血來! 衛(wèi)士:取雞狗馬血來! 丫環(huán):送上雞狗馬血。 (琵琶配樂體現(xiàn)趙楚聯(lián)合的歡樂氣氛。)
毛遂:趙楚訂立聯(lián)合抗秦的盟約,大王,您先上請,其次是我的主君,然后是我。 (毛遂、平原君、楚王,一飲而盡。)
旁白:“毛遂自薦”就是毛遂自告奮勇來推薦自己。雖然,三年來在平原君府上,未見毛遂有所表現(xiàn),然而經(jīng)過說服楚王出兵抗秦這件事,充分地顯示出毛遂的見識才干,大智大勇。
平原君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目光短淺,險些失去毛遂這樣的人才。通過“毛遂自薦”這個成語的表演,我們應(yīng)該學習毛遂自我推薦的精神,同時吸取平原君險些失去人才的教訓,爭當伯樂,為社會多做貢獻。
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周部落……) 文王:當今亂世,紂王無道,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我怎樣才能救民于水火呢? 隨從:大王休要憂慮,先前計劃今日出去打獵,日期已至,可否起身? 文王:本王若要出巡打獵,能獵到什么好東西呢? 隨從:待小人出去找個占卜者,預(yù)料一下后事如何? 文王:快去!快去!休要誤了本王的好運,趕快去找,不得有誤!隨從:遵命! (稍后……) 隨從:大王!小人已把那神人請來了,正在殿外恭候! 文王:有請。 占卜:大王! 文王:尊師預(yù)測本王今日出巡有何好運? 占卜:待本師測之! 文王:??!尊師!你這卦算得怎么樣了? 占卜:依卦相看,大王獵到的既不是虎,也不是豹,而是輔佐大王的治國之能臣?。?文王:好!好!好!尊師此卦算得極為巧妙!來人!重賞千金,送尊客! (渭水河岸……) 姜尚:據(jù)說周部落姬昌,寬厚仁愛,愛民如子,可能有得之天下的希望,待老夫天天到這渭水河岸釣魚,終將一日,必定能見到他! 隨從:你這糟老頭!見了文王,還不參拜! 姜尚:哎!老夫在這釣魚多日,也不見一條魚上鉤?。?文王:敢問老先生高姓大名? 姜尚:老夫姓姜名尚,今年七十有余,在這釣魚多日,希望有個賢能之君能拜見老夫,今日見你,定為日后之君,可是你的隨從…… 文王:請恕隨從無禮!可是老先生這樣能釣到魚嗎? 姜尚:老夫這樣的釣魚法,叫做“愿者上鉤”! 文王:敢問老先生對當今亂世有何高見? 姜尚:紂這個昏君整日飲酒作樂,統(tǒng)治極為腐朽,百姓欲將暴動,大王何不趁此機會發(fā)兵,直逼朝歌,百姓必將投奔大王,大王就可以取得天下了! 文王:哎呀!原來老先生就是本王的。
引用耐人尋味的俗語、諺語、典故、事例,在哲學教學中是常見的事。如果運用得恰當,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擴展思維、豐富聯(lián)想,使學生從中受到有益的啟迪,而且可以使深奧的哲理通俗化,對全面完成教學任務(wù)會起到神奇的功效。但若運用不當,則會事與愿違、得不償失。下面就哲學教學中引用俗語、諺語、典故、事例問題,談?wù)勛约旱目捶ā?
一、引用俗語、事例要注意精選
所謂精選,是指所引用的俗語、諺語、典故、事例能恰如其分地說明和揭示教材中哲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并富有啟發(fā)性和教育性。
為了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不僅要準確把握教材基本原理的內(nèi)涵和外延,而且必須使所引用的俗語、諺語、典故、事例的內(nèi)涵和外延與教材保持一致。否則,就很難達到預(yù)期的目的。
有位年輕教師在闡述“矛盾雙方依據(jù)一定條件各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時,引用了“舍財免災(zāi)”這句俗語。為了說明其中的道理,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張某在公共汽車上遇到一個歹徒,隨身所帶的2000元錢被歹徒搶走了。他抱著“舍財免災(zāi)”的信條,未與歹徒搏斗。他認為,雖然丟了錢,但身體未受損傷。歹徒下車時,還給了他一個“甜甜的飛吻”。李某在路途遭劫,因奮力與歹徒搏斗,身負重傷,不僅所帶錢財全部被搶,還住院治療達一個月之久,真是人財兩失。
這是一個從消極方面說明矛盾雙方依據(jù)一定條件相互轉(zhuǎn)化的例子。從中可以看出,這位年輕教師只注重了對基本原理內(nèi)涵的處理,而忽視了對基本原理外延的把握,更為嚴重的是不利于對學生進行弘揚正氣、勇于同壞人壞事作斗爭的教育。所以,引用俗語、事例一定要認真精選,注意其嚴肅性、科學性和教育性。
二、引用諺語、典故要通俗易懂
所謂通俗易懂,是指所引用的俗語、諺語、典故、事例要適合學生的水平,包含的道理顯而易見,不必教師多講,學生就能理解和把握。
引用做到通俗易懂,既有利于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收集、理解俗語、諺語、典故、事例的興趣,又能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和負擔,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wù)。如果所引用的諺語、典故過難、過疏、生僻,需要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解釋,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產(chǎn)生沉悶感、厭倦感,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受挫。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應(yīng)盡量引用學生熟悉、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俗語、諺語、典故、事例。如“水滴石穿”、“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這些諺語、典故,學生熟悉易懂,道理深入淺出,內(nèi)容短小精悍。若恰當運用,定會事半功倍。
三、引用要防止喧賓奪主
教學中引用俗語、諺語、典故、事例,旨在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基本觀點、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處理不當,而占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講解所引用的內(nèi)容、情節(jié),盡管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表面上聽得津津有味,但這種喧賓奪主的做法勢必會干擾和沖淡正常的教學活動。
有位教師在講解“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不可缺少的條件”這一基本觀點時,引用了“孟母擇鄰”這個典故。此典故不僅可以較好地說明在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過程中外因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使學生明確外因必須通過內(nèi)因才能起作用,理解外因在事物變化發(fā)展中的重要性。然而,這位教師用了10多分鐘的時間講孟母3次擇鄰的經(jīng)過,并沒有結(jié)合教材的基本觀點對孟母擇鄰的原因作精辟的分析和點評。所以,用事例說明觀點這一基本教學目的未能達到。況且,上述觀點只是“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這一基本原理的一個要點,從時間上也不能保證本節(jié)課教學任務(wù)的全面完成。
在教學中引用俗語、諺語、典故、事例要做到精癬精講、精評,切忌顧此失彼、不分主次、面面俱到。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