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生命活動調節(jié)的基本形式:激素調節(jié)
1、植物的向性運動
(1)概念:是植物體受到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運動。
(2)外界刺激:光照、重力、溫度、濕度、化學物質、各種射線等。
(3)原因:與生長素的調節(jié)有關
(4)類型
①向光性:莖的向光性、根的背光性
②向地性:根的向地性
③背地性:莖的背地性
④向水性:根對水的感受部位是根尖,有向水源生長的趨勢,表現(xiàn)為向水性。
⑤向肥性:根的向肥性。當植物生長在一側肥力充足,另一側肥力不充足的條件下,肥力充足一側的根生長的將明顯發(fā)達,從而說明根的生長具有向肥性。
⑥向觸性:植物器官在接觸到固體而產生方向性的反應。這個方向性的反應是因生長改變所造成,例如豆科的卷須接觸柱子后會產生纏繞反應。牽?;ɑǖ那o和黃瓜卷須的前端接觸到支架,就向接觸的方向卷曲,邊卷曲、邊生長。
2、植物的感性運動
(1)概念:植物體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運動,稱為感性運動。作用機理較為復雜,但是發(fā)生感性運動的器官多半具有腹、背兩面對稱的結構。
(2)類型
感性運動一般分為感夜性、感震性和感觸性等,但各自的作用機理卻有所不同。
①感夜性:主要是由晝夜光暗變化引起的。蒲公英的花序、睡蓮的花瓣、合歡的小葉等晝開夜合;而煙草、紫茉莉、月見草等植物的花則相反是夜開晝合。
②感溫性:溫度變化而引起的,如郁金香從冷處移到暖處3min~5min就可開放。
③感震性:含羞草的感震運動是由于其復葉的葉柄基部葉褥細胞的膨壓變化引起的。
④感觸性
(1)①表中沒有列出的植物激素是乙烯,乙烯的作用是促進果實成熟.
②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伸長莖沒有細胞分裂素,只含有生長素和赤霉素,因此赤霉素和細胞分裂素的作用是通過促進細胞伸長而促進植物生長;細胞分裂素主要通過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而促進生長.
(2)由題意知,該實驗的目的是證明細胞分裂素有延緩葉片衰老的作用,實驗原理是葉綠素逐漸喪失而失去綠色的葉片衰老最明顯的特點,離體葉片很快就會出現(xiàn)衰老的特點,因此,可通過用細胞分裂素來處理離體葉片,記錄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來證明,實驗的自變量是否用細胞分裂素處理離體葉片,因變量是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實驗所以的葉片材料等屬于無關變量,無關變量應保持一致且適宜,按照實驗設計的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實驗步驟如下.
第一步:選取同種植物、同樣大小和發(fā)育狀況相同的葉片隨機分成兩組,分別標記為甲組、乙組.
第二步:在甲組葉片的局部位置涂上一定濃度的細胞分裂素,乙組葉片在相同位置相同面積上涂等量的蒸餾水作為對照.
第三步;觀察并記錄甲、乙兩組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
結果預期及結論:
如甲組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比乙組長,說明細胞分裂素有延緩葉片衰老的作用.
故答案為:
(1)①促進果實的成熟 ②細胞的伸長 細胞的分裂
(2)④第一步:同種植物、同樣大小和發(fā)育狀況相同的
第二步:在相同位置相同面積上涂等量的蒸餾水
第三步:觀察并記錄甲、乙兩組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
⑤甲組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比乙組長
(1)植物激素共有五大類,除上表中的四大類外還有一種就是乙烯,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進果實的成熟.
(2)莖尖中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的含量都比較高,生長素和赤霉素主要通過促進細胞的伸長,而促進細胞的生長;伸長莖中生長素和赤霉素的含量比較高,細胞分裂素主要通過促進細胞分裂,從而細胞的生長.
(3)從條件知,應對離體葉片處理:離體葉片衰老的快慢可用葉片發(fā)黃的時間來判斷.因此,用細胞分裂素處理離體葉片,記錄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來證明.
實驗步驟:
第一步:要特別注意單一變量原則,因此要取同種植物、同樣大小和發(fā)育狀況相同的
第三步:觀察因變量,而因變量是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因而需記錄甲、乙兩組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
實驗結果預測:驗證實驗只有一種現(xiàn)象和結論.題意要證明細胞分裂素有延緩葉片衰老的作用,故現(xiàn)象為甲組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比乙組長.
實驗結論:細胞分裂素有延緩葉片衰老的作用,與題意相吻合.
故答案為:
(1)促進果實的成熟
(2)細胞的伸長 細胞的分裂
(3)用細胞分裂素處理離體葉片,記錄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
第一步:同種植物、同樣大小和發(fā)育狀況相同的
第三步:記錄甲、乙兩組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
甲組葉片失綠變黃所需的時間比乙組長
細胞分裂素有延緩葉片衰老的作用
植物激素是植物體內合成的對植物生長發(fā)育有顯著作用的幾類微量有機物質。
也被成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內源激素。它們在植物體內部分器官合成后轉移到其它植物器官,能影響生長和分化。
在個體發(fā)育中,不論是種子發(fā)芽、營養(yǎng)生長、繁殖器官形成以至整個成熟過程,主要由激素控制。在種子休眠時,代謝活動大大降低,也是由激素控制的。
最早發(fā)現(xiàn)的激素是吲哚乙酸(IAA),這是一種生長素,它是研究最多的一種激素。吲哚乙酸在植物體內普遍存在,是生理活性最強的生長素。
赤霉素(GA)屬于雙萜化合物。其中GA3被發(fā)現(xiàn)得最早、研究得最廣泛。
細胞分裂素(CTK)是一類腺嘌呤衍生物。其中玉米素是從高等植物中分離得到的第一種天然細胞分裂素。
以上三種激素主要促進植物生長,而脫落酸和乙烯主要抑制植物生長。 脫落酸(ABA)是一種倍半萜衍生物。
乙烯是化學結構十分簡單的不飽和烴。 在五大激素之外,油菜素被認為是第6類激素。
這是一類以甾醇為骨架的植物內源甾體類生理活性物質,又稱蕓薹素。 植物激素的作用機理是這樣的。
植物體內的激素與細胞內某種稱為激素受體的蛋白質結合后即表現(xiàn)出調節(jié)代謝的功能。激素受體與激素有很強的專一性和親和力。
有些受體存在與質膜上,與吲哚乙酸結合后改變質膜上質子泵活力,影響膜透性。有些受體存在與細胞質和細胞核中,與激素結合后影響DNA、RNAH和蛋白質的合成,并對特殊酶的合成起調控作用。
激素間存在各種相互作用。一是增效作用。
例如GA3與IAA共同使用可強烈促進形成層的細胞分裂。對某些蘋果品種,只有同時使用才能誘導無籽果實形成。
二是促進作用。外源GA3能促進內源生長素的合成,因為施用的GA3可抑制組織內IAA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的活性,從而延緩IAA的分解。
高濃度的外源生長素促進乙烯的生成。 三是配合作用。
例如生長素可促進根原基的形成,細胞分裂素可誘導芽的產生。進行植物細胞和組織培養(yǎng)時,培養(yǎng)基中必須有配合適當比例的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才能表現(xiàn)出細胞的全能性,即長根又長芽,成為完整植株。
四是拮抗作用。例如植物頂端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能控制側芽的萌發(fā)生長,表現(xiàn)頂端優(yōu)勢,如將細胞分裂素外施與側芽,可以克服生長素的控制,促進側芽萌發(fā)生長。
又例如GA3誘導大麥籽粒糊粉層中α-淀粉酶生成作用可被ABA抑制。反之,ABA對馬鈴薯芽的萌發(fā)抑制作用可被GA3抵消。
外源乙烯促進組織內IAA氧化酶的產生,從而加速IAA的分解,是植物體內IAA水平降低。 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理活性、類似植物激素的化合物稱為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或植物外源激素。
它們少量施加即可有效地控制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增加農作物產量,在農業(yè)和園藝上得到廣泛應用。這些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有以下幾類。
1. 生長促進劑。為人工合成的類似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類物質。
能促進細胞分裂和伸長,新器官的分化和形成,防止果實脫落。它們包括:2,4-D、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2,4,5-T、2,4,5-TP、胺甲萘(西維因)、增產靈、GA3赤霉素、激動素、6-BA、PBA、玉米素等。
2. 生長延緩劑。為抑制莖頂端下部區(qū)域的細胞分裂和伸長生長,使生長速率減慢的化合物。
導致植物體節(jié)間縮短,誘導矮化、促進開花,但對葉子大小、葉片數目、節(jié)的數目和頂端優(yōu)勢相對沒有影響。生長延緩劑主要起阻止赤霉素生物合成的作用。
這些物質包括:矮壯素(CCC)、B9(比久)、阿莫-1618、氯化膦-D(福斯方-D)、助壯素(調節(jié)安)等。 3. 生長抑制劑。
與生長延緩劑不同,主要抑制頂端分生組織中的細胞分裂,造成頂端優(yōu)勢喪失,使側枝增加,葉片縮小。它不能被赤霉素所逆轉。
這類物質有:MH(抑芽丹)、二凱古拉酸、TIBA(三碘苯甲酸)、氯甲丹(整形素)、增甘膦等。 4. 乙烯釋放劑。
人工合成的釋放乙烯的化合物,可催促果實成熟。乙烯利是最為廣泛應用的一種。
乙烯利在pH值為4以下是穩(wěn)定的,當植物體內pH值達5~6時,它慢慢降解,釋放出乙烯氣體。 5. 脫葉劑。
脫葉劑可引起乙烯的釋放,使葉片衰老脫落。其主要物質有三丁三硫代丁酸酯、氰氨鈣、草多索、氨基三唑等。
脫葉劑常為除草劑。 6. 干燥劑。
干燥劑通過受損的細胞壁使水分急劇喪失,促成細胞死亡。它在本質上是接觸型除草劑。
主要有百草枯、殺草丹、草多索、五氯苯酚等。 使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雖然可以調節(jié)植物生長,但濫用激素往往造成無法彌補的產量損失,因此使用濃度一定要適當,使用次數一定不能過多。
植物激素 是指植物細胞接受特定環(huán)境信號誘導產生的、低濃度時可調節(jié)植物生理反應的活性物質。
它們在細胞分裂與伸長、組織與器官分化、開花與結實、成熟與衰老、休眠與萌發(fā)以及離體組織培養(yǎng)等方面,分別或相互協(xié)調地調控植物的生長、發(fā)育與分化。這種調節(jié)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可通過使用外源激素或人工合成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的濃度與配比變化,進而改變內源激素水平與平衡來實現(xiàn)。
編輯本段植物激素有六大類 即生長素(auxin)、赤霉素(GA)、細胞分裂素(CTK)、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乙烯(ethyne,ETH)和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它們都是些簡單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但它們的生理效應卻非常復雜、多樣。
例如從影響細胞的分裂、伸長、分化到影響植物發(fā)芽、生根、開花、結實、性別的決定、休眠和脫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有重要的調節(jié)控制作用。
植物激素的化學結構已為人所知,有的已可以人工合成,如吲哚乙酸;有的還不能人工合成,如赤霉素。目前市場上售出的赤霉素試劑是從赤霉菌的培養(yǎng)過濾物中制取的。
這些外加于植物的吲哚乙酸和赤霉素,與植物體自身產生的吲哚乙酸和赤霉素在來源上有所不同,所以作為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也有稱為外源植物激素。 最近新確認的植物激素有,多胺,水楊酸類,茉莉酸(酯)等等。
植物體內產生的植物激素有赤霉素、激動素、脫落酸等?,F(xiàn)已能人工合成某些類似植物激素作用的物質如2,4-D(2,4-二氯苯酚代乙酚)等。
植物自身產生的、運往其他部位后能調節(jié)植物生長發(fā)育的微量有機物質稱為植物激素。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質稱為生長調節(jié)劑。
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以下5類: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而油菜素甾醇也逐漸被公認為第六大類植物激素。
編輯本段生長素 Charles.D.Darwin在1880年研究植物向性運動時,只有各種激素的協(xié)調配合,發(fā)現(xiàn)植物幼嫩的尖端受單側光照射后產生的一種影響,能傳到莖的伸長區(qū)引起彎曲。1928年荷蘭F.W.溫特從燕麥胚芽鞘尖端分離出一種具生理活性的物質,稱為生長素,它正是引起胚芽鞘伸長的物質。
1934年荷蘭F.克格爾等從人尿得到生長素的結晶,經鑒定為吲哚乙酸。促進>橡膠樹漆樹等排出乳汁。
在植物中,則吲哚乙酸通過酶促反應從色氨酸合成。十字花科植物中合成吲哚乙酸的前體為吲哚乙腈,西葫蘆中有相當多的吲哚乙醇,也可轉變?yōu)檫胚嵋宜帷?/p>
已合成的生長素又可被植物體內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因而處于不斷的合成與分解之中。 編輯本段生長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
生長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生長素主要集中在幼嫩、正生長的部位,如禾谷類的胚芽鞘,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雙子葉植物的莖頂端、幼葉、花粉和子房以及正在生長的果實、種子等;衰老器官中含量極少。
用胚芽鞘切段證明植物體內的生長素通常只能從植物的上端向下端運輸,而不能相反。這種運輸方式稱為極性運輸,能以遠快于擴散的速度進行。
但從外部施用的生長素類藥劑的運輸方向則隨施用部位和濃度而定,如根部吸收的生長素可隨蒸騰流上升到地上幼嫩部位。 低濃度的生長素有促進器官伸長的作用。
從而可減少蒸騰失水。超過最適濃度時由于會導致乙烯產生,生長的促進作用下降,甚至反會轉為抑制。
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反應不同,根最敏感,芽次之,莖的敏感性最差。種子中較高的脫落酸含量是種子休眠的主要原因。
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使細胞壁環(huán)境酸化、水解酶的活性增加,從而使細胞壁的結構松弛、可塑性增加,有利于細胞體積增大。生長素還能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促進細胞的分裂與分化。
生長素具有雙重性,不僅能促進植物生長,也能抑制植物生長。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過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植物生長。
2,4-D曾被用做選擇性除草劑。 吲哚乙酸可以人工合成。
生產上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類似生長素的物質如吲哚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2,4-D、4-碘苯氧乙酸等,可用于防止脫落、促進單性結實、疏花疏果、插條生根、防止馬鈴薯發(fā)芽等方面。愈傷組織容易生根;反之容易生芽。
編輯本段赤霉素 1926年日本黑澤在水稻惡苗病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感病稻苗的徒長和黃化現(xiàn)象與赤霉菌(Gibberellafujikuroi)有關。1935年藪田和住木從赤霉菌的分泌物中分離出了有生理活性的物質,定名為赤霉素(GA)。
從50年代開始,英、美的科學工作者對赤霉素進行了研究,現(xiàn)已從赤霉菌和高等植物中分離出60多種赤霉素,分別被命名為GA1,GA2等。以后從植物中發(fā)現(xiàn)有十多種細胞分裂素,赤霉素廣泛存在于菌類、藻類、蕨類、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
商品生產的赤霉素是GA3、GA4和GA7。GA3又稱赤霉酸,是最早分離、鑒定出來的赤霉素,分子式為C19H22O6。
即6-呋喃氨基嘌呤。 高等植物中的赤霉素主要存在于幼根、幼葉、幼嫩種子和果實等部位,由甲羥戊酸經貝殼杉烯等中間物合成。
后證明其中含有一種能誘導細胞分裂的成分,赤霉素在植物體內運輸時無極性,通常由木質部向上運輸,由韌皮部向下或雙向運輸。赤霉素最顯著。
“能夠適應環(huán)境”是生物的一個基本特征。但對“生物如何適應環(huán)境?”,特別是“植物如何適應環(huán)境?”這些問題學生過去很少接觸。本節(jié)內容沿著科學家的足跡向學生逐一介紹了一種植物激素——生長素的合成部位、產生影響的部位、在植物體內運輸的規(guī)律、化學性質、生理作用以及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等多方面的知識。
有關生長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體內運輸規(guī)律以及生長素生理作用的知識,能夠使學生能夠從化合物、細胞的角度理解植物產生向性運動的原因,了解有關生長素的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因而成為本節(jié)的重點知識。
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適生長素濃度不同,植物產生“向地性”與產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機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未能給予明確的區(qū)分,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混亂,而成為學生學習上的一個難點。
在介紹主干知識的同時,教材并沒有把學生的眼光局限在知識本身,局限在對某一種激素的認識上,而是及時介紹了科學研究成果怎樣應用于農業(yè)生產實踐,以及與植物產生向光性有關的生長抑制物和其他植物激素,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的關系,也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機理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
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使學生初步具備一種能力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機會,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利用科學研究的過程呈現(xiàn)科學知識在教材中有四處。其中比較集中而完整地反映科學研究全過程的有兩處。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過程是第一處,孟德爾研究遺傳的基本規(guī)律是第二處。與孟德爾發(fā)現(xiàn)遺傳基本規(guī)律的過程相比較,對生長素的發(fā)現(xiàn)、認識過程歷時較長,其中提出假設、通過實驗求證(或檢驗)假設的過程也不很清晰。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特別給學生點明這條科學研究的線索,讓學生初步了解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并在活動的過程中理解知識,學會運用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植物的根向下生長,莖尖向光生長的雖然是生活中常的現(xiàn)象,但學生有可能對此熟視無睹,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以此作為研究內容,啟發(fā)學生自己設計驗證實驗,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創(chuàng)新能力的機會。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裝置的設置上拓展思路,幫助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慮如何實施好自己的實驗方案。以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法建議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712秒