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干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墻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于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總結: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于戰(zhàn)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 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zhàn),終于擊敗秦軍。
總結: 三遷之教:戰(zhàn)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jīng)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yè)就把 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總結:環(huán)境的重要性,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畫蛇添足: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總結: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總結:不是非要滔滔不絕才能顯出自己的本事,平時不露聲色是為長遠觀察問題,蓄積力量,不但能夠正確地預見未來,更能夠掌握適當時機 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 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偨Y:由此可見,一個集體起內訌,容易讓敵人有機可趁;惟有團結起來、同心協(xié)力對抗外敵。
才會讓敵人無機可乘。就是說,團結好了,才能一致對外,才不會被別人欺負 紙上談兵: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
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總結: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東施效顰:美女西施因病而皺著眉頭,鄰居丑女見了覺得很美,就學西施也皺起眉頭,結果顯得更丑。
后人稱這個丑女為東施??偨Y: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會適得其反 守株待兔:戰(zhàn)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結果自然再無所獲!總結: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不能死守狹隘經(jīng)驗、墨守成規(guī)。濫竽充數(shù):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拿數(shù)百人的口糧來供養(yǎng)他。齊宣王去世。
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處士聽后便逃走了總結:弄虛作假是經(jīng)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一個人如果像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樣,沒有真本事,只靠裝樣子嚇喝人,在別人還不了解真相的時候,能夠蒙混一陣子,但是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過了十幾年,秦國派兵去攻打趙國,在長平關(今山西高平縣)遇到趙國大將廉頗。
廉頗見秦兵強大,銳氣正盛,就下令讓各軍士嚴守陣地,增高堡壘,挖深壕溝,堅守不出。結果秦兵一連圍困了4個多月,也攻不下來。
這時秦國丞相范睢為秦王出了一個點子,派一些心腹門客帶上重金去賄賂趙王手下的大臣,讓他們在趙王面前說廉頗的壞話,趙王果然上當,撤了廉頗的官,讓一個只知紙上談兵、夸夸其談的名叫趙括的人去擔任大將,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秦軍殺死活埋趙國兵將40多萬人,這是戰(zhàn)國時期一次最殘酷的大屠殺,從此,趙國一蹶不振。過了兩年,秦軍又向趙國發(fā)起進攻,占領了很多地方,連趙國國都邯鄲也給包圍了。
形勢十分危急,趙國的國君現(xiàn)在已是孝成王了,他見國都被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就把平原君找來想辦法。 平原君就是我們說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
他叫趙勝,是趙惠文王的弟弟,趙孝成王的叔叔。和齊國的孟嘗君一樣,他也喜歡收養(yǎng)門客,靠著門客給他出謀劃策,在當時有很大名聲。
平原君見了趙王說:“現(xiàn)在國都被圍,形勢危急,光靠咱們趙國自己的力量恐怕難以保住國都,只好向楚、魏求救。魏國和我們關系還可以,而且我和魏公子信陵君交情很深,我寫封信去,估計會派救兵來。
只是楚國離我們較遠,楚王又害怕秦國,不一定會答應出兵。但楚是大國,舉足輕重,必須爭取它的幫助,我打算親自到楚國去一趟,說服楚王派兵,您看如何?”趙王一聽非常高興,就點頭同意了。
平原君回來把這件事同門客說了,決定在門客中挑選20個文武雙全的人跟他一起到楚國去說服楚王出兵救趙。平原君挑來挑去,只選出了19個人,別的人不是沒有口才,就是武藝太差,平原君感慨萬分,說:“唉,花了幾十年,養(yǎng)了這么多門客,如今連20個管用的人也挑不出來,全才實在太少了?!?/p>
這時從后面角落里傳來一個聲音:“公子看,我能不能湊個數(shù)???”平原君并不認識說話的人,就問:“先生尊姓大名?”回答說:“姓毛名遂?!逼皆肓讼?,好像不記得有這么一個門客。
毛遂接著說他已經(jīng)給平原君當了3年門客了。平原君不由得冷笑著說:“我聽說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錐子放在口袋里一樣,錐尖馬上就會扎破口袋露出頭來。
如今先生在我這呆了3年,我不知道您,看來是沒什么本事,跟我去又有什么用?”眾門客都嘲諷地笑起來。毛遂并不介意,從容地說:“問題是公子您一直沒有把我放在口袋里,要不然我的才能早已像錐子一樣全部顯示出來了。
豈止是只露個尖呢?”平原君見他機敏過人,就同意他加入了去楚國的隊伍。到了晚上,平原君和門客們化裝悄悄溜出了城外直奔楚都去了。
平原君一行來到楚都,第二天一早就去拜見楚王。平原君讓毛遂等人在殿外等候,他自己進去先和楚王談判,可談來談去,一直到中午,楚王仍然不答應派兵援趙,在殿外等候的毛遂按捺不住,大步流星地沖進殿去。
楚王一見闖來個外人,很是惱火,就喝問他是何人,平原君說:“這是我的門客毛遂?!背跻宦牐鼮閻阑?,斥責道:“我跟你主人議事,你來干什么,趕快給我退下去!”毛遂不但不后退,反而手按長劍,走到楚王跟前,說:“合縱抗秦是天下大事,大家都可以議論,大王憑什么不許我說話,還趕我出去?告訴您,如果我想的話,隨時都能見到您的血!”楚王一聽,嚇得膽戰(zhàn)心驚,連忙陪著笑臉請毛遂說話。
毛遂于是侃侃地說道:“貴國擁有土地500里,兵士上百萬,具有成就霸業(yè)的優(yōu)越條件??墒?,秦國卻多次欺負你們,這種奇恥大辱,連我們趙國都替您感到羞恥,你們卻裝著看不見,今天我的主人屈駕前來跟大王商議合縱抗秦之事,不只是為我們自己,也是為了貴國,試想如果我們趙國被秦國滅了,你們楚國難道能逃脫同樣的命運嗎?”一席話說得楚王連連點頭稱是,答應立即派楚軍去趙國解邯鄲之圍。
回國后,平原君歉意地對毛遂說:“先生這次去楚國,憑三寸之舌搬來了救兵。先生的才能遠不是錐子的鋒芒所能比的,過去是我有眼無珠,沒有看出來?!?/p>
從此平原君把毛遂奉為上等門客。后來,平原君又給魏公子信陵君寫信搬救兵,魏王迫于秦國的威脅不肯派兵。
信陵君就設計讓魏王最寵愛的妃子如姬從魏王身上偷出了能調動軍隊的虎符(古時候國君授給大將兵權的憑證),調動了8萬魏軍去援救趙國,終于打敗秦軍,邯鄲之圍得到解救。
1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
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地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yè)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
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位開玩笑說: “現(xiàn)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p>
呂蒙答道: “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2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xiàn)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p>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xiàn)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p>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jīng)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xiàn)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p>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
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后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
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zhèn)危仨毥?jīng)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3戰(zhàn)國末期,秦國有一個大商人,名叫呂不韋,他因在趙國經(jīng)商時,曾資助過秦莊襄王(名子楚,當時在趙國做質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趙姬送給子楚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為文信侯,官居相國。莊襄王在位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歲的兒子政(趙姬所生)接王位,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呂不韋為仲父,行政大權全操在呂不韋和趙姬的手中。
當時養(yǎng)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便都養(yǎng)有門客數(shù)千人,呂不韋也養(yǎng)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三教九流的人,應有盡有,他們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和心得;都提出來寫在書面上。
匯集起來,成了一部二十余萬言的巨著,提名“呂氏春秋”。呂不韋就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經(jīng)典。
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 4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
那時侯,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
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
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并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后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5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
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
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
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6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
出自歷史典故的成語:1、聲名狼藉 釋義:聲名:名譽。
狼藉:雜亂不堪。 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
該成語出自《史記·蒙恬列傳》。典故故事:秦始皇在世時,十分信任大將蒙恬、蒙毅兄弟。
朝中有一個大臣,名叫趙高,此人身體強壯,并對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并命他當自己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有一次,趙高因為受賄舞弊,犯了大罪,剛好蒙毅受理這個案件,蒙毅對趙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處趙高死刑??墒牵厥蓟蕝s念趙高是個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還為他恢復了官職。
趙高因此對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將軍恨之入骨。后來秦始皇出宮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
此時本應由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為秦二世,并用陰謀手段將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害死。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后,對胡亥說:“先帝在世時本打算立你為太子,蒙毅不贊成。
于是立了扶蘇,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則會有后患?!焙ヂ犃耍桶衙梢阕テ饋?,逼蒙毅自殺。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過劫難,便大罵了趙高一通,說道:“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了良臣,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希望皇上要引以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p>
說完,蒙毅自殺而亡。2、撥云見日 釋義:撥開烏云見到太陽。
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
“撥云見日”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
該成語出自《晉書·樂廣傳》。典故故事:晉代的樂廣為太尉賈充所賞識,被薦舉為河南尹。
樂廣不愿意出任外官,請好朋友、大文學家潘岳替自己寫一份辭呈。潘岳說:“你先將辭官的意思告訴我,方好動筆?!?/p>
樂廣簡短地用一兩百個詞語表達意思,潘岳據(jù)之寫成洋洋灑灑的一篇名揚當時的《呈太尉辭河南尹表》。大家都說:“樂廣不依靠潘岳的手筆,潘岳不依靠樂廣的設意,那么就不會有這篇驚世之作?!?/p>
名士王衍,自視甚高,只佩服樂廣,他說:“我跟別人交談,總覺得對方話多,最近接觸樂廣,交談之后,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話也多。真正言簡意賅的,天下只有樂廣一人?!?/p>
太子洗馬衛(wèi)玠做了一個怪夢,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飯無心,形憔神悴。樂廣去探病,問清底細,告訴衛(wèi)玠說:“眼未見怪,怪從心生,心中無怪,病由何生?”衛(wèi)玠頓時醒悟,病就好了。
衛(wèi)玠說:“樂廣胸中澄沏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的身的。” 衛(wèi)玠的父親對樂廣的評價更高。
他說:“樂廣是人中的水鏡,見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潔,如同撥云見天?!?后人將“撥云見天”改為“撥云見日”。
3、厲兵秣馬 釋義:磨好兵器,喂飽戰(zhàn)馬。形容準備戰(zhàn)斗,也比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典故故事: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從鄭國派人來告訴秦穆公說:“鄭國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軍隊來,保管成功?!?/p>
大臣蹇叔對秦穆公說:“調動大軍偷襲這么遠的國家,我們趕得精疲力乏,對方早就有了準備,不會有什么作為的。而且行軍路線上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穆公不聽,派大軍東行。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遇到鄭國人弦高趕著十二頭牛要到周朝集市去賣。弦高趕快讓人回國報信,自己將牛獻給秦軍作犒勞,說:“我們大王聽說你們要從這里路過,派我來犒勞你們,請不要嫌棄禮物輕薄?!?/p>
鄭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見杞子一伙正在整頓盔甲、磨兵器、喂馬,便對他們說:“你們留在我們鄭國時間也長了,我們國小物乏,聽說你們就要離開,就請便吧!”杞子就逃了。秦軍只好退了。
4、望洋興嘆 釋義:字面意思是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F(xiàn)多比喻做事時因力量不夠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莊子秋水》典故故事:在古代,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灌溉著兩岸的土地,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黃河被稱為神河。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漲,百川都匯進了黃河,黃河變得更加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
于是黃河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流而下,一直來到北海。
他向東望去,卻看不到北海的邊際。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海神感嘆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廣大,無邊無際,今天我要不來這里,我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無知?!?/p>
北海海神說:“我在天地間也只是大山里的一個小石頭,四海在天地間也就是糧倉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廣大的呢?”5、出人頭地 釋義: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
出自《宋史?蘇軾傳》典故故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
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于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
在一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lián),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lián)文是:讀盡人。
“此間樂、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曹操
有一年夏天:“丞相搞錯了。并威脅秦王劃城齋戒,孫權擁兵東吳,曹操坐據(jù)朝廷,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終于感動了諸葛亮出山相助。
完壁歸趙 人物,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發(fā)憤強國:劉禪,夫差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黃巾事起,在樊噲等人的護衛(wèi)人,又有才能,秦昭王聽說后,吳王夫差攻伐越國,范增三次舉起所佩玉玦。魏王自己也無實權!他苦心勵志,行軍的速度很慢:勾踐,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沉思了一會兒對士兵說;有人害怕趙高而回答是馬。趙惠文王派藺相如帶璧去秦國,司馬昭
公元263年,沒有人再敢說趙高有錯
樂不思蜀 人物。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后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繩子一端栓著一只奇苦無比的豬苦膽,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得以脫身,便在朝會時獻上一只鹿,秦昭王大喜。為奴三年后,夫差將越王勾踐,拿回了寶玉,睡在柴草上,從而保全了和氏璧。劉禪投降后:“士兵們,項羽
秦末漢初,就和關羽,從而釋放了勾踐,指鹿為馬。從此,魏王曹髦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返回趙國。前后三次。曹操心里很是著急:趙高
秦趙高自知權利大,蜀國就被魏所滅!”又問左右群臣是鹿是馬,夫差生病,示意項羽殺掉劉邦,藺相如
趙惠文王得到和氏壁,王后以及越國大臣帶回吳國為奴。越敗吳勝。
鴻門宴 人物。謀士范增勸說項羽立即攻擊劉邦!”士兵們一聽:劉邦,天下大亂。駐扎新豐鴻門,想要檢驗朝官是否俯首聽命,席間,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
臥薪嘗膽 人物三顧茅廬 人物,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都非常難過;也有人則據(jù)實而言,項羽猶豫不決。項羽不聽,項羽率軍至函谷關,準備討伐劉邦,并指著它說是馬,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備,最終打敗吳國,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人人自危。
指鹿為馬 人物,表示愿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秦昭王。在一次宴會上,秦昭王無奈,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每天醒來,天氣熱得出奇,精神大振,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第二天項羽在鴻門設宴,劉禪卻對司馬昭說。藺相如在秦王齋戒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彼稽c兒也不想念蜀國,劉邦赴宴,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有人沉默不語,不思蜀。事后趙高陰謀殺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勾踐為夫差嘗糞感化了夫差:趙惠文王。
望梅止渴 人物。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秦二世胡亥笑著說。 回到越國的勾踐,掌大權的是司馬昭,諸葛亮
漢末
1、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堅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怎樣?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 2、樂不思蜀 劉備 建立蜀國.后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后,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部署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3、臥薪嘗膽 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zhàn)敗,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天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臥薪嘗膽 4、望梅止渴 曹操在征討張繡時軍隊饑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度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后人稱這次事件為望梅止渴 5、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工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6、一言九鼎 戰(zhàn)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fā),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lián)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 7、舌戰(zhàn)群儒 東漢末年,劉表去世,劉琮投降曹操,形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往東吳去說服孫權聯(lián)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后把張昭,虞翻、步陟、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于同意聯(lián)劉抗曹 8、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明,讓光明照在書上來讀.同鄉(xiāng)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慨,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9、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路過江的人),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jīng)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本來的地方. 10、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愛好龍.在他的家里,墻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繡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愛好龍,就來到葉公家訪問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后,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匆忙躲起來.本來,葉公愛好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玉石俱焚]
夏帝太康死,其弟仲康即位。其時,世世掌管測報天地四時的羲氏、和氏飲酒行樂,荒于職守。仲康變派掌管六軍的胤后前往征討。c奉命出征,發(fā)表了一篇文告,號召將士戮力王室,討伐頑兇。同時不要放縱兵威,濫殺好人。不能如火燒昆山,不管是玉是石一概焚毀,而要殲滅其首惡,對脅從者不加治罪,對同流合污的群眾則要團結他們,幫助他們改過自新。
咸于維新 出于上述同一個故事。
[出典]
《尚書 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后命掌六師。羲、和廢厥職,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眾曰:“今予以爾有眾,奉將天罰。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鹧桌?,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殲厥渠魁,脅從罔治,舊染捂俗,咸于維新?!?/p>
[孜孜不倦]
古代傳說:有一次古帝虞舜叫大家對政事發(fā)表意見;問到禹,禹說:“予何言?予思日孜孜?!?/p>
[出典]
《尚書 益稷》:帝曰:“來,禹,汝亦昌言?!庇戆菰唬骸岸?,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备尢赵唬骸坝酰绾??”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水水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蒸民乃粒,萬邦做乂?!备尢赵唬骸坝?,師汝昌言。
愛屋及烏]
周武王滅殷朝后,問姜子牙應怎樣處理殷朝的文武百官。姜子牙答道:“我聽說愛某一個人,往往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憎惡一個人,往往連帶厭惡他的小官吏,干脆把他們全部殺光,不留一個。您看怎么樣?”武王不同意他的意見,最后采納了周公“無變久新,唯仁是親”的寬大為懷政策。
[出典]
《說苑 貴德》: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久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蔽渫踉唬骸皬V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者也?!?/p>
[玩物喪志]
周武王打敗商紂以后,與中原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有了交往。西戎進貢了一種名叫“獒”的獵犬。召公變寫了《旅獒》一文來教導武王,防止他沉溺于玩樂之中。文中有“玩物喪志”之語。
[出典]
《尚書 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西旅底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于王,曰:“嗚呼!明王慎德,四夷咸賓,無有遠而,畢獻方物,惟服器用。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p>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chǎn),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fā),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shù)貍鳛槊勒劇?/p>
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yè)。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yǎng)長大。
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jīng)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zhí)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jīng)》,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fā)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jù)現(xiàn)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xié)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
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
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
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jīng)》中受到啟發(fā),開始用心讀書。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jīng)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chǎn)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lián)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
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lián),這兩幅對聯(lián)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于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業(yè),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jù)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y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
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尋訪天下名醫(yī),虛心求教,終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y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xiàn)出過人的文學天賦。
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xiāng)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
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
不過,楊祿禪的執(zhí)著精神終于感動了陳長興,終于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chuàng)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
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
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fā)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于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
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fā)現(xiàn)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于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墻,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于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
1、炎黃子孫: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軒轅(即黃帝)聯(lián)合炎帝戰(zhàn)勝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后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qū)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
后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又稱為“炎黃子孫”。
2、禪讓制:堯是黃帝以后比較著名部落聯(lián)盟首領,堯去世后,舜建議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諸侯不拜丹朱卻拜舜,推舜為帝。
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
3、鯀(gun)的兒子禹采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
4、禹禪讓帝位給伯益,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自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堯”、“桀驁不馴”都出于此人。
6、“湯”以“網(wǎng)開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擁戴,后打敗夏桀,滅夏建商;湯又名成湯,是堯舜時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開國功臣,也是中國第一位賢臣,歷史上被視為臣道的楷模,
后輔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執(zhí)政,親作《伊訓》、《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從商朝開始的。
(圖)刻在龜板上的甲骨文
9、商第三十代大王紂和夏桀一樣是典型的暴君,歷史上有“桀紂”并稱。
紂創(chuàng)造了“炮烙”、“蠆(chai)池”等刑罰,造“鹿臺、酒池、肉林”,勞民傷財,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稱周文王,實施仁政,有太顛、辛甲大夫、閎(hong)夭、散宜生等賢臣,
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輔佐下奠定了滅商的基礎,著有《周易》,將八卦演為64卦,并做卦辭、辭。
11、殷商“讒言進用,忠良遠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裝瘋、微子出走,周武王興兵伐紂,奴隸倒戈,紂王鹿臺自焚,奸臣惡來、費忠被斬首,
殷商滅亡,周王朝誕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后有周公輔成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難求妃子(褒姒)笑,烽火連臺戲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太子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13、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兩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與后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起,在歷史上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