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濟公還有后兩句“世人若學(xué)我,如同進魔道。
現(xiàn)在許多人喜歡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睗蜕械倪@句話,往往被他們拿來當擋箭牌,成為可以肆意吃肉喝酒的“鐵證”。實際上世人僅知有前兩句,卻不知濟公還有后兩句“世人若學(xué)我,如同進魔道”,從而以訛傳訛,誤導(dǎo)了無量迷茫眾生。
其實,濟公的高深境界,絕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員外派家仆給濟公送兩只熟鴿子和一壺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幾口酒,以為能瞞天過海,神仙也難知。結(jié)果濟公指了出來,仆人不承認,于是濟公到階前吐出兩只鴿子,其中一只少一個翅膀……這種特別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塵莫及,故不可亂學(xué)表面行為。印光大師在《文鈔》中,關(guān)于這方面也有諸多教言,勸誡后學(xué)者萬萬不可隨學(xué),以免自欺欺人。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其實也是有來歷的:明末的破山禪師,于戰(zhàn)亂年間,在夔東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陽營中度日。因李立陽嗜殺成性,為了救度一方生靈,禪師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殺業(yè)。李立陽見禪師嚴持戒律,不食酒肉,就對他說:“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殺人了?!倍U師馬上與李立陽訂約,不惜大開酒肉之戒,使許多人得以活下來,一時傳為美談。
此外,明朝還有另一位和尚,也是為了救逃到寺廟里的難民,在山賊面前吃肉喝酒。當時,山賊說只要他吃了手中的酒肉,就可以放過那些人。于是他氣定神閑地端起酒杯,說:“我以酒代茶?!闭f完一飲而盡。接著拿起肉說:“我以肉作菜,請!”吃后面不改色,坦然自若。山賊見了為之一驚,鑒于有言在先,只好放了所有的人。
可見,為了饒益有情而吃肉喝酒,在漢地有些大德的傳記中也有,但這不是普遍的行為。而藏地的每一座寺院,也并不是所有僧人都行持這些高深之舉。藏傳佛教對戒律的重視程度,來藏地求法的人應(yīng)該知道,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任何人都不允許做超凡的行為。若是極個別人做了的話,也許他確實有這種境界,也許沒有。所以,能做和不能做的界限一定要分清,否則,明明什么境界都沒有,卻裝模作樣、無惡不作,這肯定是不合理的。
酒肉穿腸肚,佛祖心中留"是道濟禪師說的。
濟公(1148年—1209年),法名道濟,漢族民間信仰之一,舊時冰窖業(yè)、雜技業(yè)所崇拜的行業(yè)神祇。濟公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臺縣永寧村人,后人尊稱為活佛濟公。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后住凈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xué)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凈慈寺志》、《臺山梵響》中。懂醫(yī)術(shù),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
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諍,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是濟公活佛流傳下來的一句話,但是大家僅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卻不知還有下句“世人若學(xué)我,如同進魔道 ”。(這句話幾乎成了很多人為了口福,貪嘴吃肉的理由和借口。
甚至有些人見到學(xué)佛人吃素,則說:“何必執(zhí)著,佛都說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種說法貽害匪淺,使很多人混淆了圣凡、德性和修德,是邪見。)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xué)我
如同進魔道
——道濟禪師(濟公活佛)
明朝時期曾有修行人食肉飲酒求救人命的故事。 明朝末年,張獻忠做亂,山賊橫行,到處殺掠,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逃難。在四川峨嵋山的地方,山賊劫掠,有一群百姓慌亂中逃入山中一寺院內(nèi),寺中的住持慈悲為懷,收容難民。誰知山賊追至寺內(nèi),劫財殺人,該住持認識山賊,懇求不要傷害百姓,無論什么條件,只要做得到,住持都原承擔,但求放過這些百姓。 山賊曾受過住持的恩,不好意思一口拒絕,于是想出個鬼主意,好讓住持知難而退。于是山賊拿出一些酒肉對住持說:“和尚,我的條件很簡單,只要你吃了這些灑肉,我就放過這些人,決不失言?!北娙藝W然!此計甚絕!修行人飲灑食肉,開齋破戒,將必打入畜道及餓鬼,受無量苦。只見住持拿起酒杯,氣定神閑地說:“我以酒代茶,各位飲茶?!闭f完一飲而盡。接著拿起塊肉說:“我以此肉作菜。請?!闭f完一吃而盡。面不改容。山賊為之一驚,只是有在先,只好放過所有的人。 大家知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下面兩句嗎 此住持于險境,別無選擇,唯有犧牲舍確道程,為救人而開齋破戒,不懼落入惡道受苦。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正是大乘佛法的菩薩精神,此住持可謂真正的慈悲心食肉。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漢語詞語,出自《濟公李修緣》道濟禪師(濟公活佛)
“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xué)我,如同進魔道?!?/p>
【道濟禪師《南宋元明僧寶傳》】
法舟濟禪師禪師。名道濟。字法舟。嘉興人也。受業(yè)于東禪昂。以向上宗乘。走叩吉庵祚禪師。遂得道焉。是濟為無際悟之五世也。初悟以斷橋正脈。付廣善潭。潭付默庵宣。宣付吉庵祚。由潭至祚。垂百年來。其家聲幾不振矣。濟承之。出世金陵安隱。而俎豆先人于名賢之間。恢述其志??倘缏谋?。每以隔宿掛上堂牌。衲子陰笑之。嘗舉拂子召眾曰。見么。又擊曰。聞么。既是舉起便見。擊著便聞。妙真如藏。應(yīng)用全彰。是汝諸人。自不丈夫。故乃傍人門戶。求知求見。韜晦家珍。甘為寒乞。將謂諸圣別有奇特事。廣額屠兒。飏下屠刀。便云。我是千佛一數(shù)。豈有曲折作知見耶。丈夫子。何不恁么擔荷去。于是。學(xué)流愛慕而親之。吏部陸公光祖。邀濟還里。以天寧居之。祖既篤于真乘。常游天寧。恨見濟之晚。因問曰。畫前元有易否。濟曰。若無庖犧氏將甚么畫。曰。畫后如何。濟曰。元無一畫。曰?,F(xiàn)有六十四卦。何得言無。濟曰。莫著文字。曰。請師離文字發(fā)一爻看。濟召公。公應(yīng)諾。濟曰。者一爻從何處。起公大笑而謝。自稱五臺居士。遂多出入?yún)擦帧6鴵艄?jié)焉。又別駕熊公南沙問曰。設(shè)有將劍來取師頭。師還避否。濟曰。若有殺人不貶眼地將軍。便有不怕死和尚。沙作揮劍勢。濟放身便倒。沙曰。好個師僧死在劍下。濟起。呵呵大笑曰。作么作么。濟。任緣揮塵。惟津津焉。提唱綱宗而巳。稍不如意。飄然去之?;蛑刍騕廓-享+(廛-(序-予))]。或破寺村庵。前后凡遷居二十余所。但其為人真率閑雅。胸無隱事。耳目交接。使人忘其名勢。以故。賢彥追崇之。其于院務(wù)。凡百闊略。知友常以書勉濟。濟笑曰。牙籌算計。俗尚為譏。況道人乎。古制不立煙爨。草衣樹宿。聞道益廣。行道益多。今人。動以規(guī)法相繩。禮樂鏗鏘。舉一狗子無佛性話。求其不惑者鮮矣。尤云。我能據(jù)守祖庭。利其徒屬。能作能為。破律喪行。恣彼陷溺。是何益也。濟。晚年閑著異跡。機不厭繁。有道人拈拄杖問曰。者是誰底。濟曰。是山僧底。曰。既是師底。因甚在我手里。濟呼曰。度拄杖來。道人度杖與濟。濟曰。汝底在甚么處。道人整冠。濟曰。似則也似。是則未是。道人大笑。又指吉祥草。問傍僧曰。是甚么。曰。吉祥草。曰。更有吉祥者否。僧以足按地。道人曰。獅子窟中。果無異獸。濟擯僧出院。又僧問。得何三昧。便乃隨波逐浪。濟曰。兩岸春風(fēng)香不斷。一溪流水落花新。曰。怎柰學(xué)人不會。濟曰。蜻蜓飛尚緩。蛺蝶舞偏忙。曰。和尚莫將境示人。濟喝。僧便作禮。濟曰。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濟二十二出家。歿年七十有四矣。眾知濟有厭世意。請留偈。濟以手搖曳曰。何多事也。乃趨寂。時嘉靖。庚戌之秋也。得法者二人。一居胥山。曰云谷會。一居精嚴寺。曰冬溪澤。俱以嚴標行話于世贊曰。濟公近繼無際。遠續(xù)斷橋。歷觀其始末。機智毫忽不爽。然前后居無定相。惟激勵學(xué)者為要務(wù)。諸莊旱損。略不干懷??芍^救時之明哲者也。尚有以不事事短之。所謂盲人問豹。與語奇斑哉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訛傳--印光大師開示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p>
流傳很廣,幾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學(xué)佛人貪口福吃肉的依據(jù)。若見學(xué)佛人吃素,則說何必執(zhí)著,“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p>
但是世人僅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卻不知濟公還有后句“世人若學(xué)我,如同進魔道”,或者說"學(xué)我者下地獄,謗我者上天堂",致使謬種流傳,遺害非淺。 這種觀點混淆了圣凡、性德和修德,是執(zhí)理廢事的邪見。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在凡不減,在圣不增。然在凡夫的地位,煩惱覆蓋,佛性不能顯現(xiàn),若殺生吃肉必得多病短命的果報,來世還要做畜生償還命債。
只有大神通圣人在特定情況下,為度眾生才示現(xiàn)吃肉,以掩蓋圣人之本。 印光大師對妄學(xué)濟公吃肉喝酒的邪見斥之甚詳,下面摘錄幾段祖師開示,以正其訛。
1、《印光法師文鈔續(xù)編復(fù)楊樹枝居士書四》中說:“須知傳揚佛法之人,必須依佛禁戒,既不持戒,何以教人修持。彼見志公,濟顛皆有吃肉之事。
然志公,濟顛并未膺宏揚佛法之職,不過遇境逢緣,特為指示佛法之不思議境界理事。而任法道之職者,萬萬不可學(xué)也。
而且彼吃了死的,會吐活的。某等吃了死的,連原樣的一片一塊也吐不出,好妄學(xué),而且以教人乎。
住持佛法之人,若不依佛制,即是魔類。況彼魔子是魔王眷屬,完全不是佛法乎。
”。
學(xué)習(xí)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xué)習(xí)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xué)習(xí)資料、學(xué)習(xí)資訊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如學(xué)習(xí)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xué)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xué)習(xí)鳥. 頁面生成時間:0.16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