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順序轉換法
觀察要得法,首先就得學會有計劃、有次序地順序查看,從不同角度、不同順序上去觀察同一事物或用同一順序觀察不同事物,從而把握觀察對象的整體和實質。
觀察順序,首先指的是被觀察事物的不同空間順序,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東到西、從近及遠等;觀察順序,還可以指被觀察事物的不同結構組成部分的次序,如從頭到尾、由表及里、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所以,觀察同一事物,既可以依循其空間順序,也可以從其不同的結構次序入手,獲取的信息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也不同。比如,觀察一尾金魚,從整體順序來看,其葉菱形,分為上頭、中軀、下尾三個部分,鰓以前是頭部,肛門以后是尾部,而鰓和肛門之間便是軀干。從局部結構來看,以頭為例,其前端有口,兩側有鼓起的眼袋和眼瞼,眼的前面有兩個鼻孔,兩側還各有一片鰓蓋,鰓蓋后緣掩住鰓孔,能開合,與口的運動互相一致配合,讓水不停地由口流入,由鰓排出,尾翼長,肚子大,顏色鮮。經過這多種順序地有步驟地觀察,就可以獲得一個完整、清晰的觀察印象。
用不同順序觀察不同類事物,往往采用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的順序分析法。如觀察街景、公園、山色等自然景象,多采用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的方位順序法;而觀察某一事件,則必須按照開頭(起因)——中間(經過)——結果的時間發(fā)展順序。
(2)求同找異法
求同找異法就是認真觀察和研究觀察對象,找出其同類事物之間的異同,并分析其間的關系,其意義在于提高觀察者的觀察分析、思考、概括、歸納能力。例如對蜜蜂進行觀察,必須注意到蜜蜂那神奇的觸角和善于舞蹈的多條腳,由此,引發(fā)出觀察螞蟻、蝸牛、蜘蛛、蜻蜓等動物的興趣。在觀察這些昆蟲家族的秘密時,自會發(fā)現這些昆蟲有的有觸角,有的短而小,有的沒有觸角,有的昆蟲有翅膀,有的有甲殼(如瓢蟲),有的沒有。通過這種求同找異法,比較同類事物之間的異同,進一步觀察、進一步比較的積極性就會自然產生。
(1)肌力:先觀察自主活動時肢體動度,再用作對抗動作的方式測 試上肢、下肢伸肌和屈肌的肌力,雙手的握力和分指力等。
須排除因疼 痛、關節(jié)強直或肌張力過高所致的活動受限。 1)輕微肌力減退檢查方法:①雙手同時迅速握緊檢查手指。
患側 握手較慢,力量稍輕。 ②雙手指盡力分開后手掌相對,觀察兩側指間 隙大小。
患側分開較小。③兩臂前伸,患臂逐漸下垂。
④仰臥、伸直 下肢時,可見患側足外旋;或雙腿屈曲,使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均呈直角,可 見患側小腿逐漸下垂。 2)肌力按六級分法記錄,肌力的減退或喪失,稱為癱瘓。
①0級:完全癱瘓。“ 1級”至“4級”:不全性癱瘓或輕癱;②1級:有肌肉收縮 而無肢體運動;③2級:肢體能在床面移動而不能抬起:④3級:肢體可 抬離床面?。
⑤4級:能抵抗部分外界阻力;⑥5級:正常肌力。 (2)肌容積:觀察、觸摸肢體、軀干乃至顏面的肌肉有無萎縮及其 分布情況,兩側對比。
必要時用尺測理骨性標志如髕骨、踝關節(jié)、腕骨 上下一定距離處兩側肢體對等位置上的周徑。 (3)肌張力:指肌肉的緊張度。
除觸摸肌肉測試其硬度外,并測試 完全放松的肢體被動活動時的阻力大小。兩側并進行對比。
(4)共濟運動:平衡與共濟運動除與小腦有關外,尚有深感覺參 與,故檢查時應睜眼、閉眼各作一次。 肌力減退或肌張力異常時,此項 檢查意義不大。
共濟運動檢查通常沿用以下方法:①指鼻試驗,囑用 示指尖來回觸碰自己的鼻尖及檢查者手指,先慢后快;②跟膝脛試驗, 取仰臥位,抬起一側下肢,然后將足跟放在對側膝蓋上,再使足跟沿脛 骨前緣向下移動。此外,也可觀察患者作各種精細動作如穿衣、扣扣、寫字時表現。
(5)不自主運動:不自主發(fā)生的無目的異常運動。注意觀察其形 式、部位,速度、幅度、頻率、節(jié)律等,并注意與自主運動、休息、睡眠和情緒改 變的關系。
兩側對比。震顫、肌纖維震顫和肌束震顫、抽搐、舞蹈樣動作。
(6)步態(tài)改變:臨床上最常見的為偏癱步態(tài):患側上肢內收、旋前、屈曲,并貼近身體不擺動;下肢則伸直,不能屈曲,行走似劃圈。 見于錐 體束病變恢復期。
(1)突觸連接:神經元之間互相接觸并傳遞信息的部位,稱為突觸。
根據神經元的軸突末梢與其他神經元的細胞體或突起互相接觸的部位不同,把突觸分為軸突—胞體突觸、軸突-樹突突觸、軸突—軸突突觸3類。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構成。
突觸前神經元軸突末梢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突觸小體。突觸小體內有大量突觸小泡,其中貯存神經遞質。
突觸前神經元的活動經突觸引起突觸后神經元活動的過程稱突觸傳遞,一般包括電—化學—電三個環(huán)節(jié)。突觸前神經元的興奮傳到其軸突分支末端時,使突觸前膜對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內流,促使突觸小泡移向突觸前膜,并與之融合,小泡破裂釋放出遞質,經突觸間隙與突觸后膜相應受體結合,引起突觸后神經元活動的改變。
如果突觸前膜釋放的是興奮性遞質將促使突觸后膜提高對Na+、K+、Cl-,特別是對Na+的通透性,主要使Na+內流,從而引起局部去極化,此稱為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PSP)。當這種局部電位達到一定閾值時,即可激發(fā)突觸后神經元的擴布性興奮。
當突觸前膜釋放抑制性遞質時,則提高突觸后膜對K+、Cl-,特別是對Cl-的通透性,主要使Cl-內流,引起局部超極化,此稱為抑制性突觸后電位(IPSP)。突觸后膜的超極化,使突觸后神經元呈現抑制效應。
根據突觸前神經元活動對突觸后神經元功能活動影響的不同,突觸又可分為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兩類。 (2)非突觸性化學傳遞 中樞神經內還存在非突觸性化學傳遞。
單胺類神經元軸突末梢的分支上有大量結節(jié)狀的曲張體,其中的小泡有遞質貯存。當神經沖動抵達時,遞質即從曲張體釋放出來,與附近效應細胞的受體結合而發(fā)生信息傳遞效應。
因為曲張體并不與效應細胞形成通常所說的突觸聯系,故稱為非突觸性化學傳遞。 (3)縫隙連接 神經元之間的縫隙連接,是指兩個神經元膜緊密接觸的部位,其間隔有2~3nm的間隙。
由于連接部位的膜阻抗較低,可發(fā)生雙向直接電傳遞,故有助于促進不同神經元產生同步性放電。
折疊學科解說八、九十年代,心理學研究者無不關注兩個蓬勃發(fā)展的認知神經科學邊沿交叉學科的研究,即認知神經科學和認知行為遺傳學。
這兩個學科吸收了認知科學和行為發(fā)展科學的理論與神經科學和遺傳學的新技術,共同向智能的本質和意識的起源這一基本的重大理論問題發(fā)起沖擊,將心理學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水平,已經并且勢必繼續(xù)對心理學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旨在闡明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即人類大腦如何調用其各層次上的組件,包括分子、細胞、腦組織區(qū)和全腦去實現各種認知活動。
傳統神經科學的某些分支,例如神經心理學、心理生理學、生理心理學、神經生物學和行為藥理學等,吸收了認知科學的理論和神經科學的新技術,逐漸形成了認知神經心理學、認知心理生理學、認知生理心理學、認知神經生物學和計算神經科學等認知神經科學的各個分支。自八十年代后期發(fā)端以來,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在短短時間內取得了令人注目的進展,對傳統認知心理學和發(fā)展心理學的理論建構和各內容領域的研究有著巨大影響。
認知發(fā)展研究自然也不例外,由于認知發(fā)展心理學和發(fā)展神經科學科學對許多共同問題感興趣,由此衍生出來的發(fā)展認知神經科學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成為當前最熱門的交叉研究領域之一。折疊學科分支認知科認知神經科學學的核心學科分支--認知心理學、心理語言學、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又都發(fā)現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出現許多難點,必須在人腦認知活動機制中需求答案。
例如,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研究中,信息加工的并行和串行方式,外顯機制和內隱機制,基于經驗和知識的認知活動和靠靈感、頓悟的認知活動,其腦機制有何異同?在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中,物理符號的離散表征和運算原理,與亞符號連續(xù)運算原理之間存在何種關系?人工神經網絡的學習機制為何需要千萬次訓練,而人類的觀察模仿學習則一看就會?這些問題都尖銳提到認知科學各個分支學科發(fā)展面前。人類社會發(fā)展對智能信息系統越來越高的要求和技術難題之間的矛盾,使認知科學迫切希望有一個新生兒來繼承自己未竟的事業(yè)。
生物醫(yī)學構像技術特別是近年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對于人類認知活動的研究;腦事件相關電位、腦磁圖和高分辨腦成像等生理學方法,可以為人腦認知功能研究提供許多新的數據;分子神經生物學和細胞神經科學,為人腦認知障礙和動物認知行為提供腦內機制的許多科學數據,包括動物的學習障礙和某些基因序列的關系。這些都使神經科學有資格孕育一個徑直研究認知活動腦機制的新學科。
傳統神經科學的某些分支,吸收了認知科學的理論和神經科學的新技術,就可以成為新學科分支的組成部分。神經心理學、心理生理學、生理心理學、神經生物學、行為藥理學等都是這些傳統神經科學的分支。
一經吸收了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新理論和新技術,這些傳統學科得到新生,于是,認知神經心理學、認知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生理學、認知神經生物學、計算神經科學等逐漸形成。雖然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的興起只有20 多年的短暫歷史,由于其高度跨學科性與高新技術發(fā)展的密切相關,兩者又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交叉領域---認知神經科學。
在世紀之交,可以預見這一領域的發(fā)展將會帶動整個科學的發(fā)展,并能順應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理論需求。下列研究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國際前沿。
折疊實驗內容腦的認知功能包括知覺、注意、記憶、語言和思維以及智能和意識認知神經科學等心理功能。一百多年來,神經生理學家和解剖學家一直按機能定位的指導思想試圖尋找各種認知功能的特異腦中樞。
60 年代在治療頑固癲癇的腦手術病人中,發(fā)現了大腦兩半認知風格的差異和海馬的記憶功能,曾極大地鼓舞了高級功能定位論的研究,認為海馬是特異的記憶中樞,左半球負責抽象思維,右半球負責形象思維等。然而,即使這類研究的奠基人和大腦半分工說的創(chuàng)始人,也很快陷入迷惘之中。
因為總是存在大量矛盾的科學事實。還在70 年代中期,我們就試圖以"功能模塊"的概念取代定位論或分工說。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神經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終于采用雙分離方法學原則,發(fā)現了人腦功能模塊性或多重功能系統,主要突破表現在多重記憶模塊和復雜的認知功能系統。神經生理學家在猴等動物的實驗研究中,也積累了大量科學事實,證明視覺功能存在著背、腹側系統,至少是枕、頂、顳、額的30 多個腦皮層區(qū)動態(tài)活動。
目前,物體真實運動和似動知覺之間、幻覺和真實知覺之間、外界引起和主動性選擇注意之間的腦功能模塊的異同是引起普遍關注的研究課題。認知神經科學折疊意識與無意識的腦機制過去20 年間,運用雙分離原則,已將記憶至少分離出意識和無意識兩類多重記憶系統,在這些研究成果之上,近年涌現出意識的"全腦工作空間模型" 、"簇化模型"、復雜性模型"等,對意識與無意識過程進行了更為系統性的實驗研究及對外界客體的真實知覺和想像之間的腦功能模塊的對比研究等,這種對比性分離研究,將會對腦高級功能的認識更加深入。
這類研究一。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47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